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签名本
¥
15
2.6折
¥
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治国、张云龙、刘徐师、徐德明、段喜明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e101左3
上书时间2024-05-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治国、张云龙、刘徐师、徐德明、段喜明 著
-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0-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3825026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5页
-
字数
81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当前,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三大难题,尤其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森林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已成为我国*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容量相对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的洪水灾害又一次给人们以警示。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尤其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只有控制水土流失,才能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条件,而防治水土流失必须强调综合治理,生物与工程相结合。工程是应急保障措施,生物、尤其是林业生态工程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和根本性措施。在水土流失地区,只有大力恢复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在平原区、沿海地区,风灾危害常常使农作物遭受损失,防风林带(网)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区,环境的恶化更令人担忧,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恢复植被,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此外,全国还有大面积的盐碱地需要开发治理,林木应在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恢复植被,保护森林,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根据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199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任务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林业生态工程与上述各项任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保护天然林、植树造林是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内容,水土保持和防止荒漠化离不开林业生态工程,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也包含部分林业生态工程。过去在很长时间内,把防护林体系建设看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而且把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农捧复合、农牧复合等纳入防护林体系的范畴。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部分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因此,林业生态工程是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拓展,是在原防护林的基础上增加复合生态工程。
- 【目录】
-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森林破坏与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破坏——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二、我国的森林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
第三节 7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交错带理论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五、环境科学理论
六、生态经济学理论
七、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历史与现状
一、前苏联
二、美国
三、日本
四、北非五国
第六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布局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篇 森林生态功能原理
第二章 森林水文效应
第一节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
一、林冠截留
二、下层植被截留
三、林地枯枝落叶层截留
四、林分截留和林地地面净降雨量
五、森林截留降水效应综合评价
第二节 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
一、枯枝落叶层的组成和数量
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和截留量
三、枯枝落叶层的水文效应
第三节 林地土壤水文特性
一、土壤水分入渗的有关概念
二、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
三、影响天然入渗的主要因素
四、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五、林地土壤水分的贮存
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第四节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一、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土内径流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森林蒸发散
一、林地地面蒸发
二、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
三、森林植物的蒸腾
四、森林蒸发散
五、森林蒸发散量的测算方法
第六节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一、森林对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二、森林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三、森林对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
四、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第七节 森林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二、森林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三、林分的水量平衡
四、森林流域的水量平衡
五、森林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
第八节 森林与降水
……
第二篇 林草培育基本理论与技术
第三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概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