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精) 978754950689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精) 978754950689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2.67 5.8折 56 全新

库存10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史景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6897

出版时间2011-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036953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欧美研究中国史奇才史景迁的精装中文简体版作品之一;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让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D,Spence),世界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目录
总序/郑培凯 鄢秀
代译序/李孝悌
致谢
注释中所用的缩写
前言
第一章 观察者
第二章 土地
第三章 寡妇
第四章 争斗
第五章 私奔的女人
结语 审判
附录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史景迁
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精彩内容
 第一章观察者1668年7月25日,一场地震袭击郯城县。傍晚时分,月亮缓缓升起。除了一阵像是从某处发出、传向西北的吓人轰隆声外,没有一点预警。市区里的建筑物开始摇晃,树木也
开始有韵律地摇摆,然后是更激烈的前后摆荡,直到树梢几乎碰地,接着又是一次剧烈的摇动,震垮了大片的城墙、垛口、官衙、庙宇和数以千计的民房。宽广的裂缝穿过马路和房屋下方,水柱喷向空中,高达二十英尺,甚至更高。裂泉涌向路面,淹没了沟渠。试着维持立姿的人,觉得脚像是旋转失控的圆石,终于跌落在地面。
有些人——像李献玉——掉人裂缝中,所幸碰到地下水流而浮起,抓住了裂缝边。有些人的房子被震成两半,当储藏室滑入土中时,他们在起居室中幸存下来。有些人只能无助地看着家人一一死去。
高德懋跟他的妻妾、小孩、亲戚和仆人共二十九人居住在一起,但只有他、
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逃过一劫。
就像来时一样的突然,地震停了。大地静止,水流退去,只留下一些边缘尽是淤泥和细沙的裂缝。残垣颓壁一层层地堆积在塌陷处,像一组组巨大的阶梯。
1673年编纂《郯城县志》的冯可参写道,命运仿佛是在“落井下石”。冯重复了约一世纪前当地史家对郯城所作的两项一般性观察:第一,虽然在专记地方事件的编年志中,人们可能会预期在“灾异”和“祥瑞”间有一均等的记载,但在郯城,十件事中有九件是落在灾异这个范畴;第二,大自然通常以十二年为一循环——六年富足、六年饥饿——的形式展现,而在郯城,每十
二年中也总会有一次严重的饥荒。
冯在郯城县住了五年,生活对他诚非易事。他在1668年间到郯城担任知县,但因为连续两年处理县内帝国驿站的马匹及财政不力而被免职。他穷困潦倒地留在郯城(或许因为被罢黜而无颜返回福建邵武的老家),靠当地士绅的施舍和写作赚来的钱维生。毕竟他曾在1651年取得进士这个最高头衔,而在郯城,除了他没有一
个在世的人获得进士,甚至没有任何活着的当地人获得地位较低的举人。所
以冯在该地受到尊敬,并能借着教书和一些找上门的临时工作——如《县志》的主编——赚一些钱。
他在1673年年底完成了《县志》,回到福建,但这次回乡只带给他更多的悲伤。他到达时正好是三藩之乱爆发之初,冯和许多文人及前任官员奉叛乱团体之命出任他们的“官”职。但他拒绝了。(年轻时,在得知李白曾在反叛的永王磷的团队中写诗后,他就拒绝再读任何这位他心仪的唐朝诗人的作品。
)与其面对叛军的报复,冯宁愿退隐到福建山中,然而山区恶劣的天候却夺走了他的生命。
或许由于他在郯城的一些郁闷的经验,在他为《县志·户赋志》所写的几篇序论中,冯非常坦白地写下这个地区的不幸遭遇、居民的贫困以及当地士绅在纾解困境上的无能。他迷上了郯城受灾的统
计数据,并一再地用到这些统计数据。他估计在1670年代初期,郯城的人口只有五十年前明朝末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明末,郯城人口一度远超过二十万,现在则只剩约六万。而且登记上税的耕地面积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二,从三百七十五万亩降到一
百五十万亩以下。当他默默思索着1668年的地震时——这场地震在他就任知县仅几个月后袭击郯城——他笔下的数字甚至更为精确。为了强调他的论点,他把郯城跟北方较大的邻州沂州做比较:沂州有一百零八个社,郯城有四十五个;然而在这场地震中沂州死了一万二千人,在郯城(人口远不及沂州的一半)却几乎有九千人丧命。
到1668年为止,郯城的居民已经遭受了五十年的磨难。许多人死于1622年的白莲教起事。这一年,教徒乘着山东地方的悲惨境遇,起而造反,蹂躏郯城周围的城市,并且引诱成千上万的农民,带着
少数几件家当,乘车或步行离开家园。叛乱的领袖——像是来自邻近邹县的侯武——为穷人提供了一
幅美景:“金山、银山、
麦山、米山、油泉和酒井”,并向虔诚的信徒保证“此生永不再贫穷”。那些离开家园去寻找乐园的人,最终不是陈尸山野,就是遭政府军砍杀,或是死在为捍卫家园不受亡命之徒干扰而战的山东乡民手里。
P21-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