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3版)(精)/李浩学术文集 978722414520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3版)(精)/李浩学术文集 9787224145205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8.78 4.3折 8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浩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5205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8元

货号31458349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
    二、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三、基本理论与方法
    四、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
    一、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
    二、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
    四、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
  第二章  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
    二、文体的地域差别
    三、文人的地域分布
    四、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
    一、“文学士族”的界定
    二、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
    三、衣冠及衣冠户
    四、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
  第四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
    一、关中士族群体
    二、胡姓士族群体
    三、山东士族群体
    四、江南士族群体
    五、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
  第五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
    一、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
    二、战争所造成的移民
    三、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
    四、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
    一、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
    二、贤能标准的变迁
    三、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
下编  分论
  第七章  《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
    一、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
    二、《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
    三、《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
  第八章  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
    一、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
    三、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
  第九章  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
    一、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
    二、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一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做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作者用思想史、
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本书出版后曾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
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并由松原朗等翻译,日本研文出版社推出日译本。
本次新版,作者广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成果,对原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增订修改。

主编推荐
以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地理学成果激发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
拓展文学史研究领域
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
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本书已出版日语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