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念远山 9787573506023
  • 念念远山 97875735060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念念远山 9787573506023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30.74 4.5折 69 全新

库存12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译者:杭海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73506023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052268

上书时间2024-05-1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蕞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蕞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目录

序言

着迷

伟大的石头书

追逐恐惧

冰川与冰:时光之流

高处:顶峰与风景

走下地图

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

珠穆朗玛峰

雪兔

拓展阅读

致谢

地名翻译对照表



内容摘要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一部。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探险叙事中,麦克法/伦走进大山,也无限靠近我们炙热的心灵:山只是地理学上的偶然事物,它们不故意SHA人,也不刻意取悦人。我们凝望着、解读着和渴望着的山,并不是我们真正攀登的山。



精彩内容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尼泊尔登山家尼马尔·“尼姆斯”·普尔贾拍摄了一张珠穆朗玛峰顶山脊的照片。

覆盖着厚厚雪檐的山脊上,两百多名登山者排成一队,向顶峰蜿蜒前行。他们身着橙色、红色和黄色羽绒服,前景中一人正坐着休息。天空湛蓝,积雪晶莹。照片的静默中,这一幕透出一股诡异的平静。这些登山者看着不过像某个阿尔卑斯山度假区等候缆车的滑雪客,实际上却正深陷海拔八千米以上的死亡地带——在那儿,氧气浓度是不够人长久活命的。

珠峰之巅腾展起一片冰晶,宛如飘扬的哈达,证明有大风在山间扫荡。山脊线两侧,坡面陡然下落。那数百名登山者等待的地方,海拔将近九千米,气温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人全靠吸氧续命,在冰层里踢出来的立脚点上苦苦支撑,进不得,退不得。这不是登山,这是排队。

在通往这一致命交通堵塞的途中,这些人已经走过了从前登山死难者的遗体,有些未曾认领的遗骸还是几十年前的。气候变化,山间积雪不断减少,之前因封冻而无法看到的尸体渐渐重见天日,五颜六色的装备残片透过冰层闪出光来。

就在普尔贾拍照当月,珠峰的死难账上又将添加十一人,如今数字已愈三百。坠落冰隙。高原反应。体力耗尽。体温过低。心脏骤停。一位来自都柏林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一位尼泊尔登山向导,生前纵横高山,颇有名气。一位年轻的工程专业学生,来自印度哈里亚纳邦,正计划成立一个体育慈善机构来帮助当地儿童。一位来自孟买的马拉松运动员,她和丈夫一同登上了山顶,却于下撤途中堵在四号营地上方的登山队伍里,倒地身亡。一位来自犹他州的老先生,他告诉家人,自己宁愿死在山上,也不愿死在医院病床上——此番如愿以偿了。爱山的人眼里,高山神奇无与伦比;不爱山的人眼里,高山魅力全然匪夷所思。

二十多年前我写《念念远山》,就是在试图理解这些死难者和这张照片,尽管当时逝者尚在人间,照片也远未拍摄。泰奥菲尔·戈蒂耶所谓将人引向高山的“无法按捺的激情”让我着迷,也令我困惑。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深爱高山,哪怕高山显然不会回报他们?为什么人们甘愿抛家弃子,冒死伤风险,仅仅为了追寻一堆岩石和冰块?这就是我想从历史和个人角度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也曾受制于这一腔“无法按捺的激情”。《念念远山》初版于二〇〇三年五月,距丹增·诺盖和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上珠峰恰好五十年,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放下了高海拔、高风险的登山运动。

大山占有着我的心,并将永远占有。在我看来,山岳始终是约翰·罗斯金所谓“所有自然景观的开端和结束”。说来讽刺,我居然在剑桥郡生活了大半辈子,可算一恨。此间地势极为平坦,有个老笑话说,平到你站在椅子上就能看到邻郡。其实这本书大部分是我在剑桥郡中心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写完的。人造灯光里,海平面之上(甚或之下),反倒是摹写世间高山的宝地,因为它逼得想象力开了记忆超速挡。我再度登临心中的高山,距离使兴味愈加浓烈;我也力图重现那一幕幕感受、一场场攀登,好让读者也能身临其境。

二十三岁,我开始写它,我的第一本书。此前几年,在温哥华岛西岸徒步时,我读了巴里·洛佩兹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杰作《北极梦》。这本书让我心荡神驰,也改变了我对“非虚构作品”的看法:原来它还可以是这样的。书中各种学科的交织让我惊叹——从探险史到生物学,再到人类学和人种志;而洛佩兹能将优雅的分析、报道和思考与田野笔记诗篇般美妙的表述融合无间,此等本领同样令我震惊。

慢慢地,我从洛佩兹、W.G.塞巴尔德、布鲁斯·查特文和安妮·迪拉德这样的作家身上学会了如何在不同语气和风格间来回切换,如何向不同视角敞开叙述。没有哪片风景只发出一种声音,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书这样。《念念远山》最早的评论者之一曾在《爱尔兰时报》上说她不知该如何归类这本书,既困惑又兴奋。当时读到“这是全新的探险写作,甚至可能标志着一种新文类的诞生”,我很高兴。我想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写作”,但在二〇〇三年,几乎没人用这个名称,而且不管怎样,现在我也不喜欢这个标签,它累赘、狭隘、寡淡。我所确知的是,每写一本新书,我都尽力熔炼扭转其风格——某种形式用得过多,便流于俗套陈规,我努力前行,免得落入这样的境地。

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这我知道。至于人类为什么要爬山,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无法简化,任何解释都不能述其万一。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欢悦。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然而,在心与山之关系的背后与内里,住着一个谜,它总在那里,总是那么瑰丽。“有无数秘密,在我和它之间暗自涌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娜恩·谢泼德描写凯恩戈姆山时这样说道,“空间与心灵能够彼此渗透,直到双方的性质皆因此改变。”这本书便是我的一个尝试:尝试弄清人类与高山之间究竟“涌动”着何物,从而更改了双方的本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