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17 5.2折 ¥ 3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卡伦·布里克森 著,周国勇 张鹤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393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9193674
上书时间2024-12-25
写给非洲的情书(代序)呈献在你眼前的是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的名著《走出非洲》,这不是一本寻常的散文集——将分散发表的单篇作品汇编成册,或按题材的门类分辑结集,而是一部精彩纷呈、风格独特的散文长卷,各篇既单独成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内含着统一性,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卡伦·布里克森以其在东非肯尼亚十八载的风雨历程为基础,从咖啡庄园这一基点辐射、生发开去,描绘了非洲大自然的一幅幅胜景,非洲乡镇的一组组风情画,非洲男女老少的一张张剪影,以及她自己与其他外来移民在非洲大陆上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微妙的感情世界。雄奇瑰丽的景物与多难的人和事融为一体,撼人心神的非洲众生相与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交相辉映。作者的思绪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跳跃、穿梭,作者的视野由东非高原扩展到欧亚大陆。时空的跨度如此宏大,人事景物如此丰富,作者在作品内在统一性的把握中却如此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她匠心独运,以咖啡庄园的兴衰作为各种人、事、景、物的联结点,形成一种辐射形的艺术布局,全面展现出那一片热土上的风情、世情与人情,足见作者在散文长卷上的独到功力。当然,布局的匠心毕竟还是体现在表层结构上的巧思经营。真正使《走出非洲》中的各篇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的,乃是融会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非洲与非洲人民怀有的真挚情感。正如《企鹅当代名著丛书》的编者所评论的:这是卡伦·布里克森写给非洲人民的“一封情书”。这种强烈而深沉的情愫表现为对非洲人品格、尊严及创造才能的尊重与赞美,对非洲民族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疾苦的热忱关注。在《走出非洲》的篇章中,非洲的人、事、景、物常常通过作者丰沛的情感获得升华,进入一个隽永、肃穆、富于启迪的哲理世界。毋庸讳言,作者对非洲人民的认识、判断、见解并非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她至少是善意而公正的。《走出非洲》得以在全世界,特别是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畅销不衰,不正是其内涵丰厚、以情相归、足以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明证吗!这本书的艺术魅力还得力于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凡响。每当我们试图对此作出恰当的评价时,不知怎的,总会联想起东非高原上的一种珍奇动物:角马——俗称四不像。这种动物身躯似马,线条俊美,却长着一对弯如新月的牛角;它的面庞黝黑瘦小,胡须蓬松,酷似温良的土羚羊;而当它扬蹄奋击,与猛兽格斗时,那强劲的后肢又恰如长颈鹿。《走出非洲》堪称散文领域中的“四不像”,兼有游记、速写、抒情小品、小说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但又突破了其中任何一种文体的固有格局。作者以游记的手法写景状物,描摹非洲景物中原始的、充满生机的风采,流美而富神韵。她以速写之笔出色地捕捉瞬间即逝的绚丽场面,声貌飞动,“定格”于读者之脑际。她以小说的手法,描述非洲的众生相,不但有情节、有悬念、有结局,而且刻画出一群极富个性、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她又利用散文的抒情手段,注入自己的灵性与情感,道出人、事、景、物之底蕴,使作品弥漫着浓重的诗情氛围。卡伦·布里克森不愧是大手笔,博采众长,熔铸一炉,写出独具魅力的《走出非洲》,吸引着亿万读者神游其间,流连忘返。她对非洲的感情,已经融于血液。她对土著发自内心地喜爱、理解和尊重,土著身上与自然的融合力和对天地万物的顺从就这样从她的笔下一点一点地流露开来。土著对自然的信任与归属感让卡伦着迷,他们是真正的自然的一员,而不是独树一帜的统治者。他们尊重自然,接受自然给他们的安排;他们跳属于自然的舞蹈,歌咏自然;他们把自己死后的尸体祭献给老鹰,想和自然永远融为一体。他们深远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卡伦,使她有了对万物的笃定,使她有了对命运的坦然。问世四十多年后,《走出非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依然光彩照人,一举荣获第五十八届奥斯卡“影片”等七项大奖,并在戛纳电影节获奖。相信这部作品的魅力,会使它能永远流传下去。周国勇 张 鹤
