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 978730119084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 9787301190845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1.87 5.9折 2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190845

出版时间2011-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2070180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家与文化遗产专家。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1996—1997、2002—2004年赴法留学,在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从事博物馆学和西方艺术史专项研究。出版《“家”的寓言——中国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宗教艺术论》(1991)等专著和译著;近几年发表《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比较研究》(2006)、《历史与空间——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之来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空间布局》(2007)、《起源与终结——从瓦萨里到但托的现代艺术史体制研究》(2008)、《弗莱切尔“建筑之树”图像渊源考》(2009)等重要论文。近年来开始研究欧亚大陆艺术风格与物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目录
导言  卡夫卡是谁?
  布拉格业余作家
  谜一样的作品与生活
  时代的误读
第一章  总论:写作与卡夫卡
  卡夫卡的两件作品
  自传与虚构
  断片与日记
  私人写作的“变形”
  动物=原形
  逃避
  抵抗
  一条被踩住尾巴的蚯蚓
  赎罪
  挽歌的艺术
第二章  方法与分期
  三个身份
  反思的文本
  作品分期
第三章  早期作品与《判决》
  抒情写作
  反思意识
  两兄弟
  第三人称单数
  双重父子关系
第四章  《变形记》:灵魂的显形与命运
  “现出原形”
  灵魂生活的象征
  妹妹的角色
  赎罪与质疑
  精神的现代命运
  20世纪的《启示录》
第五章  《诉讼》与其他
  《诉讼》的连续性
  《诉讼》的特色
  《在流放地》与怀疑
  《致科学院的报告》与反讽
第六章  寓言和格言的三种值
  什么是“寓言”和“格言”?
  对立与反题
  逃离与超越对立
  绝对的“一”?
第七章  《城堡》:阿玛莉娅的沉默
  真理
  《城堡》及其阐释
  《城堡》中的寓言
  三种叙事
  写作的三个“自我”
第八章  晚期作品的音色
  “建筑”的意象
  《地洞》与巴别塔的“竖井”
  “他者”的声音
  绝笔之作
  约瑟芬的口哨
  临终遗言
结语  出生前的踌躇
后记
阅读书目

内容摘要
 通过对卡夫卡文本的细致洞察,通过对其文本中基本叙事单位规律的把握,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与人生相互生成的解说,《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试图承担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使命:向中文世界的读者第一次揭示,对扑朔迷离的卡夫卡的清晰读解,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因为,卡夫卡所有的秘密,都不外乎人生的秘密;卡夫卡所有作品的秘密,都不外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秘密。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认为,卡夫卡及其作品涉及到人类思维的精微和人类体验的深度;其艺术既是可感的,也是可分析的。

