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36 4.5折 ¥ 48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杨煜萍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20312188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427885
上书时间2025-01-07
我的名字有点独特,用了生僻字,还有点容易引发性别误解,一直没搞明白其含义,家中老人不说,就自己去理解。字典里的解释,煜是阳光照耀的意思,萍是一种水草。太阳照耀到铺满水面的水草之上。画面感倒是很强,内心却一直未能完全接受,总觉得太柔和了。成年后,书看得多了,知道萍的另一个解释,萍者,剑也。张端绪因爱剑而改名,成了众所周知的张爱萍上将。梁羽生武侠小说《萍踪侠影》讲的是剑与侠的故事。另一个画面浮现出来,阳光照射在一把插入岩石的剑上。自感气势不凡,多了几分满意。
两个画面,两种诠释,两种心境。要说此刻偏好于哪个画面,我的答案是回归初心,柔和些的为上。这个答案,来自研读《道德经》(又名《老子》)后的感悟。有阳光的通透,有溪水的柔和,有水草随水流而摆动的顺遂……全然与《道德经》的思想吻合。冥冥之中有亲近感,自然找来了若干大家释读《道德经》的著作来读,比如近代的林语堂先生、陈鼓应先生、任继愈先生等的大作,乃至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以及古时的韩非子、王弼、李世民、苏轼的解老。比较着看,跟随着大家们的思维,体会着大家们的思想深度和细微处的差异,个人对《道德经》基本思想的理解也多了起来。
这份个人理解,归纳起来,就是虚静谦下顺自然。两种句读方法,一从体系看,虚静/ 谦下/ 顺自然,二从具象看,虚/静/谦/下/顺/自然。
《道德经》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前三十七章是“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可以分三个角度去理解——道、德、行。道是无形的、混沌状态的,可以看作人之本性。婴儿一出生就有不同,有的活泼,有的安静,这是与生俱来的,在内核上、潜意识中主宰着人的一生。这一点是无法解释的。道展示出来让人可感知的形态,就是德,也就是道之用或者说道之功,是具体的思想、价值观。如果说道与德还是精神层面的,那么,行就是实践层面的践行。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精神支柱是道;转化成“我能行”“我能坚持”的想法,这是德;用行为展示出来,比如多跑一公里,就是行了。
虚静,是道的维度。虚怀若谷,内心中空,无成见,无执念,无杂念,少私寡欲。老子尚雌,静若处子,清静淡定,回归质朴,包容一切,让心柔和到无形。
谦下,是德的维度,表现出来的是谦谦有礼,内敛不外露,思想深邃、修为高远,深藏不露、自带光芒。对外界人与事,低调不炫耀,慈善为本,宁卑不傲,甘居于下。顺自然,是行的维度。内心是和顺的,气息是平顺的,与环境是和谐共处的。要简单而不图简单,积极行动但不妄为,计划有序而不瞎折腾,持续前进而不冒进,协力但不主宰,建功而不据为己有。
当然,还有很多的思想,比如布局、平衡、尺度、变(无常形)、正(正心、正念、正行、正果)等,可以融于自己的身心,自然而非刻意地、无意识而非由意念掌控着地展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之中。
《道德经》历经数千年,我们看到的文字表述,与原作已有差别,但不影响其深度和价值。它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举止。越浮华之时,它所带来的启迪越显珍贵。权且撇开辩证法、唯心论等的哲学角度,它对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为人与处事能带来哪些启示?对高阶人士、中年人群以及奋斗青年又会有哪些启示?
