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02 6.0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海琪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2515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546162
上书时间2024-12-25
“红学”作为一门显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一直长盛不衰,研究外延也不断拓宽。由《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出发,继而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对象,如《红楼梦》戏曲、《红楼梦》美术、《红楼梦》音乐、《红楼梦》舞蹈,等等。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红楼梦》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线,成为《红楼梦》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基于此,本书作者选取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内地出现的《红楼梦》影视作品的改编历史进行梳理,考察《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改编状况、改编作品间的承继关系、红学在改编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并对重要的《红楼梦》影视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希望探寻《红楼梦》影视作品改编中承继、发展关系及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今后的《红楼梦》影视改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红学”作为一门显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一直长盛不衰,研究外延也不断拓宽。由《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出发,继而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对象,如《红楼梦》戏曲、《红楼梦》美术、《红楼梦》音乐、《红楼梦》舞蹈,等等。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影视传播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红楼梦》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线,成为《红楼梦》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基于此,本书作者选取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内地出现的《红楼梦》影视作品的改编历史进行梳理,考察《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改编状况、改编作品间的承继关系、红学在改编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并对重要的《红楼梦》影视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希望探寻《红楼梦》影视作品改编中承继、发展关系及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今后的《红楼梦》影视改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李海琪198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明清小说研究,曾供职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现任职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研究部。曾在《红楼梦学刊》《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目 录
引 言 1
上 编 (1924—1948)
章 概说 17
第二章
以戏曲为开端的《红楼梦》影视改编
——梅兰芳版《黛玉葬花》(1924) 26
节 梅兰芳版《黛玉葬花》简介 29
第二节 梅兰芳版《黛玉葬花》对前人戏曲改编的因袭 35
第三章
《红楼梦》时装片的首次尝试
——复旦版《红楼梦》(1927) 41
节 复旦版《红楼梦》影片简介 42
第二节 复旦版《红楼梦》的改编策略 45
第三节 时代对复旦版《红楼梦》改编的影响 49
第四章 孔雀影业公司古装版《红楼梦》(1927) 59
节 孔雀版《红楼梦》简介 60
第二节 孔雀版《红楼梦》的改编策略 62
第三节 孔雀版《红楼梦》改编的时代因素 66
第五章 众星云集的周璇版电影《红楼梦》(1944) 71
节 周璇版《红楼梦》简介 72
第二节 周璇版《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76
第三节 周璇版《红楼梦》改编思路 79
第六章 其他版本的《红楼梦》影片 83
节 部《红楼梦》有声电影
——《黛玉葬花》(1936) 83
第二节 新华影片公司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1939) 89
中 编 (1949—1977)
章 概说 103
第二章 越剧电影《红楼梦》(1962) 111
节 越剧电影《红楼梦》简介 113
第二节 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改编策略 118
第三节 越剧电影《红楼梦》改编评价 124
第三章 其他版本的《红楼梦》影片 131
节 新中国成立后部《红楼梦》影片
——《红楼二尤》(1951) 131
第二节 京剧电影《尤三姐》(1963) 141
下 编 (1978—2010)
章 概说 149
第二章 越剧电影《红楼梦》的三次再创作
(2003,2007,2007) 157
节 三部越剧电影《红楼梦》简介 158
第二节 影片改编主题及情节设置比较 166
第三节 影片改编结构设置与主题表现比较 169
第三章 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7) 173
节 87版《红楼梦》简介 174
第二节 作品改编策略 176
第三节 对秦可卿的改写 181
第四节 电视连续剧后七集的改编问题 186
第五节 作品引发的学术讨论 195
第六节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经典之作 201
第四章 长的《红楼梦》电影 204
——北影版系列电影《红楼梦》(1988—1989) 204
节 北影版《红楼梦》影片简介 205
第二节 影片改编策略 206
第三节 人物形象塑造 212
第四节 改编与原文比较 216
第五章 2010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220
节 改编时的版本选择 222
第二节 改编策略 224
第三节 人物形象塑造 231
第四节 对小说意蕴的继承 236
