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978710112931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9787101129311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23.69 6.2折 3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凡朝|总主编:颜炳罡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311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0201640

上书时间2024-05-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修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
曾凡朝著的《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从“修身为本”这一中国文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入手,紧紧围绕“要做事,先做人”这一中国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述了人为什么要修身,指出修身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即欲“辨人禽”,须“明人伦”。人怎样修身?以“反求诸己”为核心,向人们展示诸名如“克己复礼”“改过迁善”等种种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在于“修己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而成就君子人格,期于圣贤是修身的最高目标。
本书深入浅出,语言通晓流畅,故事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读之使人受益。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辨人禽。明人伦——人何以是人?
  一、天地之生,人为贵——人何以最尊贵
    1.天地者,生之本——人是大自然的杰作
    2.先祖者,类之本——祖宗给予我们人?
    3.君师者,治之本——人是社会性存在
  二、人禽之辨——人与动物的区别
    1.从骂人“不是人”说起
    2.人之初,性本善——人本善良
    3.仁者,人也——有爱才算人
    4.人人有贵于己——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三、人者,天地之心也
    1.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有好生之德
    2.体天地之心以为心——人要聆听大自然的声?
    3.三才者,天地人——参赞天地化育流行
第二章  修身为本
  一、玉不琢,不成器——每个人都是“雕塑师”
    1.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规范是人生的必修课
    2.人不学,不知义——做人以德为本
    3.治气养生之术——如何变得优雅起来
    4.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改过迁善,自我完善
    1.见贤思齐
    2.一日三省
    3.知过必改
    4.止于至善
  三、讷于言而敏于行
    1.知言——听话听音
    2.慎言——言可招祸
    3.言而有信
    4.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三章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修身之法
  一、反身而诚——遇事先看自身
    1.自知者明——认识自己
    2.万物皆备于我——要做好的自己
  二、择善而从——发现别人的优点
    1.择善而从
    2.学无常师
  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1.严于律己
    2.宽以待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四章  修己以安人——做有责任心的人
  一、百善孝为先——孝是安父母之心
    1.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立身之本
    2.别于犬马——孝以敬为先
    3.父母唯其疾之忧——孝是安父母之心
  二、己欲立而立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1.欲立立人——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

内容摘要
修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本书从“修身为本”这一中国文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入手,紧紧围绕“要做事,先做人”这一中国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述了人为什么要修身,指出修身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即欲“辨人禽”,须“明人伦”。人怎样修身?以“反求诸己”为核心,向人们展示诸名如“克己复礼”“改过迁善”等种种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在于“修己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而成就君子人格,期于圣贤是修身的最高目标。本书深入浅出,语言通晓流畅,故事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读之使人受益。
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社区(乡村)文明读本”系列之一。

精彩内容
 第一章辨人禽,明人伦——人何以是人?
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为万物之灵。人人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被认为“不是人”,而被骂为“禽兽”呢?这就需要我们辨人禽,明人伦。作为天地的长子,人应体“天地之心以为心”,充分发挥出人人独有的作用和价值,遵道而行,继善成性,代天成物,参赞天地之化育,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一、天地之生,人为贵——人何以最尊贵“天地者,生之本。”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为万物之灵。人本于先祖,自然注重慎终追远,缅怀祖先;人是需要秩序和教化的,而君、师是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和人文教化的根本。
1.天地者,生之本——人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我国传统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一般都要拜天地。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拜天地的礼仪似乎陌生
了许多。明代传奇《金雀记》第九出“成亲”就载有生动的传统婚礼场面:【净】一对新人牵出来!【末】怎么说?【净】丝幕牵红,同上花毡,先拜天地三界!【拜介】拜!
兴。次拜泰山高堂!【拜介】夫妻对拜!礼毕,请揭方巾。
当前,这套仪式仍然出现在不少农村传统的婚礼
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百姓重视“拜天地”,帝王对此也极为重视。北京城里的天坛、地坛便是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代成功
的帝王还会专程奔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通过“封禅”来祈求天地的庇佑。
天地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诠释着我们的感情。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欢欣若狂时,人们叫欢天喜地;悲痛欲绝时,人们叫呼天抢地;转危为安时,人们叫谢天谢地;感人至深时,人们叫感天动地;成就大事时,人们叫惊天动地;有担当的人,人们称其为顶天立地……“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天地是生命的起始和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天地为基础的。“天地姻缊(yinyu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天与地相互作用交感,万物得以化育成形。
万物内含阴阳精气,二气交合,万物化育,繁衍生息。星辰运转、日月升降、四时循环往复、阴阳交错变化,云气飘行,雨水普施,万物各自获得产生的条件,从中汲取营养,开始滋生创始。天地中的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天地自然化育而来,而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
《孝经》中记载了孑L子之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家语》中有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是万物之中最尊贵的。孔子有一次游览泰山,偶然遇到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