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间三子文献辑刊 全118册
  • 云间三子文献辑刊 全118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云间三子文献辑刊 全118册

81000 7.5折 10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伯雄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404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000元

上书时间2024-08-28

藏典阁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云间三子文献辑刊
書號:978-7-5402-5540-4
主編:吴伯雄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冊數:118冊   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I214.81

出版説明
雲間三子,是由幾社發展而來的文學並稱群體,是指明末陳子龍(1608—1647)、李雯(1607—1647)、宋徵輿(一六一七—一六六七)三人。陳子龍,字臥子,李雯,字舒章,宋徵輿,字轅文,三者皆雲間人。據《幾社壬申文選》等文獻可知,陳子龍與李雯早在崇禎四年前即是幾社的佼佼者。其實,陳子龍與李雯早在青年時期相識相交,二者年歲相當,互相欣賞,更以﹃陳李﹄並稱。宋徵輿少陳、李二人十歲餘,崇禎六年,宋、李二人方才定交,而至崇禎九年之前,三人全部定交。定交之後,由于文學觀相近,兼互相欣賞,三人常常往來倡和,至崇禎十六年後,《三子詩選》刊行,陳子龍于序中稱﹃三子者何?李子雯、宋子徵輿及不佞子龍也﹄,此是三子首次並稱。此後,﹃雲間三子﹄名動文壇。
三子雖然並稱,人生履歷卻大有不同。三子活躍時期,正值明末清初的動蕩時期。在清兵尚未入關之前,陳子龍滿懷經世之心,未中舉時與諸生積極清議政事,入仕後為紹興推官,不畏權貴,賑濟災民。崇禎帝自縊身亡後,子龍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攻陷南京,子龍糾集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陳子龍之詩文,亦充斥著精忠報國之志、濟世為民之情、家國危亡之憂、以身殉國之愿。李雯雖為幾社之佼佼者,然而在有明之時,科考一直不第,故其明亡前之《蓼齋集》總抒鬱鬱不得志之慨;甲申之變,李父被農民軍抓捕自縊身亡,李雯無力為父殮葬,時清軍入關,﹃見而憐之﹄,又奇其才,﹃則強之以官﹄,仕清之後,李雯自責失節,其于明亡後之《後蓼齋集》遂多懷緬故國、悔恨自責的悲苦淒涼之作。宋徵輿較陳李二人年少十歲,明亡之前,徵輿只是諸生身份,雖有詠懷時事之作,但數量遠不及陳李二子,其作為更可稱明哲保身;入清之後,宋徵輿積極參加科考,順治四年即中進士,于新朝仕途順遂,更官至三品,其入清之後的詩文,幾無故國之思,有的僅僅是官場得意的意氣風發。雖然如此,清初文字獄盛行之時,宋徵輿亦曾冒險搜集保存陳子龍之詩文,對陳子龍作品的保存有不容忽視的貢獻,徵輿此作為,亦可見雲間三子感情之深。
雲間三子經歷不同,故詩文作品亦大有不同,本輯輯刊三子各自著作集及編選文獻,如陳子龍之《湘真閣稿》《安雅堂稿》《陳忠裕全集》《國策全本》《新刻卧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等,李雯之《蓼齋集後集》、宋徵輿之《林屋文稿詩稿》。同時,三子于明亡前感情甚好,交往密切,其三人共同創作、編選的著作更值得關注,本輯輯選《雲間三子新詩合稿》《幽蘭草》《皇明詩選》諸書,供讀者參看三人交游之密。部分著作,編者覓到數種版本,各有可取,故一併收錄。另外,明末﹃秦淮八艷﹄之一柳如是,與三子交往俱密,遂錄其詩集尺牘數種,以作參考。所謂﹃以詩證史,以詞補史﹄,亦希望四人文獻,堪有助于讀者研究明末清初之典實。囿于編者學識目力,本編或有疏漏,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雲間三子新詩合稿 九卷 明 陳子龍 李雯 宋徵輿 撰 明 夏完淳 輯  明末刻本一
第二册
雲間三子新詩合稿 九卷 明 陳子龍 李雯 宋徵輿 撰 明 夏完淳 輯 
                                        一九一三年刻峭帆樓叢書本一
幽蘭草 三卷 明 陳子龍 李雯 宋徵輿 撰 明崇禎刻本四一三

