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血罗霄/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 97870201508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浴血罗霄/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 9787020150823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19.66 6.3折 31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克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50823

出版时间2012-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1元

货号30723324

上书时间2024-05-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后记

 

 

 

《浴血罗霄》经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出版了。此刻,虽然了却了一件心事,但过去的那些艰苦岁月常浮现在眼前。

 

一九三七年五月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提出准备抗战。会后,我返回驻在甘肃镇原的红三十一军军部。一路上,放眼黄土高原,追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颇有些心潮起伏意难平的感慨。我觉得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规模宏大、激烈,情况复杂尖锐,在战史上并不多见。一曲曲壮歌,一幕幕悲剧,可歌可泣!我想,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对于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后代创造美好的未来,将是有益的。于是,我就动笔了。

 

搞文学创作是艰难的,对于我更是如此,也就是“初生之犊不畏虎”吧。因为是战争年代,除军队建设、反扫荡、打仗外,还要参加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所以,我写作的时间一般都在夜晚,白天一般不写,要写就是躲飞机的时刻。躲飞机是写作的*时间。那时,日寇设在北京的航空学校,以京西我区作演练目标,常常来轰炸射击。一到防空袭时,我就搬上个小凳子,朝村外的山坡边上一坐就开始写作了。这时,无论飞机怎样飞来飞去,都影响不了我的思路。我的初稿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花了两年多业余时间写成的。

 

全国解放后,热心的同志,都劝我拿出来出版。我感到太粗糙,需要加工。由于当时人民解放军正由初级建军阶段走向高级建军阶段——正规化现代化,我主持军队和军事院校的训练和管理工作,不仅有繁重的事务,而且自己也要参加军事学习和研究。加以抗美援朝,形势紧张以及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实在没有时间去过问它。然而,我没有想到一九五八年的所谓“反教条主义”运动期间,除在军事路线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上的错误处理外,我的这部初稿也成了“大毒草”。尽管我声称这只是初稿,而批判者却认为:“要的就是初稿,初稿可以反映你灵魂。”及至文化大革命,尽管可以说我和我的小说已经是死老虎了,但还是在劫难逃。

 

历史上不幸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退到二线后,有时间了,在许多同志热情的督促帮助下,我修改出这个稿子。值此出版之际,谨致谢意。


【书摘与插画】

*章

 


  这几天的雾好重。白茫茫、灰蒙蒙,吞没了村镇,吞没了山岭。就连镇子西边小山包上的三个碉堡,也被浓雾淹没了。
  等到云开雾散,碉堡里的国民党军官兵吃了一惊——村里飘起了红旗。一面、两面、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分外的鲜艳,分外的骄傲。
  这里处于赣江中游以西百十里,是国民党战区防御体系的纵深地带。守碉堡的敌军在先一天已经知道红军游击部队离这里不远,也想到他们可能会来这个地区,但没有想到会在拂晓时,雾影朦胧中来到在这几个碉堡直接控制下的大村镇。他们虽然弹药充足,但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早被红军截断,几座孤立的碉堡,不敢贸然行动,只好躲在碉堡里往外观察:发现有许多衣服褴褛的农民、工人、小孩、老头、妇女和小贩,夹杂着三三五五的军人,时来时往,时聚时散。他们有的在开会、演说和呼口号,有的在分地主家里的物品,有的凑在一起闲谈。小小的街上,成了热闹的市场。还有个小队伍,到附近村庄去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分东西……
  这叫他们好生奇怪,红军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他们若长期来此驻扎,为什么不打碉堡;他们若不准备长住,为什么又顶到碉堡底下,难道不怕碉堡朝外打枪?

