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门(精) 97875207028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门(精) 978752070287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35.81 6.4折 5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谢福芸|编者:沈迦|译者:左如科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20702874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30181887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 1 章 皇朝的覆灭
第 2 章 敲门的声音
第 3 章 来到了北京
第 4 章 不幸的一家
第 5 章 我们去营救
第 6 章 中国式感恩
第 7 章 中国式款待
第 8 章 熟识的开始
第 9 章 古老的衙门
第 10 章 生活在租界
第 11 章 家族的圈子
第 12 章 我终于来了
第 13 章 中国的家庭 
第 14 章 意外的励诚
第 15 章 花儿的生活 
第 16 章 游戏与聊天 
第 17 章 大人的消息 
第 18 章 中国的节日
第 19 章 结拜成姐妹 
第 20 章 宫大人回家 
第 21 章 外出的见闻
第 22 章 中国的官员 
第 23 章 机智的大人 
第 24 章 与伯母交谈 
第 25 章 离别的时刻 
第 26 章 祖先和家神 
第 27 章 婚姻的本质 
 后记 
 译后记

内容摘要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Soothill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Alexander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名门》;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她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1935年,为排遣夫君、父母相继去世的悲伤,她到重庆、太原、温州追寻亲人的踪迹,当时已结束北伐后的中国正处于“黄金十年”,又一次青春焕发,她将对亲人的挚爱及对中国的祝福,写成《崭新中国》;但随后中国与英国均深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在战火燃烧的英国东南小城福克斯通,用追忆写成《潜龙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几个普通中国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对中国的感念及正义必胜的信心。谢福芸生活的年代及笔下的四个中国故事,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这四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她的作品虽名为小说,自称主要人物虚构,但故事、史实及时代背景却并非虚构,她以亲历者的视角及丰富的见闻,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勾勒了过去一百年几度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中国人——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名人与普通人——在家国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谢福芸对笔下的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这些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前曾促进西方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今天,给予中国读者的除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更是回望思考历史的崭新视角。
谢福芸在中国接触、结交乃至成为终生挚友的,既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为四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精彩内容
 第1章皇朝的覆灭1912年2月29日,一个清朗寒冷的月夜,政局突
变。这场变动,使得中国人也好,在华的外国人也罢,人生由此而改变。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种变化更甚。
此时此刻,我们几位女士,已在英国公使馆得到妥善的安顿。位于北京的英国公使馆,坐落在一座古老的中国王府之中。我们从使馆厚重的围墙向外望去,北京城内火光冲天。围墙之内则是一片平安之地。
刚刚冒险外出的一位英国绅士,激愤地讲述着他的见
闻。他以鄙夷的语气,描述着他在北京城内刚看到的一幕:一个暴徒半躺在黄包车里,肩上斜挎着一支来复枪,刺刀上挂着一串抢来的皮草和各种价值不菲的锦衣华服;临街商铺的店主们早已吓得下了门板,战战兢兢地躲在门后。这个恶棍,一边猛踹着黄包车夫孱弱的背脊,一边骂骂咧咧地高声叫门。
从庚子闹拳那会儿起,英国公使馆就配备了卫队
。这会儿使馆已经派出一部分士兵,前去护送侨民回到使馆。外面到处是火焰、喧哗和枪击,让人感到恐慌和沮丧。我们从城墙上下来,在黑暗中踱步,焦虑地等待着其他侨民的到来。横跨在使馆入口处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冷峻的亭子。当我们走到凉亭红色的立柱附近时,突然之间,一个弹壳砸落在我们脚下,随之滚下一片琉璃碎瓦。这碎瓦是绿色的,象征着这座庭院最初拥有者显赫的地位。这里曾经是康熙皇帝一
个儿子的府邸。。
没有人会想到,动乱会在这时发生。在1911年的10月爆发了一场革命。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北京要出乱子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几乎每个人都耸起肩膀,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振振有词地讲出一句貌似公允的法国谚语来:“变来变去,还不都是老样子。”在今年的2月10日,清朝的小皇帝——确切地说,是摄政王以小皇帝的名义——宣布正式逊位。即便这样,从那时起两个多星期以来,所有的事情还是老样子,而且这种老样子似乎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在迟滞的北方,清王朝虽已风雨飘摇,却仍在苟延残喘。不过,在华中和华南的中国人,对时势有着更为敏锐的反应。在几个月之前,他们就率先挑起了战事。事实上,早在几百年前,清朝就如同古代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一样,一步一步征服了全中国。中国的南方是最后向清朝臣服的地区,因此,相比于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对于清的统治显得更为抵触。现在,也正是这些南方的人们率先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的统治。
到了2月29日的晚上,军队将勉力支撑清王朝的最后几根“支柱”移除,帝国的“琼楼玉宇”终于轰然倒塌,成为一片废墟,而惶惑则留在了每一个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眼中。(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