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述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述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71 7.0折 5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俊达 等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0060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3797401

上书时间2025-01-1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从范畴形成、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容包括马克思哲学范畴体系的演进,恩格斯、第二国际思想家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以及*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领域的一场深度耕耘。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脉络,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发展规律。

作者简介
许俊达,博士生导师。年月出生于安徽巢县。合肥一中毕业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后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进入安徽大学和南京大学攻读哲学。年起在安徽大学工作至今。在职期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二级)。曾任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执行主编、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安徽省哲学运用学会顾问,新华学院兼职教授。著有《费尔巴哈神性、理性、人性三部曲》、《民主社会主义哲学源流》、《超越人本主义》(获省级二等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获省级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译著有《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意义与思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研究定位及其规律性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核心范畴的演变  

节 马克思的哲学范畴演变梗概  

第二节 自我意识:马克思博士俱乐部时期的核心范畴  

第三节 人民精神: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催化范畴  

第四节 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范畴  

第五节 异化劳动:探索新哲学体系的过渡范畴  

第六节 实践范畴:新世界观的奠基石  

第七节 生产关系:马克思哲学的标志性范畴  

第八节 《资本论》的逻辑  

第九节 自由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追求与实现  

第三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贡献  

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范畴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第四节 从哲学范畴发展史角度看“马恩对立论” 

第四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范畴

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经济、综合法、五项因素公式

第三节 正义、环境、帝国主义

第五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深化和发展

节 列宁对唯物论范畴的发展

第二节 列宁对辩证法范畴的发展

第三节 列宁对认识论范畴的发展

第四节 列宁对唯物史观范畴的发展

第六章 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

第二节 布哈林对平衡范畴的研究

第三节 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整体研究

第四节 苏联哲学界对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

第七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梗概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辨析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源起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人本主义流派的范畴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流派的范畴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范畴

第六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流派的思想范畴

第七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的思想特征

第八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史的启示

第八章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

节 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的“矛盾”范畴

第三节 的“主体”范畴 

第四节 的“实践”范畴

第九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

节 社会改革

第二节 科学发展

第三节 治国理政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从范畴形成、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容包括马克思哲学范畴体系的演进,恩格斯、第二国际思想家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以及*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领域的一场深度耕耘。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脉络,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发展规律。

主编推荐
许俊达,博士生导师。年月出生于安徽巢县。合肥一中毕业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后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进入安徽大学和南京大学攻读哲学。年起在安徽大学工作至今。在职期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二级)。曾任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执行主编、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安徽省哲学运用学会顾问,新华学院兼职教授。著有《费尔巴哈神性、理性、人性三部曲》、《民主社会主义哲学源流》、《超越人本主义》(获省级二等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获省级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译著有《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精彩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范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科学,研究的是其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范畴史的研究是从理论范畴的视角,从一个方面揭示其特有的历史过程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背景,以及创立者和做出理论贡献的思想家的实践活动,等等。我们在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不仅是出于本专题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意在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史的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于范畴的起源和作用,列宁摘录了黑格尔的话:“‘在这面网上,到处有牢固的纽结,这些纽结是它的’精神或主体的‘生活和意识的据点和定向点……’”①与黑格尔倾心精神现象不同,列宁把黑格尔论范畴的观点拉向唯物主义的方向,他明确地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清楚地、唯物地阐明了范畴的起源。在范畴的作用问题上,黑格尔重视精神现象之网并没有错,列宁的论述克服了黑格尔忽视自然界的唯心主义倾向,但并不表明范畴的作用仅限于认识自然。范畴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历史现象之网和精神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范畴。如何完整地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系统地阐述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历史发展主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等经典作家,从这一历史主线索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理论来源,如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使用的范畴群;早期使用的哲学范畴,如自我意识、异化、人的本质、市民社会、人化自然、人道主义、个人、对象性、劳动、实践、交往、定在、必然性、自由、共产主义、类意识、人民精神、世界历史、社会关系等;围绕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这两次革命使用的政治历史范畴,如阶级、国家、革命、阶级斗争、社会发展阶段、亚细亚生产方式、群众、历史条件、意识形态等;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的具有哲学意蕴的范畴,如生产关系、生产力、价值、拜物教、物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精神生产等;恩格斯对逻辑与认识论及自然观研究使用的范畴,如辩证法、质、量、度、时间、空间、对立、统一、肯定、否定、原因、结果、可能性、现实性、物质、存在、精神、、相对等;列宁在不同时期对唯物史观范畴、认识论范畴和辩证法范畴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拓展;《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进行系统化的天才尝试;斯大林、布哈林等苏联领导人以及苏联、东欧学者归纳和诠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群;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概括,如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语言特色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两个飞跃、主要矛盾、群众路线等;邓小平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范畴,如改革创新、思想解放、和谐、科学发展、治国理政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研究还要考察经典作家主线之外的一些领域。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哲学范畴的运用是衔接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的范畴主要围绕历史观,但也有创新,如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拉布里奥拉的社会层次、决定论等。与之并行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线理解的范畴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变异情况也应该进行比较研究。这应当包括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度很高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攻击和曲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不同解读,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宗教人道主义等流派和波普等的解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解读,如中心—外围模式等。其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解读和创造性运用。如卢卡奇的社会存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弗洛姆的心理异化、法兰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还有对总体性、主体性、结构、功能、解放等范畴的诠释。苏联东欧的异端对相关范畴的观点,如南斯拉夫“实践派”、波兰的沙夫等。
  再次,范畴史研究要抓薄弱环节。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第二国际时期往往被忽略,苏联哲学往往限于列宁,或者加上斯大林,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入另册。我们认为,无论作为思想史的环节,或者作为一个部分,还是作为逻辑的过渡,都不应该缺少任何一个阶段。因此本书给予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哲学独立设章,以一章的篇幅赋予其一定的地位。以苏联哲学为例,苏联哲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本人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论述了生产关系、发展和规律等范畴,建立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影响深远;布哈林从平衡范畴出发,把平衡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构建,建立了著名的平衡论哲学。在斯大林后时期,苏联其他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继续探讨,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诸如简单和复杂范畴、目的范畴、“完整的人”、价值、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研究必须有历史意识,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
  后,要归结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的沿革过程,其内在规律性,构思适合当代世情的范畴体系。(2)努力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演变的规律性。有些被历史湮没的范畴可以重新发挥作用,有些范畴应当赋予新的涵义,有的范畴已经被取代或者仅仅具有历史价值……作为一个开放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有必要从现实、从科学、从其他学派汲取营养,改造或创立新的范畴,同时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哲学基本原理和核心范畴必须保留。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从逻辑上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范畴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历史性,二是从现实角度发掘那些历史上出现的范畴的现存运用和变异状况的当代性,三是综合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逻辑性。历史性、当代性、逻辑性是本书追求的目标,但在篇章的设计上,我们还是根据思想史学科的特点,融历史性、当代性、逻辑性于一体,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进而结合当代并探求其规律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内容不是一本著作可以完成的任务,勉力为之必将泛泛而谈。因而我们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做法,有些范畴或从略或一带而过。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发生、发展中,每个范畴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我们力求抓住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发展链条中的那些关键环节,特别是赋予同一时期其他范畴以特定色彩的、作为“普照的光”的核心范畴。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形成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考表现在中心范畴上历经了一系列变化:自我意识—人民精神—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实践—生产关系,这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怵目惊心的思想变革。那些环绕其周围的范畴,或者是在该阶段作用不显的范畴,我们就没有涉及。因篇幅所限,也无法做到全面性。有鉴于此,本书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述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