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13.84 7.2折 ¥ 15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王瑞萍,马进,马虎银,乔娟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1894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29450713
上书时间2024-12-29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这个命题的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意蕴。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实践要求和深远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建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演进、政治基础、文化认同、沟通模式、社会交往、心态建设、精神和物质基础等多个重要视角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的要求。全书兼具理论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特色。
王瑞萍,女,甘肃庆阳人,博士,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政法大学首届“文翰学者”讲座教授。出版学术专著六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马进,男,山西右玉人,博士,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马虎银,男,甘肃礼县人,硕士,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西北地区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会理事,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乔娟,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校优秀中青年教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导 论 ( 1 )
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 )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 4 )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 ( 4 )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 ( 8 )
三 坚持 " 两个共同" ( 9 )
四 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程 (12)
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22)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25)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特征 (26)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文化基础 (28)
三 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0)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建构 (32)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反映论建构 (33)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合力" 生成建构 (34)
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核心要义建构 (35)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37)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代萌芽 (37)
一 " 华夷 一 统" 的大 一 统思想的孕育发展 (38)
二 " 大 一 统" 与 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 (40)
三 元明清大 一 统的中华整体观念形成 (45)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启蒙 (47)
一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47)
二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50)
三 孙中山 的 " 五族共和" 思想 (54)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阶段 (57)
一 反帝联合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57)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0)
三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自 觉 (64)
第三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69)
节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69)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70)
二 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整合功能 (71)
三 政治社会化的保证 (79)
第二节 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前提保障 (83)
一 坚持集中统 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83)
二 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力量 (87)
三 进 一 步构建新时代和谐的民族关系 (89)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心态教育 (90)
一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 (91)
二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点 (92)
三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的方法 (93)
第四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96)
节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6)
一 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6)
二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98)
三 文化认同 (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102)
一 对文化认同的三个促进作用 (102)
二 在文化认同中扮演的角色 (104)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认同的整合 (106)
四 促进文化认同的进步 (1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五种交往方式 (109)
一 以文化资本积累进行交往 (110)
二 以 国家公民身份进行交往 (111)
三 以凝练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性人格进行交往 (111)
四 以对共同体认同的文化态度和精神进行交往 (112)
五 以现实实践的行动品质进行交往 (113)
第四节 铸牢国家文化基础的三种构建 (114)
一 国家层面的构建 (114)
二 社会层面的构建 (116)
三 个人层面的构建 (119)
第五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文化沟通模式 (122)
节 国家文化沟通模式 (122)
一 意识形态沟通模式特色 (123)
二 各民族愿景沟通模式 (125)
三 各民族文化的沟通模式 (126)
第二节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能力 (127)
一 生成和构建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28)
二 生成和构建交往的实践能力 (130)
三 生成和构建交往公共文化的能力 (132)
第三节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文化沟通模式 (134)
一 进 一 步凝聚各民族的认同 (135)
二 进 一 步凝聚对中华文化的 自信 (137)
三 进 一 步凝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 (138)
第六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社会心态健全 (141)
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认同的文化解释 (141)
一 国家认同的文化解释是 一个 " 深描" 过程 (141)
二 国家认同是认知— 情感反应模式的构建 (145)
三 认知— 情感反应模式中符号体系的构建 (148)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同 (151)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 (152)
二 社会认同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 (152)
三 社会认同构建的益处 (154)
四 社会认同缺乏的危害 (156)
第三节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和秩序 (158)
一 社会认同理论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话语 (158)
二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关键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 (158)
三 以知觉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类型和秩序 (161)
第四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 (166)
一 心态特征 (167)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态健全释义 (168)
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的作用 (169)
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健全的国家认同表现 (170)
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态的 自 我表现 (173)
第七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176)
节 加强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 (176)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 一领导的重要性 (177)
二 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 (180)
三 党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3)
第二节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87)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87)
二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92)
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6)
第三节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99)
一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内涵 (200)
二 支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03)
三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 (206)
第四节 " 两个共同" 的推动作用 (209)
一 实现 " 两个共同" 的重要意义 (210)
二 实现 " 两个共同" 的路径和条件 (213)
三 坚持 " 四个维护" 的原则 (217)
第五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0)
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 自 治制度的意义和内涵 (221)
二 推进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25)
三 坚持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32)
第八章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思考 (242)
节 " 思" 的框架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2)
一 为什么要在 " 思" 的框架里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3)
二 以人性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性意蕴 (245)
三 以美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意蕴 (250)
四 以哲学之 " 思"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品格意蕴 (254)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族际交往基础 (259)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日 常族际交往理念化基础构成 (260)
二 日 常族际交往的文化资本积累基础构成 (263)
三 日 常族际交往的实践能力生成 (265)
四 各民族 日 常族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培育 (271)
第三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