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 9787547058411
  • 月亮与六便士 978754705841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月亮与六便士 9787547058411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16.87 3.5折 48 全新

库存22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毛姆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5841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929998

上书时间2024-05-27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故事圣手”。他早年学医,后弃医从文,因发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而声名鹊起,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一流小说家的地位。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待从”称号。其代表作有《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等。

  方华文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英美文学翻译家,被国际翻译联盟誉为“中国当代多产的文学翻译家”。其主要译著有《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牛虻》等。



目录
“我”--查尔斯·斯特里克兰, 一个普通的中年证券经纪人。为了逃避这庸常的生活, 我抛妻弃子, 横渡英吉利海峡, 去了巴黎。到了异国他乡, 我贫病交加, 但我明白: 我必须画画, 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终有一日, 我踏上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在岛上, 我又一次地步入了婚姻, 但好在我终于画出了一幅世上罕有的佳作。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病, 继而是一场大火。终于,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大街上, 我看到了月亮。

内容摘要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天才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小说以法国后映像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讲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只身远赴巴黎学画,最终在南太平洋小岛死去的故事,作者以冷眼审视了爱情、理想、浪漫与野心,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解体。

精彩内容
  实不相瞒,刚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认识时,我压根儿就不觉得他有什么出众之处。但现在,对于他的伟大、杰出,却很少有人会否认了。我所说的“伟大”并非福星高照的政治家抑或战功赫赫的军人之伟大——这些人的伟大,与其说是自身素质使然,倒不如说是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其伟大性便会大打折扣。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说客,而将军没有了士兵,就只不过是街面上的那种失了势的草莽英雄。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然而无论如何你不可能不对它产生兴趣——他的艺术会令你久久不能平静,会紧扣你的心弦。斯特里克兰受人揶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他仗义执言,抑或反潮流地歌颂他,不再被视为古怪的行为。他的短处如今被看作是对他的长处必不可少的补充。他在艺术界的地位尽可以继续争论。崇拜者对他的赞颂以及贬抑者的诋毁也许同样都有些任性,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他天生有才。笔者认为: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当属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个性,那他即便有一千个短板,我也可以原谅。在我看来:委拉斯凯兹的绘画固然比埃尔.格列柯技高一筹,但由于墨守成规,使得人们觉得他的作品有点陈腐;而来自克里特岛的埃尔.格列柯则不然——他的作品具有宣泄肉欲的特性以及悲剧色彩,仿佛在揭示自己灵魂的秘密,将其作为祭品奉献出来。一个艺术家,无论是画家、诗人还是音乐家,无非就是用作品装点世界,或崇高,或美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然而其中也有些地方有点像宣泄人类的性本能,表达人类野性的一面。艺术家奉献作品的同时,也把他个人的伟大才能展现了出来。探索艺术家的奥秘,犹如看侦探小说,也是那般引人入胜。这一历程,宛若探索宇宙的奥秘,其妙处在于找不到解开谜团的答案。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然而也表达出一种个性,一种奇特、痛苦、复杂的个性,而正是这一点使那些不喜欢他作品的人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正是这一点使得世人对他的人生和性格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之后,莫里斯.休莱特才撰文发表于《法兰西信使报》,使这位不为人所知的画家不致湮没无闻。这篇文章起到了引领作用,之后,原来多少有些怯于发声的评论家才站出来说了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休莱特在法国艺术评论界享有至高无上、无可争辩的权威性。他的观点不可能不受重视,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但他的评价后来被证明是公正的。由于他定了基调,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声名鹊起,如今其地位已固若金汤。一夜成名,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具浪漫色彩的事例。不过,我此处不打算评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跟他的性格有关联的作品除外)。有些画家很是傲慢,声称外行是理解不透画品的,如果喜欢,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什么也别说,掏钱买即可,对此我持不同看法。若是将艺术视为只有艺术家才能理解透彻的门类,那就既荒唐又错误了。艺术是感情的表露,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但是,我也承认,评价艺术,如不掌握实际的绘画技巧,就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而我本人对绘画一窍不通。幸好在这方面我不必冒任何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先生既是一位写文章的高手,又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画家,他在一本小书里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已经做了详尽的论述——此书笔调翔实,堪称典范,只可惜这种文风如今在英国已远不如在法国那么受人推崇了。
  莫里斯.休莱特在他那篇远近闻名的文章里简单描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生平,意在引起世人的关注。他热情洋溢,但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真正的目的是要将有为之士的目光吸引到这个最具独创性的画家身上——他是个老道的新闻记者,不可能不知道,只有吸引住人们的“眼球”,才比较容易实现他的目标。那些过去和斯特里克兰有过接触的人(有些是他在伦敦时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他出入巴黎蒙马特高地咖啡馆时见过他的画家)这时不由得惊呆了,他们发现之前眼中的那个只不过是个功不成名不就、跟无数画家别无两样的人,竟然是个跟他们擦肩而过的真正的天才,其大名频频出现于连篇累牍发表于法国和美国刊物上的各种各样的文章中。这些文章有的追溯他的一生,有的评述他的作品,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激发了同时又无法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这一话题成了热门话题。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不辞劳苦,在一部其颇具影响力的专著里列了一份清单,将富有权威性的精粹文章一一列出。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具有神秘色彩的事件,人们就会如获至宝,紧紧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并狂热地深信不疑。这是“浪漫”对“平庸”的一种抗争。而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便成了该“英雄”前往不朽境界最保险的通行证。沃尔特.雷利爵士之所以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因为他曾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王踏着走过去,而非将英国的名字传播到了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国土上,这令愤世嫉俗的哲学家们想起来便不屑地付之一笑。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生前默默无闻,四面树敌,而非广交朋友。于是,作家们写他的生平时常借助活跃的想象力挥毫落墨,以弥补材料的不足,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一点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斯特里克兰的生平知之甚少,但也足够使浪漫主义文人演绎出故事来了。他的生活中有不少古怪、可怕的行径,其性格有点乖戾,又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这样的遭遇经过发酵就产生了一段传奇,而明智的历史学家对这种传奇故事是不会贸然反驳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