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
¥ 24.2 5.8折 ¥ 42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2300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458799
上书时间2024-12-15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早创办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
全书共由六个部分、22篇文章组成。六个部分分别为:昆曲研究、戏曲文化、文物文献、古代戏曲、近当代戏曲和戏曲与现代媒介。其中昆曲研究部分,介绍了昆曲史的流脉问题、罗周昆剧创作论、黄幡绰与昆山腔的关系;文物文献部分,介绍了王骥德的家世、生平与著述问题,雍和宫戏台以及戏曲演出活动;古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劝善记》的刻本流变,现存清代粤剧剧本问题等;近当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大保国、叹皇陵、二进宫》的流变、清末至民国之间,戏曲唱片发展情况等。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
全书共由六个部分、22篇文章组成。六个部分分别为:昆曲研究、戏曲文化、文物文献、古代戏曲、近当代戏曲和戏曲与现代媒介。其中昆曲研究部分,介绍了昆曲史的流脉问题、罗周昆剧创作论、黄幡绰与昆山腔的关系;文物文献部分,介绍了王骥德的家世、生平与著述问题,雍和宫戏台以及戏曲演出活动;古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劝善记》的刻本流变,现存清代粤剧剧本问题等;近当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大保国、叹皇陵、二进宫》的流变、清末至民国之间,戏曲唱片发展情况等。
中国艺术研究戏曲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所以来,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戏曲研究专家该所组织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编撰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戏曲史论丛书》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戏曲专著。
目录
戏曲考论
1/宋金队戏的文物实证延保全
——壶关上好牢墓队戏壁画考论/公蒗蒗
20/王骥德家世、生平与著述新探
——以晚明穆光胤《玄对楼巳集》为中心/谭 笑
36/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陈元贵
50/清代浙东曲家补考/吴秀明
65/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张 义 刘 帅
78/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刘新阳
戏曲史
95/“《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彭秋溪
118/历史重构与政治审判/李颖瑜
——论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对《昙花记》的挪用与改易
137/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周丹杰
157/晚清伶人开办戏园管窥/林秋云
179/清末至民国戏曲唱片发展述略/柴俊为 乐美志
昆曲研究
198/黄旙绰与昆山腔考/黄仕忠 曾庆兰
230/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
——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王 馨
250/罗周昆剧创作论/丁 盛
戏曲文化 /
268/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麻国钧
284/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张勇敢 周姝岐
298/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赵晓亮
317/戏曲跨文化改编中的主体意识与创作意识
——川剧《欲海狂潮》的启示/钟 鸣
当代戏曲
331/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林 圣
345/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单永军
358/“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陈火丫
369/《戏曲研究》稿约
372 /《戏曲研究》2022年度稿约专题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早创办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
全书共由六个部分、22篇文章组成。六个部分分别为:昆曲研究、戏曲文化、文物文献、古代戏曲、近当代戏曲和戏曲与现代媒介。其中昆曲研究部分,介绍了昆曲史的流脉问题、罗周昆剧创作论、黄幡绰与昆山腔的关系;文物文献部分,介绍了王骥德的家世、生平与著述问题,雍和宫戏台以及戏曲演出活动;古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劝善记》的刻本流变,现存清代粤剧剧本问题等;近当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大保国、叹皇陵、二进宫》的流变、清末至民国之间,戏曲唱片发展情况等。
中国艺术研究戏曲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所以来,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戏曲研究专家该所组织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编撰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戏曲史论丛书》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戏曲专著。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张 义 刘 帅