要找到答案,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子去修行一番。长期坚持、反复精进,能达开悟通透之境,自然是极好的。即便跟着修行一次,能有点滴收获,甚至只受一语一词的点醒,也是好的。尔后,践行之……终会遇见一个不同的自己。
二〇一九年十月中旬于上海
本书参详了古今诸多大家的解老之作,并以全新的解老方法力求新解出新意。一注重考证字之本义。溯源关键字的字形演变,查找老子时代或更早时代文献中的释义,探求本义而非后世衍义。比如,“静”的本义是持守初心。二是多设想老子时代的场景。基于老子善于观察生活和社会现象,以此提炼观点、升华思想,力求找到老子的视角,贴近老子自己的心境。三是注重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整体性、全面性上把握老子所要表达的含义,防止断章取义。
1973年生,复旦大学法学硕士,1995年通过律师从业资格考试,现担任上海某中大型保险公司中高级管理职位。
目 录
章 /001
道不可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第二章 /006
居无为事:一切言行循于自然天成
第三章 /014
无为之治: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内心纯朴、不起贪念
第四章 /020
道冲不盈:道深沉无比,功用无穷
第五章 /023
无仁守冲:不偏执无倾向,持守虚静
第六章 /028
玄牝之门:道涵养万物,不绵不息
第七章 /032
无私成私:做事的出发点在于心正,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危险面前
身先士卒
第八章 /038
若水不争:不以主观努力的方式去做事
第九章 /043
功遂身退:做人低调时常处下,做事内敛但求称心
第十章 /048
载营魄抱一:在事务中磨砺心性,达到心境澈净、心无滞碍
第十一章 /056
有利无用:有的好处不会少不可多,无的用途不会缺也大用
第十二章 /062
为腹不为目:摒弃物欲的诱惑、贪欲的满足,保持内心宁静恬淡、
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068
宠之为下:内心小心翼翼,做事认认真真,才能不负众望
第十四章 /074
混而为一:道态混沌,恍恍惚惚
第十五章 /080
道者之容:依循天性,容态谦恭,心境豁达
第十六章 /088
归根曰静:精神空明,回归人之初的本性
第十七章 /093
百姓自然:管理的境界是心正、引领和差异化点拨
第十八章 /099
道废国乱:存大道,才能建立起心灵纯朴、家庭和谐、政治清明的
社会环境
第十九章 /104
见素抱朴:少有欲望、抱定拙朴,是管理的治本之策
第二十章 /110
蔽而不成:在好的时光求新求变
第二十一章 /118
以顺众父:掌握了道,就掌握了破解万事万物的总阀门
第二十二章 /122
内敛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争之法
第二十三章 /130
道者同道:顺应外界,却无挂碍
第二十四章 /135
企者不立:以自我为中心是多余且无用的,一定要顺着自然来做事
第二十五章 /139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是顺势而为、任天而动、不乱作为、主动发
现和利用规律而为
第二十六章 /146
静为躁君:注重个人的静与重的修为,认真经营天下
第二十七章 /153
善行无迹:依循人、财、物的本性利用好各种资源
第二十八章 /160
朴散为器:以朴为原则制订方针政策
第二十九章 /167
无为无执:个人生活从简,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174
物壮则老:保持成长性,具备不发生冲突的实力
第三十一章 /179
恬淡为上:以恬淡之心应对冲突和挑战
第三十二章 /183
知止不殆:行权要适可而止,让百姓自我管理
第三十三章 /192
自知自胜:达明之人一定自知、自胜、有志、有追求
第三十四章 /202
以不为大:既谦下也助人,能成就自己
第三十五章 /207
道淡无味:高举大道旗帜则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213
柔弱胜强:守弱,不是甘居弱小不强大,而是不断成长并能保持谦柔
第三十七章 /219
镇之以朴:以朴镇乱,归于寡欲
第三十八章 /224
居厚处实:内心守住道的意,不刻意于德的形
第三十九章 /235
以贱为本:终极之理在于无,谦卑居下也无妨
第四十章 /241
知返用柔:抓住道的运行规律和使用方式,不怕眼下吃亏
第四十一章 /245
勤而行道:道义博大精深,行道也不傲娇
第四十二章 /255
损益平衡:万物发端于道,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多面性
第四十三章 /261
至柔为上:依循物性,柔和处事,是实践
第四十四章 /265
知足知止:看淡名利,只要基本的个人声誉和物质需要
第四十五章 /270
清静为正:守得住道,发挥才气,不必在意外界的眼光
第四十六章 /274
不欲无争:眼中无利,心中不贪,满足的愉悦才真实
第四十七章 /278