第六章 9集电视连续剧《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240
节 翻拍改编策略 242
第二节 继承与致敬 248
第七章 其他版本的《红楼梦》影视剧作品 251
节 电视戏曲片昆剧《晴雯》(1980) 251
第二节 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4) 258
第三节 川剧电视连续剧《王熙凤》(1985) 260
第四节 京剧电视连续剧《红楼十二官》(1985) 265
第五节 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2000) 268
第六节 评剧电影《刘姥姥》(2005) 273
第七节 电影《九龙佩》(2009) 277
第八节 电视连续剧《黛玉传》(2011) 285
第九节 电影《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2020) 290
结 语 294
后 记 309
“红学”作为一门显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一直长盛不衰,研究外延也不断拓宽。由《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出发,继而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对象,如《红楼梦》戏曲、《红楼梦》美术、《红楼梦》音乐、《红楼梦》舞蹈,等等。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红楼梦》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线,成为《红楼梦》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基于此,本书作者选取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内地出现的《红楼梦》影视作品的改编历史进行梳理,考察《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改编状况、改编作品间的承继关系、红学在改编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并对重要的《红楼梦》影视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希望探寻《红楼梦》影视作品改编中承继、发展关系及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今后的《红楼梦》影视改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李海琪198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明清小说研究,曾供职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现任职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研究部。曾在《红楼梦学刊》《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序
张庆善
得知李海琪博士的《光影红楼——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改编论略》即将出版,我非常高兴。这本书在李海琪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从海琪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到答辩,我都参加了,可以说我对海琪的这本书是很熟悉的,早就期待着出版了。因此,当喜逢和海琪希望我能为之出版写序时,我自然是责无旁贷。
海琪的《光影红楼——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改编论略》,是目前比较全面地研究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改编发展过程的一本学术专著,其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对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进行了比较完整清晰的梳理分析,而且深入探讨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时代、影视技术、红学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就《红楼梦》影视改编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这本书的出版是《红楼梦》影视改编研究的新收获。
《红楼梦》影视戏曲改编研究,是《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因为《红楼梦》自产生以后,其广泛流传,主要是通过《红楼梦》刊刻出版、《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戏曲影视改编来进行的。其中《红楼梦》戏曲、曲艺、影视改编,对《红楼梦》传播、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传播史上,至今有三次可以说影响深远的《红楼梦》大普及。次,是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红楼梦》程甲本的刊刻出版。在此以前,《红楼梦》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且只有前八十回,庙市上买一本抄本《红楼梦》,动辄数十金,能买得起的人不多,看《红楼梦》的人也很少。程甲本的问世,以木刻活字印刷,从而结束了《红楼梦》以抄本流传的时代。从此各种刻本、评点本不断涌现,以至于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情景。
第二次《红楼梦》的大普及,就是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放映,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剧电影《红楼梦》对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第三次,则是1987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播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句话对亿万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几十年来它几乎成了专用名词。当年越剧艺术大师徐玉兰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真情的呼唤,感染全场,感动全场。而随着越剧电影《红楼梦》在全国放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夜之间唱响大江南北。至今一个甲子,整整六十年,越音绕梁,柔美的旋律,深情的呼唤,仍拨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对许多人来讲,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绝不仅仅是欣赏一部经典戏剧,而是如同咀嚼着我们的人生一样,因为我们许多人正是从看越剧电影《红楼梦》开始,而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才认识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人物,才开始进入《红楼梦》研究领域。可以说越剧电影《红楼梦》影响了几代人的人文情怀,像这样的艺术、像这样的影响力和魅力,是的。
