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精)/国家治理丛书 97871001648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精)/国家治理丛书 9787100164801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73.33 7.5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曙光//王丹莉|总主编:陆丹//丁波//何包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4801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0452696

上书时间2024-01-24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是作者王曙光、王丹莉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部分习作的结集。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六章,内容包括经济过渡和计划经济的探索、工业化与制度创新、“中国模式”的历史反思。这些文字,有些偏于经济史料和文献的梳理,有些偏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解读,虽说走的大体是“史论结合”的路子,可是有些着重于“史”,有些则偏重于“论”,体例并不整齐划一,理论思考以及对材料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文风也大多尚保留着当初思考和写作时的初始原貌,并未刻意统一。

作者简介
王丹莉,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目录
上篇  经济过渡和计划经济的探索
  第一章  经济过渡与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奠基: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核心”
    一、引言: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1.中国道路选择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2.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工业化目标和赶超战略?
    二、经济恢复与过渡时期的初步探索与渐进式过渡战略的开创
      1.采取稳健农业政策,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减轻农民负担
      2.稳健均衡的物价和财金政策,强调货币纪律和财政纪律,为经济恢复和过渡提供稳定宏观经济环境
      3.维护财经统一,努力克服旧体制下的无政府状态
      4.强调渐进式策略,有秩序、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
    三、经济赶超、动态平衡与渐进赎买式的资本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强调私营工业国有化改造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重轻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均衡发展思想
      3.采取对资本家的稳健渐进改造政策,强调学习过程,防止激进主义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执行渐进赎买政策,将对资本家的政治教育与经济赎买相结合
      5.制定经济赶超战略,打破对欧美和苏联的迷信
    四、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社会主义改造与渐进式社会革命
      1.强调过渡经济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对旧有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采取包容态度和渐进改造政策
      2.动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兼顾策略,缓和与资本家的矛盾对抗,降低制度过渡成本
      3.强调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摒弃所有制的单一化和理想化,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社会革命
    五、结论
  第二章  制度、技术与文化变迁的路径选择:土地改革与合作化的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
    一、民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和农村发展思想的争议
      1.自孙中山以来民国思想界关于土地改革的争议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农村情况的总体判断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村社会革命的四次争论及其评价
      1.刘少奇与东北局之争
      2.华北局与山西省委之争
      3.毛泽东与邓子恢之争:“小脚女人”与“好行小惠”
      4.毛泽东与梁漱溟之争:大仁政与小仁政
      ……
  第三章  从“非自觉”到“自觉”:中国农民合作百年历程反思
  第四章  从合作化运动到新型农民合作: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理想国”试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及其历史遗产
  第六章  “弹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探索、运作特征与未来展望
中篇  工业化与制度创新
  第七章  集权与分权:工业化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八章  工业化视角下农村税费制度与农民负担的历史解读
  第九章  新中国的工业化、政府投资行为与产业结构演进
  第十章  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新中国的乡村工业化进程
  第十一章  存量变革与增量创新:新中国农业信贷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十二章  从全面介入到两权分离: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创新
  第十三章  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金融演进:以温州为核心的微观史学考察
下篇  “中国模式”的历史反思
  第十四章  反思“中国模式”:内涵、争议与演进
  第十五章  独立自主与批判吸收——探索中国道路与反思苏联模式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三部曲系列著作(包括《维新中国》、《计划中国》、《复兴中国》)的第一部,其宗旨是从宏观的经济制度变迁史的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七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探索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梳理。本书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对新中国的经济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与演变、新中国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结构演进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解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模式的内涵与争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从“制度-目标-路径-文化”四维视角全面剖析了新中国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精彩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掀起的意义深远的巨大的改革洪流,奠定了中国在此后40年间改革与发展的基调,它对于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强烈冲击和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已经并将继续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广泛而深刻的体制变迁使中国获得了崭新的经济形态,40年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广大民众生存与福利状况的巨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的迅猛提升,这些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经济赶超奇迹,中国被公认为经济发展与体制变迁的成功范例。
这场改革带给中国人观念上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中国人通过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获得了对于传统体制的宝贵的反思力量,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种反思的勇气,中国如何能够支撑如此艰巨而漫长的改革进程。正如前述,早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期,毛泽东就力图突破传统的封闭的苏联模式而在发展战略构想中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70年代末期的经济改革创造了某种富有弹性的制度空间。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实事求是的反思精神,开启了一个中国民众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新时代。通过比较这两个时代背后的精神实质,我们发现,这种反思和叛逆的勇气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的南方讲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保守主义者心目中奉为神圣的许多信条,如所有制问题,分配制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等,都有了崭新的迥然不同的表述。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它再也不与单一的所有制、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大一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等意识相联系,而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中共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对于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
如果我们回顾这20年的改革进程,我们就会发现,凡是我们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选择权利、坚持改革的市场经济取向的时期,我们的改革事业就会顺利地进行,反之就会出现改革徘徊不前以至倒退的局面;我们还会发现,凡是在那些尊重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和保护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热情、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基本取向的经济领域,我们的改革就会取得巨大的成效。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成功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都是这个结论的最为有力的佐证。中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是经过40年改革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得出的正确选择,我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将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热情,才能实现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可以说,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的市场经济取向,是中国20年改革最为宝贵的经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