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71 5.3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涛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0256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64549
上书时间2025-01-09
2015年3月,来沪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英国皇室威廉王子将一段名为《上海南京路》的影像数字拷贝赠予上海电影博物馆收藏。这段黑白无声影像,由英国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于1901年,是现存的有关上海早的影像之一。对上海城市历史而言,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好奇,毕竟,与文字相比,这段难得的影像,真实反映了他们所生活城市的历史面貌。
这段来自英国电影学会(BFI)《电影中的中国》项目的影像,也引起了电影界、学术界的注意。“在对历史的回忆中,电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责任。它成为了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历史歌剧和19世纪其他大众历史媒体如叙事诗和历史油画的后继者。”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形成,必然有物质条件的准备与催生,反过来,它又必然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所建构。电影\纪录片正是如此。“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作为现代媒介,它又承载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审美价值与公共价值。电影是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的一门艺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纪录片的发祥地,电影是当时众化的娱乐形式之一,其现实性与逼真性,即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也容易接受。纪录片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从一开始就荷载了启蒙的重任,成为城市文明的镜像。二十世纪初期,当时诞生的以记录政治生活、历史、地理为主题的电影短片,虽然还只能说是纪录电影的雏形,但却起到了传播新知、扩展视野的效果。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是中国人开设的个初具产业规模的电影制片机构,它拍摄的新闻短片《商务印书馆放工》《盛杏荪大出丧》《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上海焚毁存土(鸦片)》《欧战祝胜游行》等,都是发生在上海本地的新闻事件,较之报章图片等印刷文化,更能直观地呈现新闻事实,使人产生“在场”的感觉,而且可以反复放映,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还拍摄了一系列的教育片,许多与商务出版的教科书相呼应,如《盲童教育》《慈善教育》《养蚕》等,在提倡新学、传播知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历史学者白吉尔指出:“在初的黄金时代中,上海电影的蓬勃发展象征着以外来艺术表演形式为己所用的成功的试验之一。1930年代中国和上海的局势促使知识精英更加关注这种表演形式,以便将其化为思想动员和爱国斗争的有力武器。” 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各电影公司纷纷组织摄影队奔赴前线,拍摄纪录影片,如明星的《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天一的《上海浩劫记》、暨南的《淞沪血》、亚细亚的《上海抗战血战史》等。 创作者们一开始就具有史家的眼光:“这种惊天动地的精神,可歌可泣的战绩,我们要用摄影机拍下来,用胶片保存下来……作为文献,流传后世”, 明星公司拍摄的《上海之战》,“写出商家的苦难,贫民的流离”,加之“均用国语”, 当时便在上海和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此片虽为“仿制重演”,亦弥足珍贵。
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纪录片的发祥地之一。自20世纪肇始,纪录片一直未曾停止对上海城市的记录和书写,触角深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成为“时间的胶囊”,储存着时代的记忆。本书撷取纪录片发展史中的上海样本,从萌芽、勃兴、转折、崛起、多元等几个阶段上海纪录片的特质与取材转向入手,解读纪录片在讲述城市故事、传达时代精神、建构城市理想、形塑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本书资料翔实,以稳妥的史观,全面发掘和梳理了百年上海纪录片的源流与演进,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是这一领域重要的学术成果。
李涛,文学博士,资深纪录片导演、撰稿、制作人。原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纪录片代表作:《格萨尔的英雄草原》《上海100》《银发汹涌》《喀什四章》等。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金鹰奖、金熊猫奖、上海新闻奖、上海广播电视大奖、银鸽奖、田汉戏剧奖等奖项数十个。著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逸庐花事》等书。
绪论 影像上海:变革中的城市文明
一 城市历史的记录者
二 城市灵魂的描绘者
三 城市身份的建构者
章 萌芽与发轫(1908-1949)
一 纪录之诞生
二 商务印书馆摄影部
三 启蒙与改良
四 新闻片与写实主义
五 战火中的纪录
六 尘无的纪录观
七 他者的视野
第二章 勃兴与迂回(1949-1978)
一 纪录片的基本问题
二 导演的影响
三 艺术性纪录片
四 科教电影的黄金时代
五 海派科教片的创作特征
六 伊文思与安东尼奥尼
第三章 新路与转折(1978-1990)
一 纪录电影
二 电视时代开启
三 滥觞于电视外宣
四 电视节:契机和舞台
五 牛山纯一与艾伦•米勒
第四章 崛起与奋进(1990-2000)
一 《纪录片编辑室》(上)
二 《纪录片编辑室》(下)
三 电视纪录片全盛时期
四 研讨与争鸣
五 影视合流
第五章 开放与多元(2000年以来)
一 纪实频道
二 SMG纪录片创作
三 纪录电影
四 文献与研究
附录
《淞沪会战纪实》解说词
《上海交响曲》解说词
《不平静的夜》解说词
《泥石流》解说词
《大庆战歌》解说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纪录片的发祥地之一。自20世纪肇始,纪录片一直未曾停止对上海城市的记录和书写,触角深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成为“时间的胶囊”,储存着时代的记忆。本书撷取纪录片发展史中的上海样本,从萌芽、勃兴、转折、崛起、多元等几个阶段上海纪录片的特质与取材转向入手,解读纪录片在讲述城市故事、传达时代精神、建构城市理想、形塑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本书资料翔实,以稳妥的史观,全面发掘和梳理了百年上海纪录片的源流与演进,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是这一领域重要的学术成果。
李涛,文学博士,资深纪录片导演、撰稿、制作人。原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纪录片代表作:《格萨尔的英雄草原》《上海100》《银发汹涌》《喀什四章》等。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金鹰奖、金熊猫奖、上海新闻奖、上海广播电视大奖、银鸽奖、田汉戏剧奖等奖项数十个。著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逸庐花事》等书。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不长也不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纪录片在中国是一个“山头”,今天时髦的说法叫地标。李涛在纪录片领域耕耘有年,屡有建树,接续了纪录片的可贵传统,又在学术上有着独到见解,这与他的渊博、严谨、韧性有关。这部著作不仅告诉我们,上海纪录片是怎么一路走来的,也构成了对上海文化脉动的梳理。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位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学者为上海纪录片历史所作的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很老实,很靠谱。
——康健宁 纪录片导演
上海作为现代城市的幸运之一,是他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一起成长,从照相、电影、电视到数码科技,有着150年以上的全记录。将上海纪录片的发轫与勃兴,始终置于上海城市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使得它不只是一个行业的记录,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发掘与提炼,更是“图像证史”的学术收获。我有幸见证上海电视台多种纪录片的创作,与本书作者也有过合作,对纪录片从业者甘苦有深切的同情,他们的思考、求真、博学,是上海文化中至可宝贵的元素。
——李天纲 复旦大学教授
上海的纪录片一直是上海电视文化的骄傲,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一个个传奇。当然,时代是有更多期许的,对纪录片是有着更多的瞩望和“跨前一步”、深入诠释的文化需求的。就当下而言,纪录片的文献还相对零散,即便是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能说清楚的也很难。而李涛是个有心人、一个有着辉煌纪录片成就的著名导演,他以令人信服的专业执镜暨学者的眼光,爬梳剔抉,将众多重要的史料打捞出水;他一系列上海重大纪录片项目亲历者的身份,又令这部上海纪录片百年史在极高的文献价值之外,还具有现实荡气回肠、可感可思的“贴地飞行”的多重启迪,令大量观众翘首以待。我作为李涛作品的长期观者之一,由衷的祝贺、推荐之!
——滕俊杰 导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