是非洲,让内在的自我觉醒。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六岁,
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我总是一再启程,但哪里都陋于非洲。
我没有办法解释,但我知道在非洲看星星比其他地方都清楚。
非洲带走了我所有,却也给了我所有。
《走出非洲》是卡伦?布里克森根据自己旅居非洲的真实经历,所撰写的自传体小说。1914年,卡伦?布里克森跟随丈夫来到肯尼亚,在恩戈山麓经营咖啡庄园。她用自己十七年的经历,三十一年的怀念,写就了一部关于非洲的史诗,也用勇气与力量,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
Karen Blixen
丹麦传奇女作家,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
婚后不久即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后来,迫于咖啡市场的萎缩,卡伦返回丹麦,一直从事文学创作。
凭借《走出非洲》享誉世界,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授予“美国科学院荣誉院士”。
1985年,为了纪念卡伦·布里克森百岁诞辰,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3318布里克森”。
辑 卡曼坦与鲁鲁
恩戈庄园
一个土著小孩
庄园里的狂暴斗士
羚羊鲁鲁
第二辑 庄园枪祸
枪祸
骑马走荒原
第三辑 庄园来客
土风舞盛会
索马里妇女
庄园逃亡之夜
朋友来访
飞行记
第四辑 一个移民的札记
萤火虫
野生动物互救记
艾萨的故事
鬣蜥
法拉赫与《威尼斯商人》
波那马斯贵族之医生
尊严
牛
战时旅次
“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
土著与诗歌
非洲鸟小记
小狗帕尼亚
地震
基齐科
卡罗梅尼亚
波莱·辛格
奇事一则
鹦鹉
第五辑 告别庄园
艰难岁月
酋长之死
山丘陵墓
变卖家当
辞别
是非洲,让内在的自我觉醒。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六岁,
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我总是一再启程,但哪里都陋于非洲。
我没有办法解释,但我知道在非洲看星星比其他地方都清楚。
非洲带走了我所有,却也给了我所有。
《走出非洲》是卡伦?布里克森根据自己旅居非洲的真实经历,所撰写的自传体小说。1914年,卡伦?布里克森跟随丈夫来到肯尼亚,在恩戈山麓经营咖啡庄园。她用自己十七年的经历,三十一年的怀念,写就了一部关于非洲的史诗,也用勇气与力量,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
Karen Blixen
丹麦传奇女作家,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
婚后不久即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后来,迫于咖啡市场的萎缩,卡伦返回丹麦,一直从事文学创作。
凭借《走出非洲》享誉世界,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授予“美国科学院荣誉院士”。
1985年,为了纪念卡伦·布里克森百岁诞辰,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3318布里克森”。
恩戈庄园
我的非洲庄园坐落在恩戈山麓。赤道在这片高地北部的一百英里土地上横贯而过。庄园海拔高达六千英尺。在白天,你会感到自己十分高大,离太阳很近很近,清晨与傍晚那么明净、安谧,而夜来则寒意袭人。
地理位置和地面高度相结合,造就出一种举世无双的景色。这里的一切并不丰饶,也不华丽。这是非洲—从六千英尺深处提炼出来的—浓烈而纯净的精华,质地如此干燥,像是经过燃烧,如同陶器一般。树木挂着轻盈而微妙的叶片,枝叶的形状显然与欧洲树木相异,不是长成弓形或圆形,而是一层一层地向水平方向伸展。几株高树,孤零零地兀立,犹如伟岸的棕榈。那骄矜而又浪漫的气势,俨然一艘艘八面威风的舟楫,刚刚收拢它们的风帆。树林边缘的线条别具韵致,仿佛整个林子在微微颤动。弯弯扭扭的老荆棘树,枝杈光秃,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辽阔的草原上。不知名的蒿草送来阵阵香波,如同麝香草、爱神木。有些地方的香气浓烈得能扎痛你的嗓子。那些花儿,不论是草原上的,还是原始森林藤葛上的,都使人感觉即将凋谢,点点簇簇,不胜纤弱——只有在大雨季开始时,莽原上才绽开一丛丛硕大、馥郁的百合花。在这里,你的视野开阔、高远,映入眼帘的一切,汇成了伟大、自由与无与伦比的高尚。
