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梦人间
  • 戏梦人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戏梦人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38 4.7折 4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 著,文通天下 出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7200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5268220

上书时间2024-12-2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品评戏曲的文章。汪曾祺说戏的角度与众不同,他是从戏曲人物、结构、语言、创作以及对名角儿的感受入手,使人感觉不到一丝生硬古板或是盛气凌人的说教,像是友人品茗闲谈,娓娓道来,这种恬静冲淡的审美完全融化在字里行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是一幅幅充满“生之喜悦”的写意画。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他的小说作品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汪曾祺的成就的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小说、散文和艺术,尤以前两者见长。粉丝遍及海内外。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20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在中国文坛,他被公认为“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目录
目录
两栖杂述
002??两栖杂述
010??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017??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022??关于《沙家浜》
029??戏曲与小说杂谈
038??《去年属马》题记
习剧札记
042??细节的真实
045??用韵文想
049??词曲的方言与官话
053??浅处见才
066??太监念京白
068??打渔 杀家
071??动人不在高声
072??句读·气口
075??《一捧雪》前言
梨园名伶
078??名优之死
081??退役老兵不“退役”
083??艺术和人品
087??马·谭·张·裘·赵
100??裘盛戎二三事
104??难得最是得从容
108??晚翠园曲会
117??名优逸事
123??谭富英佚事
京剧杞言
128??京剧格律的解放
131??听遛鸟人谈戏
136??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
140??《西方人看中国戏剧》读后
144??关于“样板戏”
148??“样板戏”谈往
155??《中国京剧》序
160??京剧杞言
166??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京剧的危机
读剧小札
174??且说过于执
180??笔下处处有人
197??苏三监狱
199??再谈苏三
201??苏三、宋士杰和穆桂英
203??建文帝的下落
206??杨慎在保山
210??戏台天地
214??读剧小札
218??川剧
221??叹皇陵
222??宋世杰

内容摘要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品评戏曲的文章。汪曾祺说戏的角度与众不同,他是从戏曲人物、结构、语言、创作以及对名角儿的感受入手,使人感觉不到一丝生硬古板或是盛气凌人的说教,像是友人品茗闲谈,娓娓道来,这种恬静冲淡的审美完全融化在字里行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是一幅幅充满“生之喜悦”的写意画。



主编推荐

汪曾祺(1920-1997),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他的小说作品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汪曾祺的成就的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小说、散文和艺术,尤以前两者见长。粉丝遍及海内外。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20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在中国文坛,他被公认为“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精彩内容
两栖杂述

“你怎么会写京剧呢?——你本来是写小说的,而且是有点‘洋’的!”他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有些新相识的朋友,看过我近年的小说后,很诚恳地跟我说:“您还是写小说吧,写什么戏呢!”他们都觉得小说和戏——京剧,是两码事,而且多多少少有点觉得我写京剧是糟蹋自己,为我惋惜。我很感谢他们的心意。有些戏曲界的先辈则希望我还是留下来写戏,当我表示我并不想离开戏曲界时,就很高兴。我也很感谢他们的心意。曹禺同志有一次跟我说:“你还是双管齐下吧!”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我小时候没有想过写戏,也没有想过写小说。我喜欢画画。

“花头”(父亲是画写意花卉的),然后画枝干、布叶、勾筋、补石,点苔,后再“收拾”一遍,题款,用印,用按钉钉在壁上,抽着烟对着它看半天。我很用心地看了全过程,每一步都看得很有兴趣。

“以画名”。我父亲有一些石印的和珂罗版印的画谱,我都看得很熟了。放学回家,路过裱画店,我都要进去看看。

高中毕业,我本来是想考美专的。

我到四十来岁还想彻底改行,从头学画。

我始终认为用笔、墨、颜色来抒写胸怀,更为直接,也更快乐。

我到底没有成为一个画家。

到现在我还有爱看画的习惯,爱看展览会。有时兴之所至,特别是运动中挨整的时候,还时常随便涂抹几笔,发泄发泄。

“花头”、立枝干、布叶、勾筋……一个是,可以锻炼对于形体、颜色、“神气”的敏感。我以为,一篇小说,总得有点画意。

我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呢?

“国文”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我的国文老师一直是高北溟先生。为了纪念他,我的小说《徙》里直接用了高先生的名字。他的为人、学问和教学的方法也就像我的小说里所写的那样,——当然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是虚构的。在他手里,我读过的文章,印象深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先妣事略》。

有几个暑假,我还从韦子廉先生学习过。韦先生是专攻桐城派的。我跟着他,每天背一篇桐城派古文。姚鼐的、方苞的、刘大槐和戴名世的。加在一起,不下百十篇。

“桐城义法”,我以为是有道理的。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提、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我以为“文气”是比“结构”更为内在,更精微的概念,和内容、思想更有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先进的概念,比许多西方现代美学的概念还要现代的概念。文气是思想的直接的形式。我希望评论家能把“文气论”引进小说批评中来,并且用它来评论外国小说。

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逃难”在乡下,住在我的小说《受戒》里所写的小和尚庵里。除了高中教科书,我只带了两本书,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本上海一家野鸡书店盗印的《沈从文小说选》。我于是翻来覆去地看这两本书。

我到昆明考大学,报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就是因为这个大学中文系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还有沈先生。

“各体文习作”、“中国小说史”和“创作实习”。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深的是两句话。

“要贴到人物来写”。

 

他的意思不大好懂。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温爱”,我觉得提得很好。他不说“热爱”,而说“温爱”,我以为这更能准确地说明作者和人物的关系。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人物以外的其他的东西都是附属于人物的。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这样,才会使一篇作品处处浸透了人物,散发着人物的气息,在不是写人物的部分有人物。

“千万不要冷嘲”。

“执著”,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沈先生八十岁了,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巨著,就是靠这点对于生活的执著和热情支持着的。沈先生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