•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精)/李德·哈特经典作品 978720813130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精)/李德·哈特经典作品 9787208131309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广东仓、武汉仓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64.69 6.6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李德·哈特|责编:苏贻鸣//张晓玲|译者:张和声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31309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0811820

上书时间2024-09-22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军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内容摘要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精)/李德·哈特经典作品》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
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一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
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精彩内容
 第一章自寻死路的分裂
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战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领导人物的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领袖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战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时,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仑的战略、马基雅维里的狡诈和穆罕默德的激
情。德军第一次在俄国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开始减色。
至二战行将结束时,希特勒被视为不懂军事的鲁莽汉,他那些疯狂的命令和愚笨无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国的胜利。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
对希特勒的这种描述显然是不真实的,尽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实之处。希特勒决非一个愚蠢的战略家,恰恰相反,他聪明过人,当然他也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命运。
他擅长出其不意,在战略心理方面堪称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早在战前,他就曾告诉同伙如何在挪威发动大胆的突袭,一举占领挪威,如何将法军诱离马其诺防线。他比任何将领更清楚,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败抵抗力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对手的心理,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战略艺术运用之妙堪称史无前例。
希特勒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
证明他是对的。专家的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与日俱增。这样的结果致使军事专家在后来说话没有分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在俄国的战役中,希特勒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一错再错导致了彻底失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要忘了,身为战略指挥家的拿破仑也
曾为自己的胜利而陶醉,在同样的地点,犯下了同样的致命错误。
希特勒的致命伤在于他拒绝“止损”,在胜利的机会日趋渺茫之时,仍然执迷于进攻。但这显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将领福胞(Foch)、黑格(Haig)和德国最
高司令部的决策者兴登堡(Hindenburg)及鲁登道夫(Luden-dorf)最大的失策。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德军在法国的溃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希特勒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批准从法国及时撤退。这种态度也与当年的福煦如出一
辙。关键的区别在于当年身处战场的法军将领(并非比较高明)对福煦并不俯首听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军将领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过探究这种对希特勒的恐惧和德军最高司令部的内部矛盾,我们才能对德军战略计划受挫的原因做出真
实的解释。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
产生的致命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
总参谋部体制下所产生的老派将领在战争中自始至终是德国战略思想的执行者。但是在捷报频传的日子里,他们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等到战争的格局发生逆转,他们才进入公众的视线,并被同盟国的人民视为真正可怕的大敌。在二战的最后一年,德军总参谋部的代表人物伦德施泰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无论在战事方面,还是在推翻纳粹的政变问题上,人们常问的不是希特勒将如何干,而是伦德施泰特会有何作为。
人们曾把德军将领视为千人一脑、铁板一块,具有惊人的政治能量。这种印象说明了为什么同盟国方面一直指望德国将领会推翻希特勒,但这种指望最终落空。它也说明了公众为什么坚信德军将领和希特勒一样可怕,应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负责。这种看法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情有可原,如今早就过时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将领所起的作用甚微,其作用最多就像一个失灵的刹车。
战争开始时,德军将领的效能对希特勒的成功贡献颇大,但他们的作用被希特勒的成功所掩盖。当希特勒头上的光环黯然失色时,在外部世界的眼中,这些将领的作用开始凸显,但实际上他们在自己国家里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种情况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这些将领代表着保守的秩序,这种传统对新一代毫无感召力。新一代德国人是在革命精神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狂热的信念中长大的。将领们的任何行动,若是要反对现政权,尤其是反对擅长蛊感民众的元首,都难以得到部下的效忠。军事将领一向对公众事务颇为疏离,希特勒又狡猾地使他们对国政民情惜然无知,致使其行动受到牵制。另一个因素是,他们严守军纪,对自己在国家元首前作的效忠誓言难以释怀。
P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