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品系列(第二辑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精装限量版)
¥
43
全新
仅1件
作者 孔飞力 贺萧 萧公权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1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货号 c1.3
上书时间 2025-01-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作者
孔飞力 贺萧 萧公权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214222701
定价
880.00元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内容简介】
1.《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他者中的华人》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2.《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本书曾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是美国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3.《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是萧公权先生晚年的平心之作。萧先生在康有为大批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细密的笔触,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作者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4.《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 《佛教征服中国》主要分析公元5世纪前佛教在中国初传及发展的过程及特点。自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 5.《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帝国的隐喻》是一部享有盛誉的宗教人类学著作,作者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为案例,用“他者”的目光,客观考察了如上现象,为人们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信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人而言,在社会生活与历史方面有着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地域崇拜及其节庆的制度。这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状态,突出反映了一种生与死的感受,并且于其中呈现出来一种中国人政治关系的整体图画。 6.《孔子哲学思微》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7.《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革命与历史》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8.《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清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同时,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9.《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以极其宽广的视野,描绘出从王阳明、经过泰州学派、到李卓吾的所谓“王学左派”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展开,再现了当时社会与思想运动的活泼气息,并指出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近代市民意识的萌芽。与此同时,本书又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这些新生事物由于过早出现的缘故,zui终毫无意义地遭受了“挫折”的图画。在日本,本书作为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早提出中国“近代”问题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著作,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日本学者的必读文献;亦是在二战后zui早对战前日本的历史学观进行反省的同时,对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个战后历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的*本重要著作。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从本书开始的。 10.《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 《权力源自地位》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 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 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 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性(而非通常所说的“断裂”)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作者简介】
1.《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是屈指可数的在中国学界享有盛名的国际大学者。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考入哈佛大学。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孔教授经年耕耘于中国近代史领域,先后出版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等专著,都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翻译成中文而广泛传习。 2.《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贺萧(Gail B. Hershatter),女,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她长期从事文化史、劳工史、妇女史、性史和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她的著作丰富,有《天津工人:1900-1949》、与霍尼格合著的《美国女学者眼中的中国女性》,与吉尔马丁等合编的《中国的产生:妇女、文化和国家》(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年),与霍尼格等合编的《重新勘测中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年),与霍尼格等合编的《中国妇女研究指南》(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1999年)等书。现正在研究中国西北农村的妇女问题,主题也是历史、记忆与社会性别身份问题。 3.《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萧公权(Kung-chuan 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之变局,然后深入西方学术领域,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中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从学术立场看,其毕生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并以此为基点,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中与融汇。 4.《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 许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兰莱顿(Layden)大学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兼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1959年他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1993—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以“智顗思想与宗教派佛教的兴起”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其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是国内较为知名的宗教学专家。 5.《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兼职教授。曾经担任过英国中国研究学会会长(1999—2002),1996年至今为《人类学批判》(Critique of Anthropology)杂志主编之一。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民宗教、各文明之比较研究与历史人类学。 6.《孔子哲学思微》 安乐哲,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1987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中国哲学专著,其中包括《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通过汉代而思》、《主术:中国古代政冶制度之研究》、《通过孔子而思》等;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经典的翻译家,将中国一些重要的哲学典籍译成英文,其中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道德经》等。他还是美国的比较哲学杂志《东西方哲学》的主编。 郝大维(David L.Hall),美国哲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早期从事美国哲学的研究,随后开始重新思考现有对道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出版了这一思考的成果《莫测的永生》(The Uncertain Phoenix)和《爱欲和反讽》(Erosandarony)。在进行古典中国哲学诠释性研究的同时,仍继续从事对美国哲学的研究,出版了《新实用主义的导师、诗人: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Prophet and Poet of the New Pragmatism)。 7.《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德里克,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的研究,《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等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界的中国研究权威学者的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更将其理论撰著的领域扩展至后殖民批评与文化研究,《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等著作令其跻身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界重量级学者的行列。 8.《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清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9.《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岛田虔次(1917—2000),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吏学科,历任东方文化研究所助教,东海大学预科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教授,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名誉教授(退休后),日本学士院院士。不但在日本,就是在世界学术界,也被公认为是东洋史、东洋思想史,特别是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和泰斗之一。在中国学方面,尤以对朱子学、阳明学以及中国近代史的高深造诣而著称。而奠定其在学术界不可动摇之地位的,即是《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和《朱子学与阳明学》两本著作。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评价他是“世界中国学的伟大的指导者,日本的国宝”。 10.《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 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199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承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和叶文心教授。读博期间曾到北京大学访学一年,由萧超然教授指导。
【目录】
1.《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海上扩张与中国移民 第二章 早期殖民帝国与华人移民群体 第三章 帝国主义和大规模移民 第四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Ⅰ.? 东南亚 第五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Ⅱ. 移民社会的排斥与接纳 第六章革命和“民族救亡” 第七章 后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第八章 新移民 本书引用文献译 后记 2.《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插图 V 第一部 历史记载与等级制度 第一章 导言:认识与记忆 第二章 分类与统计 第二部 愉悦 第三章 妓院规制 第四章 情感事务 第五章 花招与伎俩 第六章 职业生涯 第三部 危险 第七章 人口买卖 第八章 法律与混乱 第九章 性病 第四部 干预 第十章 改革者 第十一章 管理者 第十二章 革命者 第五部 当代的对话 第十三章 命名 第十四章 解释 第十五章 历史、回忆与怀旧 附录:表格 注释 引用文献 索引 3.《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序言 第一编 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生平 第二编 哲学思想 第三章 儒学新诂 第四章 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第五章 哲学的整合 第三编 变法蓝图 第六章 政治改革 第七章 行政改革 第八章 经济改革 第九章 教育改革 第四编 大同理想 第十章 到大同之路 第十一章 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 引用书目 附录: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 译后记 4.《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历史概观(公元14世纪初) 第三章 建康及东南佛教 第四章 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 第五章 “信仰的辩护”:公元4世纪及5世纪初的反对僧权和护持佛教 第六章 “蛮族的皈依”: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 参考书目 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非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译后记 5.《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译者的话 有关汉语术语和姓名翻译的说明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章 历史、认同与信仰 第二章 年度的启示 第三章 官方崇拜与地方崇拜 第四章 地方节庆及其崇拜 第五章 香炉:交流与尊敬 第六章 道教及其崇拜者 第七章 翁公,玩偶的真理 第八章 宗教的政治与政治的仪式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什么是村落? 附录二 克里斯玛理论与某些华人生活史的事例 附录三 三个政权之下的台北城市寺庙 译后记 6.《孔子哲学思微》 中译本序 绪论 从比较的观点看孔子 第一章 思维方式之比较 第二章 人格论之比较 第三章 社会政治观之比较 第四章 天道观之比较 第五章 概念论之比较 从孔子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7.《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背景 第三章 革命和社会分析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 第五章 郭沫若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 第六章 中国历史分期 第七章 革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 第八章 结论:历史和社会变革 参考书目 译后记 8.《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清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著者中文版序 著者初版序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结论 参考书目 9.《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序 第一章 王阳明:作为人的自然的圣人 第二章 泰州学派:从大丈夫到“吾” 第三章 李卓吾:童心——新的“人伦物理”之发现 第四章 一般的考察:近代士大夫的生活和意识 〔补论〕王学左派论批判的批判 后记 注释 译者注 译后记 10.《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 导论 北京大学之历史定位 第一章 19世纪的学校、政治与改革 第二章 京师大学堂与清末北京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不稳与重新界定 第四章 新旧文化之间 第五章 政治的不断介入 第六章 五四运动的内在张力 第七章 被围困的北大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