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978751272017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9787512720176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27.72 5.6折 49.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一杰

出版社中国妇女

ISBN9787512720176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31258494

上书时间2024-05-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邵一杰,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儿童性格管理专家,萨提亚家庭亲子教育高阶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幼儿培训计划特约讲师,国家文化部美德育儿专家。从事儿童性格管理研究工作十余年,针对儿童性格发展特点,独创“性格能力”动态评估系列课程,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为父母提供个性化解决儿童发展问题方案,帮助孩子获得均衡发展。

目录
第1天  回应
第2天  少说“不”
第3天  告知
第4天  拥抱
第5天  玩耍
第6天  专注
第7天  阅读
第8天  反问
第9天  规矩
第10天  静默
第11天  追问
第12天  鼓励
第13天  惩罚
第14天  放手
第15天  坚持
第16天  方法
第17天  核实
第18天  尊重
第19天  表达
第20天  界限
第21天  共情
第22天  应得
第23天  积极
第24天  信任
第25天  爱自己的身体
第26天  悦纳自己
第27天  重视自己的感受
第28天  停止自责
第29天  放下恐惧
第30天  赞美自己

内容摘要
本书是《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作者沉淀之后,结合自身在培训机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父母打造的一本30天养成接纳孩子习惯的实操性教材。内容体系完整,易于父母学习和应用,是上一本畅销书的延续和补充。
做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我们习惯于用管理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我们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偏向于溺爱孩子,却也常常焦虑、担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恶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类型和脾气秉性,有的文静乖巧,有的活泼好动。家长只要坦然地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各种情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优秀性格的人。
书中主要展示了30天,每天一个任务,通过完成这项任务,让父母有意识地注意到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以接纳的姿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精彩内容
 第1天回应作业今天要第一时间回应孩子。
孩子似乎总是在不合时宜地找大人,要妈妈抱、妈妈陪玩,为此哭闹不止。而你手里也总是有急需解决的事情,总是想赶快忙完手里的活儿,再来解决孩子的需
求。结果,你劳心劳力、紧张焦虑,孩子也越来越焦虑不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一整天,你要及时回应孩子,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应。把“好的,妈妈知道了”这句话作为回应孩子的开始。
作业故事我喜欢在讲座的现场让听课的家长做游戏。游戏让人参与其中,有时候比单一
的讲解更能深入人心,听课的家长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有一次,我做一个有关如何沟通的讲座,请现场一
位家长站到讲台上,面向大家站立,环视在场的人,但是要求台下人不跟他有眼神的对接和交流,两分钟之后请这位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再有请下一位。无一例外,每个站在讲台上面的人都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分享的感受都是“冷漠”“不受重视”“很生气,也很紧张”等负面情绪。这就是当一个人得不到回应时的真实感受。当孩子面对我们,得不到我们的回应的时候,他们的感受也
是一样的。
讲到“回应”这个课题,我真想加上一个前缀,积极
、无条件、及时回应才是最
重要的原则。可是很多妈妈都会提出疑问,无条件地及时回应,这样真的好吗?如
果我们这样养孩子,孩子会不会被我们惯坏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无条件及时回应的重要意义。
心理解析回应就是反馈,是孩子与成人的互动模式,也可以说,亲子关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回应孩子,或者你如何对孩子的语言、行为做出反馈。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安全感尚未建立,孩子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反馈中,建立对家长的信任感,从而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进而获得安全感。孩子不舒服了,父母及时过来为其更换舒适的衣物;孩子饿了,父母及时过来喂食;孩子伤心难过了,父母及时过来安抚。每当孩子有了需求
,父母都及时回应他,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父母是可以信赖的人,那么他就会因此而获得安全感。
相反,如果孩子有了需
求,父母不及时回应,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一方面,他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妈妈不够爱我,不够爱我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够好吧;另一方面,他会觉得很愤怒,认为妈妈不够爱我,妈妈就是不好。毫无疑问,我们是爱孩子的,“让孩子感到妈妈不爱他”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而真实情况可能是,小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有安全感;大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觉得被尊重和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回应”的重要原则是,“回应孩子”并不等于“满足孩子”。
孩子说要妈妈陪着玩,妈妈可以立即回应孩子:“宝贝,妈妈听到了,你想要妈妈抱。很高兴你想让我抱。妈妈洗完碗就去抱你。”妈妈这样做就是及时回应了孩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去满足孩子。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妈妈抱”,但是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我们有时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因为我们有一
个误解,觉得回应孩子就得满足孩子。孩子提出了要求
,我们觉得不能满足他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假装听不见孩子的要求。只有当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我们才会去回应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很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他并不受重视,他的要求并不足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对他的回应和满足取决于家长的意愿和家长认为的轻重缓急,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要求。这样的认知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孩子一系列的行为。比如,有些孩子特别没有耐心,脾气暴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越加明显。我们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家长反馈关于“回应”这个作业,我很受启发,其中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回应不等于满足。
我竟然在家人身上看到了效果。我原本在做家务,先生
跟我说家里装修的事情,以前我会一边做家务,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他说,或者因为手里的活儿不能马上结束,就很烦躁,脱口而出“没看到我在忙着呢吗”。今天因为要完成作业,我就停下手里的活儿,跟他说:“等一下,我洗完碗你再跟我说,你这样说我听不清楚。
”我继续洗碗,先生走了过来,问我:“你今天怎么了?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吗?”我说:“怎么了?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不一样,很不一样。”我笑而不答,原来认真回应真的能给对方尊重的感觉。今天的作业我虽然没有在孩子身上实践,但是我知道了回应的重要意义。
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