第三册
毛詩蒙引(一) 序—卷七 首一卷 明 陳子龍 撰 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册
毛詩蒙引(二) 卷八—卷十四 明 陳子龍 撰 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册
毛詩蒙引(三) 卷十五—卷二十 明 陳子龍 撰 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詩問略 一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四三九
第六册
湘真閣稿 六卷 明 陳子龍 撰 明末刻本一
安雅堂稿(一) 卷一—卷三 明 陳子龍 撰 明崇禎刻本二一九

第七册
安雅堂稿(二) 卷四—卷九 明 陳子龍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八册
安雅堂稿(三) 卷十—卷十八 明 陳子龍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九册
陳黄門詩 一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原刊本一
雙碧詞 陳忠裕詞一卷 夏節愍詞一卷 明 陳子龍 夏完淳 撰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八五
陳子自述年譜 一卷 附史論一卷 雜文一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 韓應陛 手書題記 
                              清鈔本一五五
陳忠裕全集(一) 首一卷 年譜卷上 明 陳子龍 撰 清遞刻本三〇五

第十册
陳忠裕全集(二) 年譜卷中—卷下 卷一—卷九 明 陳子龍 撰 清遞刻本一
第十一册
陳忠裕全集(三) 卷十—卷十六 明 陳子龍 撰 清遞刻本一
第十二册
陳忠裕全集(四) 卷十七—卷二十四 明 陳子龍 撰 清遞刻本一
第十三册
陳忠裕全集(五) 卷二十五—卷三十 末一卷 兵垣奏議一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遞刻本一
第十四册
陳忠裕全集 十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 潘錫恩 輯 清道光潘氏袁江節署刊乾坤正氣集本一
第十五册
陳忠裕集續編(一) 不分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鈔本一
第十六册
陳忠裕集續編(二) 不分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鈔本一
第十七册
陳忠裕集續編(三) 不分卷 明 陳子龍 撰 清鈔本一
第十八册
蓼齋集(一) 卷一—卷九 清 李雯 撰 清 李略 李疇 編録 清 石維崑 校  
                           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十九册
蓼齋集(二) 卷十—卷二十四 清 李雯 撰 清 李略 李疇 編録 清 石維崑 校 
                           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册
蓼齋集(三) 卷二十五—卷三十九 清 李雯 撰 清 李略 李疇 編録 清 石維崑 校 
                           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蓼齋集(四) 卷四十—卷四十七 後集五卷 清 李雯 撰 清 李略 李疇 編録 清 石維崑 校  
                           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林屋文稿(一) 卷一—卷十 清 宋徵輿 撰 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林屋文稿(二) 卷十一—卷十六 詩稿卷一—卷三 清 宋徵輿 撰 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林屋文稿(三) 詩稿卷四—卷十四 清 宋徵輿 撰 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五經訓解(一) 宋 熊禾 訓解 明 陳子龍 訂定 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五經訓解(二) 宋 熊禾 訓解 明 陳子龍 訂定 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五經訓解(三) 宋 熊禾 訓解 明 陳子龍 訂定 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五經訓解(四) 宋 熊禾 訓解 明 陳子龍 訂定 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華亭卧子説書文箋 四卷 明 陳子龍 撰 明崇禎横雲山房刻本一
第三十册
史記測議(一) 序—卷六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史記測議(二) 卷七—卷十五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史記測議(三) 卷十六—卷二十一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史記測議(四) 卷二十二—卷三十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史記測議(五) 卷三十一—卷四十二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史記測議(六) 卷四十三—卷五十九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六册
史記測議(七) 卷六十—卷七十九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七册
史記測議(八) 卷八十—卷一〇一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八册
史記測議(九) 卷一〇二—卷一一七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三十九册
史記測議(十) 卷一一八—卷一三〇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輯 明刊本一
第四十册
國策全本(一) 明 陳子龍 編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一册
國策全本(二) 明 陳子龍 編 明刊本一
第四十二册
國策全本(三) 明 陳子龍 編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三册
重訂古史全本(一) 宋 蘇轍 撰 明 陳子龍 閱 明 吴弘基 吴思穆 仝訂 
                                         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四册
重訂古史全本(二) 宋 蘇轍 撰 明 陳子龍 閱 明 吴弘基 吴思穆 仝訂 
                                         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五册
重訂古史全本(三) 宋 蘇轍 撰 明 陳子龍 閱 明 吴弘基 吴思穆 仝訂 
                                         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六册
重訂古史全本(四) 宋 蘇轍 撰 明 陳子龍 閱 明 吴弘基 吴思穆 仝訂 
                                         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七册
重訂古史全本(五) 宋 蘇轍 撰 明 陳子龍 閱 明 吴弘基 吴思穆 仝訂 
                                         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八册
重訂路史全本(一)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四十九册
重訂路史全本(二)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册
重訂路史全本(三)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一册
重訂路史全本(四)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二册
重訂路史全本(五)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三册
重訂路史全本(六)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
重訂路史全本(七) 宋 羅泌 輯 明 陳子龍 閱 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五册
農政全書(一) 序—卷十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農政全書(二) 卷十一—卷二十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農政全書(三) 卷二十一—卷三十一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農政全書(四) 卷三十二—卷四十二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農政全書(五) 卷四十三—卷五十一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六十册
農政全書(六) 卷五十二—卷六十 明 徐光啟 纂 明 陳子龍 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新刻卧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一) 卷一—卷二 
          明 陳子龍 編 明 夏允彜 彭賓 参閱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新刻卧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二) 卷三—卷四 
          明 陳子龍 編 明 夏允彜 彭賓 参閱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新刻卧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三) 卷五—卷六 
          明 陳子龍 編 明 夏允彜 彭賓 参閱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三國文(一) 卷一—卷三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三國文(二) 卷四—卷六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三國文(三) 卷七—卷十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三國文(四) 卷十一—卷十三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三國文(五) 卷十四—卷十七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三國文(六) 卷十八—卷二十 明 張采 輯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鑒定 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李衛公文集(一) 卷一—卷十 唐 李德裕 撰 明 陳子龍 評選 明末刻本三二九

