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十大名著:聊斋志异(超低价典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十大名著:聊斋志异(超低价典藏版)

0.1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蒲松龄 著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1-05

晓布点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清]蒲松龄 著
  • 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7
  • 版次 1
  • ISBN 9787530119129
  • 定价 15.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1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其玄奇、惊悚和刺激的鬼怪传说,历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经典话题,但汇聚如此众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鬼狐故事,古今中外只怕非《聊斋志异》莫属了。
  《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十大名著:聊斋志异(超低价典藏版)》篇篇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一个个狐仙鬼魅不再狰狞可怕,而是嘻笑嗔怒间情深义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温馨,超尘绝俗的别样世界。

【作者简介】

  蒲松龄,民族有争议。公元1640-1715,享年76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编辑本段〕族属

  据蒲氏族谱序,淄川县志蒲青笠墓志说:淄川蒲氏系出自元代般阳路总管蒲鲁浑及蒲居仁。蒲鲁浑是博罗欢的蒙古同名异译。博罗欢在《元史》有传,系蒙古忙兀惕氏,功臣世家,食邑在山东泰安。忙兀惕氏系是成吉思汗近族,源于孛瑞察尔,即孛儿只斤氏。相传元王朝倾覆之际,只遗一孤儿,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明洪武中始复姓蒲。有蒲璋之墓在蒲松龄故居西南半里许,其墓碑前有石一方,据蒲氏传说,此石以鼓形为志,以纪念其远祖为蒙古族。蒲学奠基人,路大荒先生多方考证,勾辑史料,访查蒲氏后人都有这种说法。蒲松龄诞生于一个完全汉化了的没落蒙古族地主家庭,从祖父时代起家道中落,父亲在二十几岁就不得不辍学从商。到他这一代生活更加贫困。但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19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可是此后屡试不第。31岁时迫于生计,应江南宝兴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幕僚,由于整天和应酬文字打交道,次年便辞幕回家。此后一面设帐教学,一面应考,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蒲松龄长期在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触贫困农民,体察他们的疾苦。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以及水旱灾害的侵扰,有切身体会。因此,他写了不少为民请命的文章,如:《与韩刺史樾依书》、《上布政司救荒策》、《纪灾前编,后编》等。此外,他作为乡村文人还写出了不少百姓非常实用的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民桑经》等。这对当地百姓的普及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1〕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14年(1657年)

  蒲松龄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15年(1658年)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16年(1659年)

  蒲松龄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1660年)

  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

  蒲松龄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1663年)

  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1665年)

  蒲松龄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1665年)

  蒲松龄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

  蒲松龄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

  蒲松龄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1675年)

  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蒲松龄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目录】
第一章 考城隍
第二章 偷桃
第三章 种梨
第四章 崂山道士
第五章 妖术
第六章 青凤
第七章 画皮
第八章 贾儿
第九章 婴宁
第十章 聂小倩
第十一章 潍水狐
第十二章 阿宝
第十三章 夜叉国
第十四章 雊鹆
第十五章 罗刹海市
第十六章 促织
第十七章 姊妹易嫁
第十八章 雨钱
第十九章 寒月芙蕖
第二十章 赵城虎
第二十一章 花姑子
第二十二章 骂鸭
第二十三章 武孝廉
第二十四章 颜氏
第二十五章 狼
第二十六章 向杲
第二十七章 鸽异
第二十八章 柳生
第二十九章 小翠
第三十章 局诈
第三十一章 梦狼
第三十二章 钱卜巫
第三十三章 大鼠
第三十四章 于中丞
第三十五章 农人
第三十六章 鸟语
第三十七章 席方平
第三十八章 瑞云
第三十九章 姬生
第四十章 丐仙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