 

  ……

 

 



 
 
 
 

商品简介

1933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 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罗霄纵队损失很大,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作者简介

萧克(1907.07.14—2008.10.24),湖南嘉禾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军事学院院*政治委员等职。著有《浴血罗霄》《萧克回忆录》等书。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后记

内容摘要
1933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罗霄纵队损失很大,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主编推荐

出版说明

 

201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我们推出这套“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目的是使今天的青年学生,能在课余领受优秀文学作品熏陶的同时,了解先辈为了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了能有一个和平建设和学习的安逸环境,前赴后继,慷慨献身的伟大事迹。

“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含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两个部分,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广泛影响的、昂扬向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有几代人的口碑。我们选取作品的方向,一是适合当今青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二是适合当今青年学生的文学写作及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

“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包括“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中的单个品种,都具有长久出版的基础,因此,我们也热切希望青年读者能在学习之余,为我们这套丛书,包括丛书中的单个品种,提出宝贵的建议。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9年4月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这几天的雾好重。白茫茫、灰蒙蒙,吞没了村镇,吞没了山岭。就连镇子西边小山包上的三个碉堡,也被浓雾淹没了。
等到云开雾散,碉堡里的国民党军官兵吃了一惊——村里飘起了红旗。一面、两面、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分外的鲜艳,分外的骄傲。
这里处于赣江中游以西百十里,是国民党战区防御体系的纵深地带。守碉堡的敌军在先一天已经知道红军游击部队离这里不远,也想到他们可能会来这个地区,但没有想到会在拂晓时,雾影朦胧中来到在这几个碉堡直接控制下的大村镇。他们虽然弹药充足,但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早被红军截断,几座孤立的碉堡,不敢贸然行动,只好躲在碉堡里往外观察:发现有许多衣服褴褛的农民、工人、
小孩、老头、妇女和小贩,夹杂着三三五五的军人,时来时往,时聚时散。他们有的在开会、演说和呼口号,有的在分地主家里的物品,有的凑在一起闲谈。小小的街上,成了热闹的市场。还有个小队伍,到附近村庄去贴标语、
开大会,打土豪、分东西……这叫他们好生奇怪,红军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他们若长期来此驻扎,为什么不打碉堡;他们若不准备长住,为什么又顶到碉堡底下,难道不怕碉堡朝外打枪?
国民党士兵还看到,来这里的红军人数不少,起码有几千人。这么多的人,就住在村镇和附近几个小村庄,一
枪不放,这叫他们大惑不解。
这些红军到底要干什么呢?
国民党军队被蒙在鼓里,红军战士也被蒙在鼓里。他们接到通知,要做好出发的准备。然而,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没有任何消息。
白昼很快地过去,夜很快地来了,红军战士三三五五地围着灯光忙活,有的用破旧衣服撕成两指宽的长条,有的用苎麻搓成筷子粗的绳子,有的打草鞋,有的做面套、
手套和袜套,有的补衣裳……庄严的兵营,成了工作紧张的工厂;威武的军人,成了勤劳耐苦的工人。
“……谁的功,谁的力,劳动的结果……”歌声悠然从一两个人低音开始,随即此唱彼和,越唱越多,越唱越高。“全世界工农们,团结起来啊!”歌声到了高峰后,不要好久,又不知不觉地越唱越低,越唱越低,以至不知不觉地沉没于撕布条的哗哗声、剪刀不时落在桌子上的叮当声和三言两语的说话声中了。
警卫连一排长丁友山盘坐在一张草蒲团上,两腿半分弯,脚尖顶着一根木棒,木棒上穿着三根草绳链成扇面,扇端合成两根绳子,系在腰上。他已经打好两双草鞋,这是最后一双了。他在抽紧绳后对炊事班长朱福德低声说:“晚饭不久,我听我村的丁长生说——他是杜政委的警卫员呢。他说这两天杜政委有时坐在屋里,拿着云帚不说不笑,也不挥舞,一坐就好久,和平常不大一样。”朱福德哈哈一笑,慢声慢气地说:“他的婆姨在后方,还不是……”丁友山也笑了。朱福德反而严肃起来:“他是管大事的,有想头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