在这样的景色以及这里的生活中,使人难忘的便是天空。当你回首在非洲高原度过的日日夜夜,一种感觉倏然而过:自己恍若曾一度生活在空中。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大片大片的云彩,轻柔而瞬息万变,在空中升腾、飘荡。苍穹充满着蓝色的活力,将近处的山脉与林莽涂上了鲜亮、深沉的蓝色。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它返照出的一切景物都放大了,变幻出奇妙的海市蜃楼。在这样高渺的天空,你尽可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无比轻松,充满自信。在非洲高原,你早晨一睁眼就会感到:呵,我在这里,在我应该在的地方。
羚羊鲁鲁
鲁鲁从树林里来到我家的时候,卡曼坦早已从草原来到我的庄园,进入我的生活。
庄园的东面,是恩戈森林保护区。那时候保护区里几乎都是原始林子。说心里话,把古老的林木砍倒,换种桉树之类,是一件悲伤的事。古老的森林本可以成为内罗毕一个风情独特的胜地。
非洲的原始森林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你骑着马进入这古老的织锦深处,有的地方有些褪色,有的地方因年深而黯淡,而奇妙的是绿荫如此浓密。在那里,你见不到太阳,只是阳光穿过树叶,玩着种种游戏。灰色的真菌如一缕缕长长的胡须低垂在树上,蔓藤纵横交错,互相盘绕。这一切给原始森林平添一层玄妙、幽渺的氛围。每逢礼拜日,在庄园里无事可做,我常与法拉赫骑马到这里来,坡上坡下盘桓漫游,间或跨越一条条曲曲弯弯的林间小溪。林子里的空气清凉似水,洋溢着植物的芳馨。当大雨季初临,藤葛盛开鲜花之际,你骑着马穿行在一团团缭绕的花香之中。有一种非洲月桂树,它那奶白色的细小花朵有点粘手,散发出极为浓烈的甜香味,犹如紫丁香及峡谷里的野百合。随处都可以见到一节节空心树干用皮绳挂在枝杈上,这是吉库尤人为了采蜜而吸引蜜蜂作蜂房用的。有一次,我们刚从林子里拐出来,便见到一头挂毯似的花豹横卧在道路上。
这里,在森林的半空,聚居着一个喧闹而不知疲倦的家族——小灰猴。只要一群猴子走过林间道路,那里的空气中便久久地弥漫着它们的气味——干燥、腥臊、耗子般的气味。你继续向前行进,会突然听到头顶上“嗖嗖”的匆匆的跑动声,那是猴群在赶路哩。如果你停在原处,静候一会儿,你会瞥见一只猴子正端坐树上;再过片刻,你又会感到周围整个林子都活跃起来了,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们像果实悬挂在枝头。光线或明或暗,它们有的呈灰色,有的呈青黑色。它们发出一种奇特的声音,就像响亮的吻,紧接着一小阵咳嗽。如果你在下面模仿这种声音,便可以看见群猴亲昵地左右晃悠着脑袋。可是你若突然一动,那么一瞬间,它们便都逃散了。你只能追逐着那渐渐减弱的窸窸窣窣的声响,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树顶上拨开枝叶夺路而去,像一群鱼蹿入波涛之中,消失在林木深处。
一个炎热的中午,在恩戈森林,我穿过茂密的树丛,在狭窄的小道上,还见到了极为罕见的大野猪。它从我跟前倏然掠过,带着它的母猪与三只小猪,整个家族就像黑纸的剪影,形状相同,大大小小,背后是一片阳光照射的绿色。这是绝妙的景致,像森林池塘中的倒影,又像千年之前发生的奇景。
萤火虫
高原上,大雨季一过,六月个星期的夜晚,天气开始变凉,我们的树林里就有了萤火虫。
在一个傍晚你将见到三两只萤火虫,像几颗孤零零探险的星星,在微风中浮动,忽上忽下,仿佛在波浪上,又仿佛在行屈膝礼。随着飞舞的节奏,它们亮起微弱的灯盏。你可以逮住一只,放在你的手心上,让它闪亮,发出奇异的光彩,传出神秘的信息,而它身体周围,又映出一个萤绿色的光圈。到了第二天夜里,树林里就有成百上千只萤火虫飞来飞去。
也许是出于某种缘由,它们总是保持一定的高度—离地四五英尺。人们会不由得想象:一群六七岁的孩子,举着蜡烛穿过黑暗的树林,小小的棍子在神火里蘸亮。萤火虫们上蹦下跳,追逐嬉戏,兴奋地舞动小小的、淡淡的火炬。树林里洋溢着狂热的、快活的生命,而这一切又如此安谧。
如果《走出非洲》的作者,美丽的卡伦·布里克森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今天会更高兴。
——海明威
我每年都会读一遍《走出非洲》,因为它总能给我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力量。
——麦卡勒斯
《走出非洲》是一部必须慢慢品读的书,就像流动在非洲大地上的时间。
——村上春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