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7.38 7.3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庆祥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0341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28510611

上书时间2024-12-2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决定命运。关于中国道路,人们往往“熟知”并非“真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多把中国道路仅仅当作政治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很少从学术、学理上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入探究。当然要从政治高度谈论中国道路。要真正理清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政治意义、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必须到学理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其学术创新在于:(1)首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一个新的判断,即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2)首次从学理上运用“定性—定位—定标—定法—定力”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生成机制。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历史方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根本支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两大布局”,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3)首次从学理上提出一个全新的论断,即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并对这一本源意义进行全方位的揭示,即它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等,具有本源意义。



作者简介
韩庆祥,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出版学术专著《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和《强国时代》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术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研究”、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等7项。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著作获“教育部很好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引  言(1)
第一章  中国道路为世界做出的历史贡献(3)
一  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3)
二  中国道路的发展性贡献(6)
三  中国道路的制度性贡献(10)
四  中国道路的文化性贡献(14)
五  中国道路的和平性贡献(17)
第二章  从学理上研究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及其本源意义(19)
一  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19)
二  运用“五定”总体框架揭示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及其生成机制(24)
三  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35)
第三章  大国成为强国需要为世界贡献“中国理论”(72)
一  把理论创新置于实现强起来的应有位置(73)
二  理论力量必须用理论力量来摧毁(75)
三  深入把握中国理论及其构建路径(79)
第四章  强国时代、强国逻辑需要强国理论(上)(84)
一  解读“强国时代”: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85)
二  理解“强国逻辑”:总体—具体—实现—保证(115)
第五章  强国时代、强国逻辑需要强国理论(下)(135)
一  构建“强国理论”:核心要义和历史地位(135)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138)
第六章  构建“中国理论”需要确立“学术自我”(155)
一  承载时代使命和回归学术本质(156)
二  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研究中国问题(160)
三  建构面向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的话语体系(167)
第七章  应基于中国道路构建当代中国的核心理论(172)
一  中国道路蕴含“三种根本机制”(172)
二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三种根本机制”(177)
三  “三机制论”是中国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理论(187)
第八章  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215)
一  意识形态建设的落脚点是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建设(215)
二  话语权的本质是制定话语标准的权力(218)
三  话语权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呈现和人民群众认同的表达(223)
四  中国话语建设的基本问题是“生产—表达—传播—影响—供给—自信”(226)
第九章  中国道路蕴含中华新文明(232)
一   西方文明难以破解当今世界困局(232)
二 中国为破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道路”(235)
三  中国道路蕴含正在生成的中华新文明(238)
四  正在生成的中华新文明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文明(241)
结  语  我是如何走向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之路的——从“生成论哲学”到“人学”“能力本位”“社会层级结构”再到“中国道路”(243)
一  厚集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生成论哲学(243)
二  夯实学术根基:人学研究(245)
三  产生社会影响:能力本位论(247)
四  深度现实关切:社会层级结构理论(250)
五  回归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252)
六  用学术讲政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57)
七  追溯原点本源:走向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之路(270)

内容摘要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决定命运。关于中国道路,人们往往“熟知”并非“真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多把中国道路仅仅当作政治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很少从学术、学理上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入探究。当然要从政治高度谈论中国道路。要真正理清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政治意义、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必须到学理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其学术创新在于:(1)首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一个新的判断,即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2)首次从学理上运用“定性—定位—定标—定法—定力”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生成机制。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历史方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根本支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两大布局”,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3)首次从学理上提出一个全新的论断,即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并对这一本源意义进行全方位的揭示,即它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等,具有本源意义。



精彩内容
  《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逻辑,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两个根本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从根本上就是对道路问题探寻的历史。上有所述,不再赘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就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探寻。近代的中国,始终处在迷茫彷徨当中,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条救国之路。当时,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主义”在中国都尝试过,也都在解决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因为旧的制度被推翻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问题便成为第一号的根本性问题。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在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但各种各样的方案都行不通。就是说,当时没有一个“主义”和“方案”能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来,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且一下子就在中国落地、扎根、开花、结果。为什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找到了能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的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这次结合的实质,是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关注的,是采取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时在党内就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采取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还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实践与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于是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其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次结合,毛泽东明确将其概括为“第二次结合”,而且认为结合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这一时期,有一个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选择问题。到底是选择“苏联模式”,还是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当时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向苏联学习”,在当时的中国占有一定市场,因此“苏联模式”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比较大。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这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不对的。由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同时另一方面开始以苏为鉴,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并自觉主动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立的正确道路。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