精彩内容
 我们先看看几例具有典型的卡夫卡气质的作品。
卡夫卡的许多作品可谓是世界上最小单位的叙事作品杰作,它们是思维的结晶体。第一个小故事叫《算了吧》:清晨,街道洁静空旷,我正前往火车站。我与塔楼上的大钟对了一下表,发现时间比我想象的要晚得多,我得加快速度才行。这个发现使我顿觉惊慌,连对自己脚下的路都失去了把握,因为我对这个城市还不太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匆忙上前,气喘吁吁地向他问路。他微笑地说:“你想问我该怎么走?”“是的”,我说,“因为我自己找不着路。…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说着他一个急转身走开了,就像那些想独自发笑的人那样。”’这个故事说什么呢?其中出现的第一个主题是问路。首先,我们看到塔楼上有一面大钟,公共场所的钟代表着一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时间。“我”去赶火车,“我”发现“我”迟到了,所以“我”得加快速度;这时“我”碰到一个警察,“我”向他问路。警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钟
所代表的标准化时间是一致的。问路意味着,“我”想把“我”的个人时间和私人经验,与一个客观、公共的时间对应起来,但是,警察却对“我”说:“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我”被拒绝了,被一个公共秩序断然地拒绝。这是一则寓言。
另外一例:我命令把我的马从马厩里牵出来,我的仆人没听懂。我自己走到马厩里去,安上马鞍,跨上了马。我听见远处传来号声,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一无所知,甚至什么也没听到。他在大门边拦住了我,问道:“主人,你要到哪儿去?…我不知道”,我说,“我只想离开这里,只知道要离开这里,不断拉开与这里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的目的。”“那么你是知道你的目的了?”他问我。“不错”,我回答道,“我已经说过了:离开这里。这就是我的目的。”“你没带干粮”,他说。“我根本不需
要”,我说,“这旅途非常漫长,假如我在途中得不到吃的,那我非饿死不可。带多少干粮都救不了我。幸亏这是一次真正长得不得了的旅行。”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最鲜明的意象,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要离开这里,离开本身就是他的目的。但他并不知道要去哪儿,只知道旅途非常漫长;以至于带多少干粮都没有用。这似乎又是一个寓言。
以上两个故事,一个表现为试图到达某个地方,另一个表现为离开某个地方;一个是目标在望但被断然拒绝,另一个是路途遥遥却被主体暗自庆幸——“我”的愿望在不断偏离中实现。这里出现了两个卡夫卡,一个是人生的挫败者,表现为以钟塔为标志、以警察为守卫的确定的人生目标的难以企及(“算了吧,算了吧”);一个是生活的逃离者,表现为人生理想即在以漫漫无际的旅程为目的的过程中(“幸亏这是一次真正长得不得了的旅行”)。二者似乎截然相反,同时构成明显的对位关系。
我们再看第三则小故事:我爱一个姑娘,她也爱我,可是我不得不离开她。
为什么?
我不知道。那样子,就仿佛她被一批手持武器的入团团围住了似的。
他们向外举着长矛,不管我什么时候趋近过去,我都撞在长矛尖头上,受到伤害,不得不退回。我吃了许多苦头。
姑娘对此不负责任吗?
我以为不负责任,或者说得确切些,我不知道。上述的比喻并不完整,我也是被手持武器的人包围着,他们向里举着长矛,就是说,长矛是对着我的。每逢我向姑娘挤过去,我总是先被包围着我的武士的长矛缠住,这一关就通不过。也许我从来没有到过围着姑娘的武士们的跟前,万一我去过的话,我也是被围着我的那些长矛手刺得鲜血淋漓,失去知觉了。
姑娘保持独身了吗?
不,另外一个男人已经挤到她的身边,轻而易举,未受阻挠。我过度疲劳,筋疲力尽,那样漠不关心地在一旁看着,仿佛我就是空气似的,他们的脸就在这空气中互相贴住,初次接吻。
在这个故事中,“我”与“姑娘”之间被一群长矛手阻隔着,这一情节重复了第一个故事中“我”与“火车站”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关系,只不过在这里,围绕着姑娘的“长矛手”代替了前者中的“警察”罢了。
故事独特的地方在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我”与“我”周围的“长矛手”之间的关系——卡夫卡明确地告诉我们,“每逢我向姑娘挤过去,我总是先被包围着我的武士的长矛缠住”,而这意味着,“也许我从来没有到过围着姑娘的武士们的跟前”?也就是说,实际上“长矛手”只存在于“我”的周围,而姑娘旁边的“长矛手”仅仅是出自“我”的虚构?在故事的进行中,卡夫卡对于故事的前一半提出了严重的怀疑:也许,真正的障碍根本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内部?
尽管以上三例都非卡夫卡的名篇,但它们以微观形式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卡夫卡创作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我要求但被拒绝,属于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在部分意义上)的意义类型(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七章);第二种是我主动离开或逃避,属于长篇小说《美国》和众多格言与寓言
的意义类型(本书第三章、第六章);最后一种是把我与世界的冲突还原为我与自我的冲突,然后追求这种冲突的消弭,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属于卡夫卡晚期作品的意义类型(本书第七章、第八章)。在我看来,以上三种意义类型其实关涉到哲学认识论的核心命题:卡夫卡以独特的叙事形式谈论了我与外在世界,以及我与自我的关系。而《城堡》则以最复杂的方式讨论了以上所有关系(本书第七章)。因为其所关涉的叙事形式的复杂性和体验的隐秘性,卡夫卡的讨论始终笼罩在谜一般扑朔迷离的氛围中。
以上三例还涉及一个共同的意象:路。在中国古人看来,路即“道”,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是最高的规律,但它同时也是一条宽广的道路,是人所行之路。在卡夫卡那里亦然,路是一种隐喻。第一例是我要赶路,要寻找到达火车站的道路;第二例是我要离开,但不知道要到哪儿去;最后一例是我从这边要到我所爱的姑娘那儿去,但却走不通。三个故事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路在何方?P5-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