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
¥
60
9.2折
¥
6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徐坚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坚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2572724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0页
-
字数
27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在社会层面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情境考古学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和信仰与禁忌。对与铜兵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的讨论表明早期中国礼制体系的多元和互动本质。
因此,《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单纯依靠唯一材质甚至唯一器类复原早期中围礼制制度是危险而误导的。针对宾福德的经典理论,《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在方法组合、系统的界定、考古学观察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 【作者简介】
-
徐坚,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教授、法国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和日本创价大学访问教授。曾主持英国大英图书馆、美国温纳一格兰人类学研究基金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日本住友财团等资助的多项研究计划。专业领域包括考古学、艺术史、早期文明研究、物质文化和文化遗产研究。近期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考古学史和博物馆史、以器类和工艺为中心的物质文化研究、南中国和东南亚大陆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区域研究和濒危文化研究。著有专书《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2012)、译作《阅读过去》(2005)、《考古学思想史》(2008)、《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2014)和《中国艺术史》(2014)。
- 【目录】
-
序(李伯谦)
致谢
引论
考古学文化系统观念下的青铜兵器
0.1超越物质形态的青铜兵器:从作为物证的物质走向超越文本的物质
0.2重新观察青铜兵器的体系:宾福德的考古学系统观念
0.3研究范式的转型:学术史的观察
0.4青铜兵器的定名与分类
0.5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考古学文化系统观:结构与方法
第一章青铜兵器的形式分析:从蒙特柳斯式类型学到物质文化分析方法
1.1形式风格分析的适用性和方法选择
1.2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的形式谱系
1.3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纹样分析
1.4青铜兵器形态的功能化和美术化倾向
第二章青铜兵器的社会层面意义:情境分析方法
2.1界定考古学情境
2.2作为学术史情境的商和西周考古学
2.3东周之前青铜兵器个案的情境分析
2.4作为社会标识的青铜兵器
第三章青铜兵器的精神层面意义:认知考古学或者情境考古学取向
3.1认知过程主义考古学和情境主义考古学
3.2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表达
3.3青铜兵器的性别认知和建构
3.4青铜兵器的禁忌和信仰
第四章早期中国的玉质兵器:从辅助线索到多元景象
4.1早期中国玉质兵器的发现和研究
4.2玉质兵器的形态分析
4.3玉兵的多元特征:以玉戈为中心
4.4金石之缘
参考文献要目
插图目录
继续前行(代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