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看中国:罗素与中国新文化运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素看中国:罗素与中国新文化运动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5.41 5.2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检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871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180246

上书时间2024-12-2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曾于1920—1921年应邀来华讲学,在九个月的时间里,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共知识分子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发表了几十场演讲。

对于罗素来说,接受来华邀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要寻找解决西方问题的答案。彼时的罗素在目睹了次世界大战的残酷,饱尝了工业文明之苦后对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并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失望,于是他在1920年前往苏俄深入观察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展。考察完苏俄当时的现状后,他认为列宁的革命专政道路并不是人类未来的出路。因此罗素怀着对西方和苏俄的双重失望来华,期待从中国找寻新的希望。

1911年,清政府灭亡,终结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共和制,但轻易赢得的共和制度很快就名存实亡,国家陷入了无政府状态。选择什么样的制度重新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的重要问题。1919年,中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仍在艰难地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寻找出路。结束外国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建立一个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彼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苦苦思考建立什么样的适合中国当时状况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与之适应的文化,从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秩序以确保国家的现代化。对此问题,中国知识界也产生了严重分歧。而罗素这位哲人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来到中国,因此罗素来华后颇受知识界欢迎。

正因为罗素被认为是“世界哲学泰斗”,国人对他访华的期待甚高。罗素来华不久便很快发现,国人想听的不是技术哲学,而是他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对社会改造的实际建议。为此,他改变了讲演重点,提出中国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智慧和科学知识的“少年中国”,并着力发展实业,振兴经济。同时,他也深知自己无法给出确切的、令各方都满意的答案。他在1920年发表的文章中承认,鉴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要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介入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在后续的讲演中,他也反复强调了自己并不是中国问题专家。

实际上,罗素的中国之行不是单向的“刺激—反应”模式,罗素是带着他自己的问题进入一个业已形成的“知识—派系”的动态结构中,他在其中表述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罗素的思想变化也取决于中国社会内部的问题,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他介入的是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派系之争、文化论战、社会性质的论战、中国向何处去的论战等。不是一方影响了另一方,而是交互影响的关系,这也是罗素到中国的初衷。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避开了传统思想史的写作方式,将罗素之行置于一个话语霸权的博弈场中,因此对罗素在华发表观点的接受情况就显得非常复杂。从文化和政治角度,在动态格局中研究罗素访华是本书在前人成果上向前推进的部分。

研究罗素“中国之行”的中外论著甚多,但大多数文章仅仅将罗素的来华讲学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交往事件。而本书则建构了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去呈现罗素思考问题的来源、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罗素演讲观点在中国的接受,以及中国之行对他本人思想的影响,试图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探讨罗素对中国各方面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并从谱系的角度,将罗素的“开明专制”方案置于美国法学家古德诺(他先罗素数年来华并担任当时的中国政府顾问)的“强化中央权力”理论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关于“开明专制”和“建国”问题的讨论之间,进行研究和探讨。“民族—国家”这个核心问题在本书中起到了“叙述线索”的作用。

罗素的“中国之行”涉及“中国问题”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这一切问题后面存在两方面基础问题:一方面,由于清末以来中央权威的衰微和地方势力的增大,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晚清以来的西学运动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在“全盘西化”名义下对中国本土伦理和文学的挞伐,造成离心力增强,国家认同发生困难。本书将罗素论中国教育、交通、工业等问题全部都纳入“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叙事框架之中,使这些看似彼此独立的方面在“民族—国家建设”的意义上获得了一种深刻的关联性,而这一揭示对我们今天理解各个领域的建设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巩固之间的关系颇有启示性。

1922年,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就曾预言:“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完全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50年后,我国哲学家梁漱溟先生撰文写道:“英国哲人罗素50年前预见到我国的光明前途。”近100年后进入新世纪,中国成功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犹如一座灯塔,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终究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迎来民族发展的广阔前景。这再次体现了罗素中国观的智慧和预见性。