越剧《红楼梦》的创作始于1957年,当时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献礼节目,没想到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在上海首期公演中,一下子就火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演出了54场,观看人数达86343人次。此后,该剧便像旋风一样,席卷海内外。因为太受欢迎了,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了越剧电影《红楼梦》。电影版越剧《红楼梦》集合了6位越剧流派创始人: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徐天红、周宝奎。她们个个堪称艺术大师,都是越剧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家。
听前辈老师说,越剧电影《红楼梦》1962年11月22日放映后,极为轰动,1978—1982年间越剧电影《红楼梦》重新播放,票房竟有2亿多元。2亿多元的票房在今天似乎不算什么,可在当年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每张电影票2角钱,今天是多少钱?是几十元,今天的票价是当年的二三百倍。当时观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的人数有多少呢?据统计超过12亿。你可能要质疑了,1982年中国只有10.2亿人口,怎么可能有12亿人看这部电影呢?我告诉你,看越剧电影的人数还真是12亿,因为有许多人看了不止一遍,看过两三遍的人有很多。我的一个老朋友告诉我,他从1962年刚放映的时候就看过两遍,1978年放映时又看了两遍,他甚至能大段大段地背出越剧《红楼梦》人物的对白和唱词。所以研究电影的专家肯定地说:迄今为止越剧电影《红楼梦》仍是中国放映次数多、拷贝发行多的戏曲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在推动《红楼梦》的传播、普及时,《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李海琪在本书中所指出的:“在当下这个视觉化传播充斥的时代,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红楼梦》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线,成为《红楼梦》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李海琪认为:“电影与文学名著的联姻是一个必然,在尚未有专门的影视剧本创作之前,文学名著自然而然地成为影视作品的内容,这既拓宽了电影的表现领域,又增强了电影的传播能力。德国作家歌德曾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说,在当今的影像时代里也有‘拍不完的莎士比亚电影’的说法。莎士比亚作品被频频搬上荧屏,且经典之作被反复重拍,这无疑显示出文学名著的巨大魅力。”
虽说《红楼梦》影视改编影响很大,对许多艺术家来说有着很大的诱惑力,但说实在的,《红楼梦》影视作品改编也并非易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戏曲改编的难度更大。因为人们对戏曲改编的接受与影视改编的接受是不一样的,对影视改编的作品人们要求是更接近于生活,让宝哥哥、林妹妹从书本上走下来,走出舞台,走到你的眼前,让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谈何容易!所以至今一百年来的《红楼梦》影视改编真正能被人们接受的作品并不多。
从小说到戏曲再到影视改编,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转换,我们既要忠实于小说原著,同时又要服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当年在准备改编拍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曾说,《红楼梦》好的表现形态就是小说,任何对《红楼梦》改编,无论是戏曲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改编好。李希凡先生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需求,人们对文学经典的接受不可能仅仅是读原著,戏曲和影视改编一直是传播文学经典的主要的艺术形式。所以各种“红楼”戏、“三国”戏、“西游”戏非常多。到今天变化就更大了,各种传媒形式数不胜数,而且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影视改编文学经典重要的在于忠实于原著,适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规律和要求,尽可能地表现出《红楼梦》的精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当然,《红楼梦》的改编似乎比其他文学经典的改编难得多,这主要是《红楼梦》不是一个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其内容丰富、头绪冗杂、情节平淡,叙述中多有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在戏曲舞台上很难表现,在荧屏里就更难展现了。从这个角度看,越剧电影《红楼梦》、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堪称改编的经典。
在研究戏曲与影视改编《红楼梦》时,人们谈得多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忠于原著”,这几乎是影视改编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影视改编中怎样理解“忠于原著”,又怎样做到“忠于原著”,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艺术实践的问题。李海琪这本专著对影视改编如何做到忠实于原著,有着很深入的探讨,很值得人们的关注。李海琪认为:“文学名著是广为人知的,这固然可以为影视作品提升影响力,但同时又成为影视改编的桎梏:在接受影视本身评议的同时,又要受到‘忠于原著’的拷问。这无疑为影视改编套上了双重的枷锁。是否忠实于原著,顺理成章地成为评价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评价标准,否则既是对原著的亵渎,又不能为观众所认可。然而,‘忠于原著’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何为‘忠于原著’?是情节上的忠实,人物上的忠实,还是思想内核的忠实?况且,无论是对情节、人物的理解,还是对名著思想内核的认知,本身都是因读者而异的,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而电影的改编,在这个传播链条中又增加了一环。这就使得原本就颇为复杂的阅读,更加复杂化了。而‘忠于原著’,就成为一种需要尽量贴近的理想状态。如此境况之下,就需要改编者具备相应的思想艺术修养和知识储备,才有可能成功驾驭原著。”