在中国古代宫廷戏曲发展历史上,清代超越了前代,是宫廷演剧为繁盛的阶段。这一阶段,伶人的构成更为复杂,剧目的类型更为多样,演出的规模更加浩大,与民间戏曲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同时,清宫戏曲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将戏曲演出更大程度地融入朝廷仪典,成为岁时节令、神庙祭祀等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每逢岁时节令,清宫都有相对应的剧目上演;每逢神庙祭祀节日,雍和宫、永宁寺、弘仁寺、阐福寺、花神庙、关帝庙等处,也都会例行举办戏曲演出活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这诸多皇家寺庙中,雍和宫与众不同。它既是帝王的生活居所,同时又是清代北京的藏传佛教寺庙和宗教活动管理中心。从戏曲演出活动的性质来看,雍和宫存在着为帝王日常演戏和逢特殊节日祭祀演戏两种类型的活动,体现着娱乐演戏和酬神献戏两种不同的职能。本文通过查阅档案,发现雍和宫内曾建有与两种不同演戏职能相对应的两座戏台,在初步考证两座戏台修建及拆除历史的基础上,梳理了雍和宫元旦和浴佛节的献戏概况,并进一步阐述了雍和宫戏楼胡同这一地名的由来。
目前,学界已知雍和宫内建有戏台一座,位于雍和宫东书院,名曰“大块文章”。《雍和宫志略》记载:
原来南面那座“大块文章台”是雍亲王府内演剧用的戏台,北面的“五福堂”,是府内眷属听戏时用的看台。因为雍亲王府方一修建落成的时候,胤禛请他父亲玄烨率领着后妃在这里听戏,因为玄烨见围绕他左右的一群儿孙,适合五辈,乃取“五世同堂”的义意,写了“五福堂”三个字的匾,悬挂在这厅堂内,这是东书院“五福堂”的来源。在五福堂的后面,有三间书房,乃是听戏时候的临时休息室。
材料中康熙皇帝携带家眷看戏并题写“五福堂”匾额是雍亲王府时候的事,由于已知雍和宫戏台的信息比较少,这段材料是学界了解雍和宫戏台的主要资料来源,这一掌故也常被相关研究者引用。雍和宫原是明宫的监房所在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成皇四子胤禛贝勒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被封为雍亲王时改名雍亲王府,在清雍正三年(1725)升为雍和宫,之后又在清乾隆九年(1744)改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佛教寺庙。由宫改庙时,东书院被辟为东书院行宫,继续作为乾隆皇帝在雍和宫的生活场所,而位于东书院内的“大块文章”戏台,从雍亲王府时期到清嘉庆末年,一直都是雍和宫东书院演戏活动的发生地。
实际上,除“大块文章”戏台外,雍和宫还有学界未知的第二座戏台存在。藏于中国历史档案馆题名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等奏报销算修葺雍和宫殿宇佛楼工程银两折”的档案,其附件“粘修雍和宫遵例销算物料工价银两通总黄册”,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雍和宫内已建有戏台两座,除“大块文章”戏台外,在中一路还有戏台一座。中一路即雍和宫正殿所在的中轴线,现将档案原文摘录如下:
雍和宫粘修中一路正面四柱九楼牌楼一座,东西四柱七楼牌楼二座,戏台一座四面各显三间,扮戏房一座计七间,过彩游廊一间,昭泰门三座,钟鼓楼二座,碑亭二座,天王殿一座计五间,两边转角围房二座每座计五间,东西配楼二座每座计七间,大殿一座计七间,两山库房二座每座计三间,学艺房二座每座计五间,后抱厦三间,永佑殿一座计五间,两边转角围房二座每座计五间,耳房二间,围房后僧房二座每座计二间,东西配殿二座每座计五间,法轮殿一座计七间,前后抱厦十间,戒坛、药师坛二座每座计三间,前抱厦一间,万福阁一座计五间,永康阁一座,东飞仙游廊一座计三间,前配楼二座每座计五间,绥成楼一座计七间,顺山楼二座每座计七间,俱头停夹陇捉节。
……东书院……东所花房一座计三间,扮戏房一座计五间,前抱厦三间,大块文章戏台一座四面各显三间,五福堂一座计五间,后抱厦三间……俱拆换椽望。
……以上统计殿宇、房屋、游廊、净房二百八十一座计一千五百四十七间,牌楼三座、戏台二座……
隆四十三年(1778),在雍和宫戏台、殿宇的修缮档案中也有相关记载,可为佐证:
奴才等随派员外郎成文,内副管领巴格妥协承修,去后据该员等呈称:修理得雍和宫庙宇内……东西阿斯哈门六间,戏台一座,扮戏房七间俱系头停夹陇。
又,东书院内……东所画房三间,戏台一座,扮戏房五间,前正房五间,西看戏房九间,五福堂五间抱厦三间……东看戏房九间俱系拆盖、拨正。
据以上两件档案可以断定,中一路曾建有雍和宫的第二座戏台。清代的官方文书有严格的书写规范,内务府修缮档记载所需修缮殿宇时也遵循着固定的书写格式,一般来说,都是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依次记录。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黄册由南向北记录了雍和宫中一路的所有建筑,从中可以看出,该戏台应该建在昭泰门与过彩游廊的南边,坐南朝北,与正面四柱九楼牌楼、东西四柱七楼牌楼组成雍和宫南端的院落。
约绘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乾隆京城全图》,精确而形象地绘出了北京城当时的整体布局,其中所有宫殿、园囿、坛庙、钟鼓楼等标志性建筑均采用写景画法,平面与立体相结合,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市地图中幅面、内容详的实测地图。该图在雍和宫中一路南端的影壁处,绘有重檐屋顶,疑似戏台的顶部。另,约绘于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之间的《精绘北京图》,在雍和宫中一路南端,用彩色描绘了一座建筑,从外观来看,再结合以上史料,可确定是“中一路”戏台,该图也是目前所见“中一路”戏台的一幅简图。此外,“大块文章”戏台的具体位置也可从《乾隆京城全图》中一探究竟。
至此,雍和宫两座戏台的具体位置已考证清楚。一座位于中轴线中一路南端,因不知其院落、牌匾名称,故先称作“中一路”戏台,坐南朝北,重檐,院落式,四面各显三间,接扮戏房一座,面阔七间。另一座位于东书院行宫,即“大块文章”戏台,坐南朝北,重檐,院落式,四面各显三间,接扮戏房一座,面阔五间,戏台对面建有看戏殿一座,面阔五间,题匾“五福堂”,另有东西看戏房各九间。
清代中前期的皇家寺庙逢相关节日常有戏曲演出,雍和宫作为皇家兴建的佛教寺庙,每年在浴佛节当天会举行佛诞道场献戏活动。那么,本文在此所考虑的是,雍和宫内祭祀献戏活动的演出场所是在何处呢?
根据神庙剧场的一般建制来看,用于祭祀献戏活动的戏台是建在神殿正对面的。周贻白在《中国剧场史》中概括道:“神庙的建筑,照例于正殿的对面设有一所戏台。戏台与正殿之间,必留有一大片广场,以容纳看戏的观众,这种形式,在神庙的建筑上,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从这个角度讲,“大块文章”戏台在神殿的东北方向,并且相隔较远,明显不符合规制。因此,笔者认为,“中一路”戏台主要用于献戏活动,而“大块文章”戏台主要用于日常的娱乐演戏。两座戏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雍和宫的戏曲演出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正反映着雍和宫在皇家寺庙与皇家行宫中的与众不同之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