近百年前,亲历了一战的罗素对西方文明丧失了信心,对人类的未来忧心忡忡。于是他来到中国,期待东方文明能够挽救病人膏肓的西方文明。彼时的罗素是以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与全球意识来看待中国问题的。他看到了当年这个闭关锁国的文明古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困境,但又指出,中国文明如果完全屈从于西方文明将是人类文明史的悲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有优劣,相互取长补短对双方都有裨益,西方文明要借鉴东方智慧才能免于毁灭的命运。他寄希望于中国能够实现中西文明长处的结合,鼓励中国人要敢于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尽管由于地域、时代及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罗素对中国种种问题的论述仍有许多可取之处。重温罗素当年给中国的建议和他具有超前性的深刻见解,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借鉴意义。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文史哲,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虽经反复斟酌修改,错误疏漏仍在所难免,恳请各界专家批评指正。另外,罗素的中国之行对其后来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罗素对我国的态度一直十分友好,其自幼便从父辈的藏书中了解并向往中华文明,他曾于1922年表示“愿为中国竭尽微诚”,也曾不断撰文“为中国请愿”。百年来,罗素的重要著作在我国已有多个译本,深受我国读者喜爱。2020年正值罗素访华100周年、逝世50周年,谨以此书纪念百年前罗素的中国之行这段丰富的历史,并向这位哲学泰斗致敬!

 

刘检2020年10月15日于北京



导语摘要

为了厘清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和政治的复杂关系,本书以一百年前罗素访华期间(1920-1921年)发表的重要演讲为线索,梳理了他引发的中西文化和社会主义两大论战,并将罗素的中国之行与中国当时的思想图谱建立联系,结合其文化观、工业文明观、教育和社会政治思想,重点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罗素对中国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讲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一级翻译。曾任中国外文局《中国与非洲》杂志英文编辑、记者。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中西美学、跨文化研究。



目录

自序


引论


节罗素与中国之际遇:相逢何以不相识?


第二节古德诺在中国的命运


第三节杜威的中国之行


第四节学术史回顾与现状评述


第五节结构与主要内容


章东就是东,西就是西


——东西方历史语境的错位


节昨日的世界:“西方中心主义”秩序的建立与修正


第二节中国渴望西方:在激进与保守之间


第二章寻求中国文化独立


——罗素与中国知识界的中西文化论战


节罗素来华缘起


第二节“保存国粹”风波


第三节罗素眼中的中国:“艺术家的国度”


第四节解决中国问题之路:寻求文化独立


第五节罗素中西文化观的影响和评价


第三章推行国家社会主义


——罗素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论战


节社会主义争论风波


第二节罗素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主张


第三节罗素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评判


第四节罗素开给中国的药方:“推行国家社会主义”


第五节罗素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其影响


第四章须有有决心之士万人


——罗素指给中国的教育改革纲领


节罗素对中国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节罗素的自由主义教育观


第三节罗素给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五章工业化是根本出路


——罗素为中国设计的经济发展蓝图


节罗素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考察


第二节罗素的工业文明观


第三节罗素给中国工业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建立有序强大的政府


——罗素给中国政治改革的建议


节罗素眼中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第二节罗素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三节罗素给中国政治改革的建议


第七章中国通往自由之路


——罗素为中国描绘的整体改革发展蓝图


节政治改革纲领:建立稳固强大政府,统一国家


第二节经济建设纲领: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发达实业


第三节教育发展纲领:普及教育


第四节文化建设纲领:融合中西,文化独立


第八章绕梁余音


——罗素与中国知识界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节罗素访华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第二节罗素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回音


第三节罗素访华评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古德诺在华活动年谱及相关大事记


附录二罗素在华活动年谱及大事记


后记



内容摘要

为了厘清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和政治的复杂关系,本书以一百年前罗素访华期间(1920-1921年)发表的重要演讲为线索,梳理了他引发的中西文化和社会主义两大论战,并将罗素的中国之行与中国当时的思想图谱建立联系,结合其文化观、工业文明观、教育和社会政治思想,重点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罗素对中国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影响。



主编推荐

刘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讲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一级翻译。曾任中国外文局《中国与非洲》杂志英文编辑、记者。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中西美学、跨文化研究。



媒体评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访华,成为中国知识界的导师。中国知识界、文化界都期待这位哲人,为中国开出一剂药方,改变中国的现状。罗素是怎样看待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本书详尽论述了罗素与中国知识界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以及罗素访华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说不尽的罗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