道在我心:知了道的精华,心灵通达,少有劳顿,万事可成
第四十八章 /282
闻道日损:修行做减法,后留下的唯有无为
第四十九章 /285
圣人无心:无有自己,善信所有,浑朴待人,是修行无为之法,能
创造和谐关系
第五十章 /290
不入死地:遵道而行,可保性命,活出高质量
第五十一章 /295
尊道贵德:道出自然,生养育护万物,万物知恩重道,依道而为
第五十二章 /299
毋遗身央:要外修其形只现柔和,更要内修其心明心见性
第五十三章 /305
行于大道:多为治下着想,多为民办事,才不会招来谩骂
第五十四章 /309
建德抱一:以道内修,成为好的自己,去造福一方、影响一片
第五十五章 /313
至和至精:护元气、修精气、固力气,任何阶段都要保持活力满满、
上进之势
第五十六章 /320
知者弗言:少说多做,完善自我,融入环境,柔和处事,方为正道
第五十七章 /324
以正治国:上梁要正守住道,下梁不歪可自治,这是管理总纲
第五十八章 /328
方而不割:心中有道,懂得辩证,识得尺度,可长治久安
第五十九章 /332
治人如啬:少费周章减少消耗,是修心与管理的长久之道
第六十章 /335
治国如烹:依物性而动,不妨碍百姓,是以道治理的高招
第六十一章 /338
大邦宜下:任何情况下,都持守一颗谦卑的心
第六十二章 /340
坐而进道:选用有道人才,有利事业发展
第六十三章 /344
犹难无难:把握辩证思维,把困难看大点并作于易,终是无有艰难
第六十四章 /347
为之未有:自始至终让事物保持安定、无隐患的状态,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352
不智治国:小聪明不如大智慧,方可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354
善居于下:不争利、不施压,保持谦和,方得民心
第六十七章 /356
小国寡民:各安其好,无有争斗,是理想的状态
第六十八章 /358
为人予人:有利他之心,为不争之行,这样会越做越有
第六十九章 /361
持而保慈:与人以爱,与己以严,低调行事,路会越来越开阔
第七十章 /365
不争之德:不争是古已有之的大准则,任何人都要秉持
第七十一章 /368
慈兵必胜:心怀慈念,不出冲突,是的无敌
第七十二章 /371
披褐怀玉:不必注意外在,关键的是身怀本领
第七十三章 /375
以其病病: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承认缺点,是进步的阶梯
第七十四章 /378
民不畏畏: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第七十五章 /381
勇于不敢:既意志坚定又顺势而为,才是天之道
第七十六章 /384
代司杀者:各安其位,保持各方面稳定的状态
第七十七章 /387
无以生为:不盘剥百姓,不沉溺享乐,保持恬淡才是真的尊重生命
第七十八章 /390
柔弱居上:做一个谦谦君子
第七十九章 /392
高者抑之:守好王道,要服务他人、成就他人
第八十章 /395
受邦之垢:居弱处下,能战胜一切,成为人主
第八十一章 /397
恒与善人:宽宏大度,不苛责于人,向外界展示善意
后 记 /400
附 录:《道德经》全文 /404
本书参详了古今诸多大家的解老之作,并以全新的解老方法力求新解出新意。一注重考证字之本义。溯源关键字的字形演变,查找老子时代或更早时代文献中的释义,探求本义而非后世衍义。比如,“静”的本义是持守初心。二是多设想老子时代的场景。基于老子善于观察生活和社会现象,以此提炼观点、升华思想,力求找到老子的视角,贴近老子自己的心境。三是注重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整体性、全面性上把握老子所要表达的含义,防止断章取义。
1973年生,复旦大学法学硕士,1995年通过律师从业资格考试,现担任上海某中大型保险公司中高级管理职位。
第二十二章 内敛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争之法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本章是老子的读后感。何以见得呢?老子讲,“古之所谓曲全者/ 岂语哉”,所以说,“曲则全/ 枉则正……”是古人说的话,老子读过之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类似的引用古人的文字,后面还有几处。这说明,老子不仅受到了生活场景的启发,也受到了古人思想的启发,经过独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本章讲述的,是低调内敛的处事方式,是处下的智慧。
一、把内敛、处下作为处事之道
老子引用了一段古语,“曲则全/ 枉则正/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这六种情形,是古人总结生活经验所得。正式解读之前,要先弄懂这六种情形之间的逻辑关系。关键字是各句的“则”字,它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就能”,寓因果关系;“反能”,寓转折关系;“才能”,寓顺承关系。不同的逻辑关系,会形成不同的意境。哪个才是老子的理解呢?
