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历代僧人别集丛刊(全180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历代僧人别集丛刊(全180册 原箱装)

佛教與文學之關係一直受到佛學、文學史研究者的重視,歷代僧人别集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資料。從僧人的文學創作中,可以看到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佛學思想與中國文學交流融合的文化成果。本書蒐集自晋至民國時期歷代僧人别集近三百種,涵蓋宋元刻本、明清刻本與鈔本、民國出版本以及日本、朝鮮的刻本與寫本,彙爲一編,影印出版,相信亦能爲今天的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108970 6.4折 170000 全新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9556

出版时间2021-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70000元

货号2404

上书时间2024-02-28

三石图书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伴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的便有佛典,佛經的翻譯是佛教文學的濫觴,早在漢末,中國就屢見佛經譯者。佛經中的偈頌、故事、寓言等,是佛教文學傳統的具體表現,通常這些言教都旨在宣揚自我犧牲、捨身求法、勇猛精進、慈愛誠信、講仁爲孝、諷愚刺癡等主題。佛教文學在中國得到本土化的發展,除了佛教故事、教義越來越多融入文人創作的筆記小説之外,歷代文人在佛教思想的影響下,也創作了許多具有禪理的詩文。而更值得關注的則是僧人本身這一特殊群體的文學創作,相比于僅受佛教影響的俗世文人來説,僧人身處于佛教内部,其文學創作遠不及詩人文士之受到重視,僧人别集在佛教乃至中國文學史與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和重要價值仍有待于發掘與研究。
僧人有其特殊的生活環境、精神境界、寫作傳統,因而僧人的文學作品自有與普通士人不同之處,對于中國文學有著特殊的意義。僧人棲隱山林,食菜蔬飲清泉,視萬物爲虛空,以人生爲苦薮,把人生解脱作爲旨歸,其生活、思想異于世俗之人。僧人以心靈爲主體,以超越的眼光觀照萬事萬物,所得詩情與衆不同。僧人有意識地進行文學創作,可上溯到東晋時期,當時的僧人頗有能詩者,康僧淵、支遁、慧遠等成爲中國第一批詩僧,其中支遁的别集得以流傳,明代多有其集之刻本及鈔本。六朝時期,佛教得到發展,統治者亦提倡佛教,文人開始廣泛接受並信仰佛教,釋儒調和的傾向已比較明顯,但能有别集流傳的僧人却仍少之又少。僧人文學的興盛期,是唐宋時期。『詩僧』之稱首見于中唐,雖然早在東晋時期已有僧人作詩,但『詩僧』規模之大,唐朝却是前所未有。佛教禪宗,雖有主張『教外别傳,不立文字』者,但佛法的傳承,實際上又離不開文字。在唐代以前,經文之外,讀詩書等『雜文字』並不被佛家倡導,至唐朝,以禪僧身份而作詩、讀四書五經的則不在少數,禪宗大德多有通經史、習儒業者。初盛唐時期,禪師的語言尚較少具有詩歌的韻味,像玄覺禪師頗爲山水化的語言,在《證道歌》中只是偶爾爲之,中唐時,禪師的語言開始大量詩化,這是偈頌與詩歌韻致結合的普遍現象。唐代能作詩文的僧人數量頗多,其中尤有詩名的當數釋寒山、釋皎然、釋齊已、釋貫休等,這些僧人皆有别集傳世,且頗受重視,自宋代以來就屢獲整理刊行,至今可見者,不乏宋元刻本及明清刻本與鈔本。到了宋代,隨著文化的發展、刊刻技術的成熟、禪僧的士大夫化,禪僧的佛偈愈發詩意化,清詞麗句俯拾即是,惠洪、道潛等輩更是以詩爲能事,規模東坡,效仿山谷。北宋間儒釋彙通,以詩作佛事、以筆硯爲佛事的思想基本得到認同,如惠洪即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等,他倡導的『文字禪』就是北宋詩禪觀的進一步發展。在此類思想的熏養下,宋代擅于文學的僧人大大增多,有别集傳世者更甚于唐,不但在當時刻本頗多,乃至明清刻鈔不斷,連遠在海外的日本亦多刊刻鈔行宋僧别集傳世,可見宋僧别集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唐宋以後,中國佛教進入相對衰落的時期,宋明理學的興起和官學化使得佛教在社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相對式微,但作爲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之一,元明清佛教思想在民間和士大夫層面,仍葆有生命力,僧人的創作也維持著較爲興盛的狀况。從元代中葉到明初,不少佛門龍象在參禪論道之餘,延續著宋代文字禪的精神,書寫著精妙的禪詩偈語,這一時期從事文學創作的僧人,有别集流傳下來的有釋性空、釋圓至、釋明本等。明代前期,社會政治高壓之下,文壇話語權掌控在台閣重臣手中,粉飾太平的台閣體占據了明初文壇,佛門文學同樣呈現出一派衰飒景象。至弘治、正德間,隨著文學復古運動和心學思潮的興起,士人精神重新煥發,佛禪思想也得以重振,到了晚明時期,『四大高僧』最能代表時代精神與佛教文學,其中紫柏真可尤其卓著,他大力提倡文字禪,在文學思想方面留下了頗具價值的見解。明代僧人留有别集者衆多,今見的明人别集多刊刻于明代後期與清代,足見社會風氣對佛教文學與文獻發展的影響之大。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古典文學在這一時期步入了集大成的總結期,僧人的文學創作亦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從現存僧人别集作者所處時代來看,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以康熙朝最多。明清易代之際,大量文人爲避徵召,削髮爲僧,由儒入釋,成爲這一時期『詩僧』的重要來源。在這些别集中,受社會與經濟影響,康熙時期刻本最多,乾隆朝次之。晚清民國時期,從事傳統文學創作並留有别集的僧人亦爲數不少,且其内容更與時代的危亡變亂結合了密切的關係,展現了中國佛教與佛教文學的入世擔當與人間情懷。
佛教與文學之關係一直受到佛學、文學史研究者的重視,歷代僧人别集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資料。從僧人的文學創作中,可以看到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佛學思想與中國文學交流融合的文化成果。本書蒐集自晋至民國時期歷代僧人别集近三百種,涵蓋宋元刻本、明清刻本與鈔本、民國出版本以及日本、朝鮮的刻本與寫本,彙爲一編,影印出版,相信亦能爲今天的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