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执中(报海杂忆)/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97875205116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顾执中(报海杂忆)/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978752051167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19.34 4.6折 42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执中|责编:程凤|总主编:刘未鸣//韩淑芳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1167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819894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写在前面
我当上了记者
五卅惨案
谢福生虎口逃生
四一二事变前后
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
蒋宋结婚
国民党四中全会
在第二集团军当随军记者
五三渗案及北上采访
第一次到东北
九一八事变
陈友仁
一·二八抗战
随李顿调查团到东北调查
民权保障大同盟
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政府
我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纪念五卅大会
领导上海北站的群众请愿
我参加了国难教育社
吴铁城破坏九一八纪念大会
红格尔图和百灵庙之行
七七事变的爆发
八一三上海抗战
“星二聚餐会”
慰劳第三战区
我被敌伪狙击
第一次到重庆
当设计委员
抗战胜利前后
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
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
我参加了九三学社
再次逃往香港
从香港到天津
来到北平
附录  光荣的中国新闻记者
  能终身当记者吗
  我与戈公振
  阅报随感
  名报人顾执中生平
  老报人顾执中二三事
  顾执中“读者有其报”的设想
  86岁的特约记者顾执中
  顾执中的办学特色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及其历年采访的重要事件,如五卅惨案、四一二事变、蒋宋结婚、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七七事变等,是民国史研究特别是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精彩内容
我当上了记者我家在浦东南汇县周浦镇,这个镇距离上海市区只有十几里地,是个小镇。镇上一品斋生产的豆腐干和三阳南货店的火炙糕却远近闻名。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木匠。父亲却读了几年书,能够到地主家去教教门馆,但生活也艰难得很,常靠借债度日。几年之后,满身是债。每逢除夕,父亲外出躲债,债主们提着灯笼来家讨债,挤在屋里,坐着不走。母亲忙着说好话应付他们,真是不堪其苦。这样的生活过了好几年,为了躲债,我们全家只好携带随身东西秘密地逃往上海,离开了故乡。在上海,父亲仍然找不到正式工作。连年失业,吃尽当光,连脚桶、铜壶等物,只要当铺能要的东西都典质一空。那时我虽年幼,却学会了当东西。每次出门,我拿着父亲交给我典当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向当铺。当铺门口,墙上大书一个吓人的“当”字。我来到当铺门口,因为典当东西是件丢脸的事,害怕被人瞧见,先看看周围有熟人没有,没有发现熟人,我就轻轻地跨进当铺,再看看里面有没有熟人,肯定没有熟人了,我才拿出要当的东西,走到高与人齐的柜台前,双手把东西捧上去。朝奉(即当铺先生)用戴着老花眼镜的眼睛看了看东西,故意表示不要,我低声哀求,他才表示可以收下,然后向账房唱出所当的东西和当的钱数。账房写好当票,由朝奉把当票和钱一并交给我。我握着这来之不易的钱,感到一阵心酸,赶紧跑回家中,把当票和钱如数交给父亲,好买米做饭。
父亲教我识字。他先按照《千字文》教我学方块字,后来读那时的新书《蒙学课本》。稍大一点以后,我学会看小说,又读《左传》《古文观止》。父亲给我取名“执中”,号“效汤”,这是从“汤执中,立贤无方”的典故中引出来的,我嫌“效汤”这个名字不好听,一直没有用过。父亲失业三年之后,有位邻居劝我父亲说,你既有文化,为何不去开办一所学校,自己教书谋生呢?父亲接受了他的意见,借些钱,开设了一所养中学校(地址在上海的南无锡路),我们家的生活才勉强能够维持。我也在父亲设的小学里读书。那时父亲加入了基督教,江长川牧师介绍我考入教会学校中西中学读书。中西中学的前身叫中西书院,后来改名为东吴大学,其原来校址就改建为中西中学,后来又改名为东吴大学第二中学。我在那里读了五年书毕业。东吴二中几年的学习生活,使我获得了良好的英语基础,这所中学很多课程都使用英语课本,由外籍教师教学。我苦学了几年,英语大有长进,这对我后来采访外交新闻很有帮助。东吴二中毕业以后,我是全班同学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可以免费进入东吴大学或上海的东吴法学院学习,但为了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我只好放弃升学的念头。从1919年起,我就跨进社会,为衣食奔波,当过店员、描图员,到母校代课。1920年至1921年间,我在基督教慕义堂任理事,后来获得一个机会到工部局外国监牢教外国人说上海话。以后又调到工部局所属救火会、
水上巡捕房去教外国人说华语。这样我就比较多地接触到外国人,英语说得更好。工作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看懂英语报纸、杂志,甚至开始为英文月刊写稿。但最
后我却进入报馆当了新闻记者一直干了32年,成为我的终身职业。
在上海市区比较热闹的地方有一条路叫山东路,这条路中间从九江路到福州路的一段叫望平街,从福州路再往
南叫麦家圈。那时上海的所有报馆几乎都集中在望平街上,从北到南,隔开几步,就可以看见一家报馆。在最北端的是《民国日报》,在汉口路山东路拐角或其附近的有《申报》和《新闻报》,再往南有《时事新报》。在望平街上各据一隅、望楹相对者有《时报》和《商报》。这种报馆集中的情况跟伦敦的报纸多集中在舰队街的情况相仿佛。
为什么上海的报馆多集中在一处呢?这无疑是为了便于发行的关系。原来上海的报纸都没有自己的发行组织与发行网,每天早上5时左右报纸印出后,即批发给报贩。按月看报的读者向报贩订报,零星看报的读者也向报贩买报。为了及早使报纸到达读者手中,报贩早上的时间十分紧张。这样,报馆集中在一处,就可以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取得各种报纸,并以最迅捷的行动分送和贩卖早上新出版的报纸了。由于这种原因,新开办的报馆,除非自己有发行力量可以设在别处外,都得设立在这里。否则,设在离望平街稍远之地,报贩便不给它推销报纸,这家报馆就不能存在。这种情况直到七七抗战之后,才稍有改变。
我最初在《时报》当记者,后来一直在《新闻报》工作。下面就谈谈我历年采访中的重要事件以及报海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