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改编中就遇到过一些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如87版电视连续剧中秦可卿之死的改编,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多数专家学者并不认可现在的做法,因为在原著中已经被曹雪芹删改掉的内容,你再恢复过来,这显然不能认为是“忠于原著”。又如《红楼梦》中焦大醉骂中的“爬灰”与“养小叔子”问题。在《红楼梦》的文本之中,并没有爬灰与养小叔子的人和具体情节,某些研究者就开动脑筋,仔细在文本中去搜寻端倪。于是就有了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爬灰,王熙凤与贾蓉或贾瑞之间养小叔子的说法。李海琪认为这显然不是忠实于原著。再如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后6集的改编,是参考了前八十回的伏笔、脂批提供的信息以及红学探佚的一些观点,重新创作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以期还原小说中预示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其诸多情节已不是原著中的内容,而是改编者的再创作。这一部分改编并不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反而遭到不少诟病,如王熙凤后被裹在一围破席中弃之山林,于情于理不通,追求悲剧效果而过度改编亦不可取。我非常赞同李海琪的意见,《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忠实于原著,不能这样理解。李海琪认为:“文学名著改编忠于原著是基本的要求,如若改编《红楼梦》剧本,首先应确定作品的原貌。版本选择方面……如果要进行全本故事的改编,还是应当以通行的百二十回本为改编底本,前八十回选用脂本。理由有三:其一,《红楼梦》问世初期,是以抄本形式流传,此种流传方式,受众有限,社会影响也有限,直至1791年程甲本问世刊行,才广为人知,从而登上名著之坛,可以说,读者所熟知的,就是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其二,通过87版《红楼梦》的拍摄来看,将探佚学成果引入影视剧的改编当中,这种做法是比较困难的。探佚学的成果多为片段,其内容难以形成完整的剧本,所以想要尽量还原作者想法,就要进行较大篇幅的改编,这需要编剧对《红楼梦》的了解非常深入,才能使改编情节不会跳脱出原作,又能顺应影视剧情发展的需要。其三,无论后四十回的作者为谁,他所处的时代与曹雪芹相距不远,用语风格比较接近,并且现存后四十回在很多情节上也与前八十回相照应。后四十回的续作帮助《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个遗憾也恰恰成为《红楼梦》这部作品的魅力之一。”我认为李海琪这些见解都是很有道理的,对今后探讨影视《红楼梦》改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海琪还注意到,每一次“影视改编”《红楼梦》,都极大地推动着红学的发展,因为对“改编”的讨论和评论,必然会涉及《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及诸多红学课题的研究,如内容的取舍如何把握,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关系如何处理,怎样对待《红楼梦》研究中的探佚,以及《红楼梦》版本,等等。你是依据现存的一百二十回本,还是依据脂砚斋评本的前八十回,这就让人们很费难了。
当人们批评《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人们发现越剧电影《红楼梦》的高潮都发生在后五场中,也就是王熙凤的调包计、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哭灵、问紫鹃、宝玉出走等,恰恰都出现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
当人们指出《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它的内涵、主旨远比“爱情主题”要广大得多、深刻得多的时候,人们又发现,无论是戏曲舞台,还是影视屏幕,吸引人的仍是那感天动地的宝、黛爱情及其悲剧。《红楼梦》当然绝不仅仅是“爱情主题”,但宝、黛爱情及其悲剧无疑是《红楼梦》中缠绵动人的篇章,堪称爱情的千古绝唱。爱情的力量,是能打动人心的,所以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表现人们精神生活的永恒主题。而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似乎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更为复杂,更具有人性的哲学思考、人生的生存思考的价值,《红楼梦》比《牡丹亭》具有更大的悲剧性。越剧《红楼梦》紧紧抓住一个“情”一个“悲”,也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弦,这就是越剧《红楼梦》感天动地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在《红楼梦》影视改编中,难的就是几个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四个人物的表演,这是影响观众能否接受的关键因素。在《红楼梦》改编史上,只有越剧《红楼梦》中由徐玉兰、王文娟大师扮演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和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欧阳奋强塑造的贾宝玉、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邓婕扮演的王熙凤的形象,为成功,被广大观众认可。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能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演“活”了、演“像”了,能被广大观众认可,是非常难的,是了不起的艺术贡献。尤其是在荧屏里贴近人们生活的表演,能被人们认可、接受,更是了不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堪称《红楼梦》传播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成功,既要依靠艺术家们的杰出创造,也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探索,若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艺术创造就很难取得成功。李海琪在书中对《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理解,很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这是很了不起的。她认为:“改编大致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一种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一是跟随历史发展,继承原著的思想性、艺术性,并进而不断完善。但无论如何,改编一定是改编者的创造性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