我倾向于顺承关系,意为“才能”。因为,老子所主张的是顺其自然,不是因果论,也不是突然的转变。
“曲则全”,一般理解为,委屈才能保全。我对这个解释存有疑惑。,从后几种情形看,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它们的字意都是相反的,而曲与全,解释为委屈与保全,并不是反义。第二,“曲则全”是古语,所出现的年代是怎么释义“曲”和“全”的?在那个年代,似乎还没引申出委屈、保全的含义,理解为委屈、保全会不会是后世附会的呢?
为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字的本义寻找答案。全,本义是纯色的玉,引申为完整无缺。按照二字反义的逻辑,曲,应当有不完整、缺陷的意思。那么,“曲则全”的意思就是万物都有各自的不足,咱们顺着这些不足,也能让万物成长。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曲,指有弧度的线。只有弧线,才能围出一个完整的范围。这都是观察具体事物得到的结论。从中衍生的哲理,以南怀瑾先生所讲为经典。他讲,一走曲线就一切圆满了。
接下来一句是“枉则正”。枉,本义是树木弯曲。木料是弯的,那就把它裁正了,“枉则正”意为弯曲的东西才能被拉直。第三句,“洼则盈”,低洼、凹陷的地方,才能蓄满。第四句,“敝则新”,东西老旧了,衣服穿坏了,要换新的。第五、六句,“少则得/ 多则惑”,少了才能得到,比如,自己少资源,就会去努力,自然就会多一些的。而多了就乱了,因为没法规整清楚。当然,也有其他的理解,比如少就是收获,多了反增困扰。这种理解已是从生活场景转到了心理层面,属于衍生的意思。
老子列举这六种情形,究竟想说明什么?老子的读后感就是要解释这个问题。老子讲,“圣人抱一/ 以为天下牧”。这就是老子的读后感。“牧”,是指治理手段和工具。“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圣人用一招就通吃天下。哪一招?“抱一”。第十章讲“载营魄抱一”,我的理解是身与心合,抱定一个想法,不散不浮不躁。抱定哪一个想法?就是紧紧地持守道这个想法。处理天下一切的事务,都要把道作为工具,也就是说,道是一切行为的范式和处理天下复杂矛盾的法则。
不过,这样的抱一(持守道),还是有点抽象。结合六种情形,结合后两句的内容(四个“自”以及“不争”),我觉得,老子在这里讲的“一”(也就是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那么,是指什么呢?细细揣摩六种情形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就能明白。前面讲到,这六种情形,是顺承关系,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味在其中。如果仅是这样理解,还无法说清与后两句内容的关联。所以,在此之外,还有一层,就是每句话的重心,是前一个字——“曲”“枉”“洼”“敝”“少”。这都是低调的,是老子赞赏的。(后一句的“多则惑”,是反面事例。)从这个角度说,在这里,抱一的具体体现,就是内敛、处下。
二、莫太把自己当回事
内敛、处下,我们该怎么实践?一句话,就是不能拽,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显摆的话,只会陷于囧境,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所以,接下来,老子用了四个排比句来说明内敛、处下的具体表现,即“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会出现相同的提法。这四个排比句,有内在的关系,它们是依照做事的顺序展开的。我觉得,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明、彰、有功、长,并不是说自己明、自己彰、自己有功、自己长,它们是指向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把各个环节做妥当了,做到位了,事情的本来面貌、解决方案、实施效果、长久影响就自然地体现了出来。我们按照做事的顺序一一解读这四个排比句,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步是调查情况。老子讲,“不自见/ 故明”。“见”,现也。自己不出现,才能明察事理。在这里,自己不出现,不是不现身。自己不在现场,多能了解一部分,有些事情还是需要亲自调研、躬身入局的。所以,老子还想说不自见的另外一些意思:,不马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倾向,从而引导说出实情。第二,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第三,不受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情绪影响,不要看得顺眼的人说什么都听,看不顺眼的人说什么都不听,顺耳的就听,逆耳的就不听,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听的就不听……这些只能说明眼光窄、心胸不开阔,容不得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如果做得正好相反,自见了,哪还有人坦诚相见,讲实话、讲真话呢?哪又能听到实话、真话,掌握事情的全貌呢?明察事理就只是一句空话、套话,得到的只是假信息或者部分的真相,一定会被蒙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