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口源 978720817096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虹口源 978720817096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4.51 7.0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天纲 王启元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70964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207058

上书时间2024-01-25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  北外滩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特征
李天纲
“虹口源”之成立:近代中国城市化中的北外滩
王启元
慈善家唐廷桂
陈晓平
同仁医院:上海近代西医教育的发端
魏洲阳
虹口之子颜福庆
钱益民
从欧亚学校到汉璧礼公学
刘冰
西童公学
陆雯
南浔路圣芳济学堂的“东”与“西”
陈嘉仁
音乐VS. 建筑:从“圣芳济”走出的叶肇昌
张晓依
虹口的日本人
陈祖恩
爱因斯坦最先讲述相对论的地方
景智宇
村松梢风在虹口
徐静波

内容摘要
“爱上北外滩·关于虹口的记忆”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一词最早作“洪口”,出现在宋代方志之中,意为吴淞江下游的泄洪口,其位置大约在今嘉兴路桥以东的水域,以今日虹口港河为其遗迹,这里作为明清上海县北部的村集,存在了数百年。
在上海最早开辟的马路中,第一条以人名命名的马路,就是圣公会救主堂面前的文惠廉路(今塘沽路),而以文惠廉路与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围成的夹角,并在日后向西南方向拓展的空间,是虹口地区最早的近代城市空间。笔者以此夹角及其周边文化范围,以近代虹口城市之源的名义,将其命名为“虹口源”,以塘沽路、东大名路所夹,西至吴淞路的范围内的建筑、空间、人物、事件,将成为本书重要的叙述对象。

精彩内容
 “虹口源”之成立:近代中国城市化中的北外滩王启元通俗近代史界有句话大意是:“一部近代史,半部是上海”,仿佛这里既是发生历史的场所,又是被叙事的对象。当然,上海城市空间绝非演绎近代史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此处借用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的名言),且自身拥有时空上多重因缘;正是其多元的城市发展脉络,注定了今天上海大都市多彩的精神与空间线索。
城市源点作为现代城市
(moderncity)的上海,严格意义上始于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之前的松沪府县乡保、“东南壮县”的历史,只能算作1843年开始的“近代上海”的前史。上海开埠后的1845年10月,苏松太道的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eorgeBalfour)共同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划定上海县城外北郊的租界“外滩”,这里诞生了包括日后英领馆、各大洋行在内的近代建筑群,并由“外滩源”逐渐扩大成日后面积巨大的英租界及公共租
界。“重返江南三耶稣会士”之一的南格禄(ClaudiusGotteland)则在1842年7月,于胜明阁
老徐光启的葬地附近筹建新式学堂、教堂,把徐家汇建成“(上海县)西乡一
大市”(民国《上海乡土志》)。“外滩源”与“徐家汇源”作为城市历史程碑式的空间,今天也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景观。严格意义上,相似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法租界发源地的法国领事馆与公馆马路,无疑是法租界外滩的“源点”;而伦敦会经营的“麦家圈”,亦可视作一处独立的城市
源点。近代城市多元共生
的特质,同样适用于苏州河北岸。今天北外滩发展的浪潮下,曾经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拼图:沪北空间,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
明清以来,松江府上海县与北面苏州府嘉定县及所析宝山县,以吴淞江古道“旧江”为界。明代中叶吴淞江潭子湾以东,改走新濬宋家港河段(今市区潭子湾以下的苏州河),“旧江”与苏州河下游至新濬黄浦江间,隔断了一片属上海县的狭长土地,为县二十三及二十五保,两保以虹口港为界。“虹口港”因吴淞旧江泄洪口得名,开埠后,略晚于英国人来华的一些美国人发现虹口港水陆交通便利,可待开发。
最初虽然有“美租界”之名,但既未划定界限,也没签订租约,文惠廉牧师(WilliamJonesBoone,1811—1864)在虹口最初的经营,竟然处在一种中国特色的“灰色空间”中开始的。真正最终划定美租界区域,要到文惠廉去世前一年的1863年6月25日,美驻沪领事熙华德(GeorgeFrederickSeward,1840—1910),与继任上海道台黄芳议定美租界划界章程。同年,美租界与南岸英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
美国圣公会牧师文惠廉不仅是虹口近代化历程中最重要的人物,还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抵达上海之前的近10年间,还曾去过东南亚的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国的澳门、厦门鼓浪屿多地传教。初到上海的文惠廉先在上海县城内活动,在获得租地权利后,文惠廉来到苏州河以北,建起第一座近代建筑:虹口救主堂(ChurchofOurSavior),及包含住宅、学堂等多重生活设施的传教大院。
文惠廉极重视教育,抵沪不久就在上海县城东王家码头附近开办了一所男童学校“大美圣公会学堂”。
1851年(咸丰元年)初到虹口后,文惠廉不仅把男校迁来此处,又在附近创设上海最早女校之一的“文纪女校”,这两所学校后加入著名的圣约翰大学与圣玛丽女校之中。沪北近代城市,正是沿着救主堂为中心的街区向外发展。救主堂北一条东西向马路文监师路(BooneRoad,音译为蓬路,今塘沽路),被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与教堂同时建成于1848年,东起自“虹口路”、后改百老汇路(今大名路),沿着苏州河北一直修到了老
闸以西。而堂东南的百老
汇路,筑成于十余年后的1864年,沿着黄浦江,西达外白渡桥(GardenBridgeofShanghai)的前身“威尔斯桥”,东至汇山码头附近。这一带很快建起上海最早的码头船厂“老船坞”(DewsnapDock),以及上海最早的医馆之一、
新式学堂,并出现上海最
早的集中领事馆区;中国最早的火车站、最早用上电路灯的街区,同样出现在文监师路与百老汇路上。19世纪末虹口的城市化,甚至可以视作整个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缩影;而文惠廉的救主堂所在的空间,无疑是近代虹口乃至沪北的源点,今塘沽路与大名路相交的街区,即为历史与空间上的“虹口源”。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