第七十册
李衛公文集(二) 卷十一—卷二十 別集十卷 外集四卷 唐 李德裕 撰 明 陳子龍 評選 
                                    明末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皇明經世文編(一) 序—卷二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 卷三—卷十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 卷十八—卷三十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 卷三十五—卷五十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皇明經世文編(五) 卷五十一—卷六十一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皇明經世文編(六) 卷六十二—卷七十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皇明經世文編(七) 卷七十四—卷八十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皇明經世文編(八) 卷八十五—卷九十八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皇明經世文編(九) 卷九十九—卷一〇九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 卷一一〇—卷一一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一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一) 卷一一八—卷一二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二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二) 卷一二八—卷一三六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三) 卷一三七—卷一四八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四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四) 卷一四九—卷一五八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五) 卷一五九—卷一六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六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六) 卷一六八—卷一七九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七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七) 卷一八〇—卷一八六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八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八) 卷一八七—卷一九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皇明經世文編(十九) 卷一九八—卷二〇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 卷二〇六—卷二一九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一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一) 卷二二〇—卷二三〇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二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二) 卷二三一—卷二四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三) 卷二四五—卷二五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四) 卷二五五—卷二六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五) 卷二六六—卷二七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六) 卷二七八—卷二九〇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七) 卷二九一—卷三〇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八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八) 卷三〇四—卷三一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九) 卷三一五—卷三二四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〇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 卷三二五—卷三三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一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一) 卷三三六—卷三四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二) 卷三四六—卷三五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三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三) 卷三五八—卷三六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四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四) 卷三六八—卷三七七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五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五) 卷三七八—卷三九〇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六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六) 卷三九一—卷四〇一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七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七) 卷四〇二—卷四一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八) 卷四一四—卷四二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九册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九) 卷四二四—卷四三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 卷四三四—卷四四二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一) 卷四四三—卷四五三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二) 卷四五四—卷四六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三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三) 卷四六六—卷四七六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四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四) 卷四七七—卷四八五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五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五) 卷四八六—卷四九一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六) 卷四九二—卷五〇四 補遺四卷 明 陳子龍 輯 
                                                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皇明詩選(一) 序—卷九 明 陳子龍 李雯 宋徵輿 選評 明 夏完淳 校 明崇禎刻本一
第一一八册
皇明詩選(二) 卷十—卷十三 明 陳子龍 李雯 宋徵輿 選評 明 夏完淳 校 
                               明崇禎刻本一
戊寅草 一卷 明 柳如是 撰 明崇禎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二八五
柳如是詩 一卷 明 柳如是 撰 清鈔本四〇四
河東君尺牘 一卷 湖上草 一卷 我聞室賸稿 二卷 附録二卷 明 柳如是 撰 
                    清鈔本四二五
尺牘 一卷 湖上草 一卷 明 柳如是 撰 清劉履芬鈔本五一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