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陈寅恪语录 9787532179381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31.38 6.4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文辉

出版社上海文化

ISBN9787532179381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208757

上书时间2024-06-0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后回国任教,历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清华中文系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其他学术研究机构职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西南联大等校。1946年回清华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晚年为中山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有《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今已汇为《陈寅恪集》。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

编者简介

胡文辉 学者、新闻工作者。1967年生于广州。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近年来对陈寅恪研究贡献尤大,以《陈寅恪诗笺释》一书为学林称道。另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现代学林点将录》《拟管锥编》《广风月谈》《人物百一录》《洛城论学集》《文史足徵录》等作品数十部。



目录
编选说明………………………………………………………1
引用文献及其缩略语……………………………………5
治学方法………………………………………………………1
◎学术独立………………………………………………1
◎同情与客观……………………………………………5
◎通则举例………………………………………………7
◎学术风气………………………………………………8
◎学术竞争………………………………………………13
◎比较语文学……………………………………………14
◎“合本子注”……………………………………………19
◎“格义”…………………………………………………23
◎历史与神话……………………………………………25
◎古今类比………………………………………………28
◎史料运用………………………………………………32
◎以诗证史………………………………………………37
◎史料举例………………………………………………39
◎上古与中古……………………………………………47
◎学术史批判……………………………………………52
◎学人评论………………………………………………57
文明与社会…………………………………………………65
◎中西比较………………………………………………65
◎中体西用………………………………………………71
◎域外文化输入…………………………………………77
◎佛经翻译………………………………………………79
◎道德与社会变迁………………………………………81
◎政治伦理………………………………………………85
◎青楼与政治……………………………………………87
◎情爱与婚姻……………………………………………89
◎中古门第与婚姻………………………………………92
◎女性与时尚……………………………………………93
◎社会风俗杂说…………………………………………97
历史·种族………………………………………………101
◎汉化与胡化…………………………………………101
◎外族血缘的刺激……………………………………104
◎关中本位政策………………………………………105
◎山东集团……………………………………………115
◎山东、藩镇与胡化…………………………………117
◎蕃将与义儿…………………………………………121
历史·阶层………………………………………………124
◎家族、地域与学术…………………………………124
◎北人与南人…………………………………………126
◎士族与党争…………………………………………130
◎宦官…………………………………………………140
历史·文化………………………………………………148
◎清议与清谈…………………………………………148
◎名教、自然与政治…………………………………151
◎竹林七贤……………………………………………154
◎儒释道………………………………………………156
◎道教杂说……………………………………………163
◎佛教与政治…………………………………………166
◎赵宋之世……………………………………………168
◎姓氏杂说……………………………………………170
历史·其他………………………………………………175
◎经济…………………………………………………175
◎制度…………………………………………………180
◎建筑与军政…………………………………………182
◎边疆与外族…………………………………………184
文学…………………………………………………………193
◎文学与自由…………………………………………193
◎骈俪与对联…………………………………………194
◎诗异于史……………………………………………196
◎古典与今典…………………………………………198
◎用典与次生出处……………………………………203
◎佛教与文体起源……………………………………205
◎古文运动与小说……………………………………210
◎新乐府与白居易……………………………………215
◎文学杂说……………………………………………220
◎名篇散论……………………………………………222
自述与回忆………………………………………………227
◎观世与处世…………………………………………227
◎著述与准备…………………………………………229
◎侧重与旁通…………………………………………240
◎买书与读书…………………………………………247
◎家世与维新变法……………………………………250
◎生平杂忆……………………………………………252
附:诗摘……………………………………………………273
后记…………………………………………………………291

内容摘要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精彩内容
寅恪少时,自揣能力薄弱,复体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游学东西,年至壮岁,尚未婚娶。先君先母虽累加催促,然未敢承命也。后来由德还国,应清华大学之聘。其时先母已逝世。先君厉声曰:“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寅恪乃请稍缓。先君许之。乃至清华,同事中偶语及:见一女教师壁悬一诗幅,末署“南注生”。寅恪惊曰:“此人必灌阳唐公景崧之孙女也。”盖寅恪曾读唐公《请缨日记》。又亲友当马关中日和约割台湾于日本时,多在台佐唐公独立,故其家世,知之尤谂。因冒昧造访。未几,遂定偕老之约。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寒柳》(附)昨归自清华,读赐题唐公(按:唐景崧)墨迹诗,感谢,感谢。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至今日仅赢得一“不抵抗”主义。诵尊作既竟,不知涕泗之何从也。
1931年9月23日致胡适函,《书信集》戊辰之春,俞铭衡君(按:俞平伯)为寅恪写韦端己《秦妇吟》卷子,张于屋壁。八年以来,课业余暇,偶一讽咏,辄若不解,虽于一二字句稍有所校释,然皆琐细无关宏旨。……《韦庄秦妇吟校笺》,《寒柳》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题为《梦游清华园记》。盖曾游清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清华园者,可以想像。此即赵彦卫《云麓漫钞》九所谓行卷可以观史才诗笔议论之意。若应试者不被录取,则成一游园惊梦也。一笑!……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说,当时惟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者。盖冯君熟研西洋哲学,复新游苏联返国故也。今日冯君尚健在,而刘胡并登鬼录,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游园惊梦矣。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附记,《二编》陈寅恪于晚间来访,谈中国人之残酷,感于李大钊等之绞死也。
吴宓日记1927年4月30日关于思陵御书一事,详见杜于皇濬《变雅堂文集》七《松风宝墨记》,兹不移录。寅恪昔年曾于完白山人后裔家,见崇祯帝所书“松风水月”四字,始知于皇此文中“端劲轩翥”之评,非寻常颂圣例语。
《别传》第三章寅恪述病及其所感。寅恪甚赞同宓隐居北平读书一年之办法。惟谓春间日人曾函邀赴宴于使馆。倘今后日人径来逼迫,为全节概而免祸累,则寅恪与宓等,亦各不得不微服去此他适矣。
吴宓日记1937年9月23日丁丑之冬时居北平,将南渡江左,临发之前夕陈援庵先生垣见过……寅恪当时行色匆匆,未敢遽对,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至于蒙自,忧患疾苦之中,无书可读,偶访邻舍,得见坊本《通志》,因一披阅之……《读通志柳元景沈攸之传书后》,《二编》忆丁丑之秋,寅恪别先生于燕京,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于滇池洱海之区,亦将三岁矣。此三岁中,天下之变无穷。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二编》但寅恪曾游云南,见旧历腊尽春回之际,百花齐放,颇呈奇观。
《论再生缘》,《寒柳》寅恪昔年旅居昆明,偶过某戏院,见悬有“珠歌翠舞古梁州”七字横额,亦袭用吴(按:吴伟业)诗之成句,而失其本旨者之一例。
《别传》第四章此次来蒙(按:蒙自),只是求食,不敢妄称讲学也。
1938年5月1日致劳榦、陈述函,《书信集》及寒假锡予偕寅恪同来,在楼宿一宵,曾在院中石桥上临池而坐。寅恪言:“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按:钱穆时居昆明附近宜良西山岩泉下寺中。)钱穆《师友杂忆》陈师谈及当时的学生运动时说:“我班上的好学生大都是共产党。我怎么知道的呢?抗战前那一两年,上我的课的学生中有些人学得很好。后来有一天我去上课,他们忽然都不见了,我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国民党要抓他们,都躲起来了。我由此感到共产党将要成功,因为好学生都到那边去了。”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追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