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2 5.3折 ¥ 3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李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8424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3338289
上书时间2024-12-2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诗坛兴起“朦胧诗”这一诗歌艺术潮流。李黎是较早关注的学者之一。本书为其诗歌评论集,探讨了“朦胧诗”等诗歌创作和作品的一些本质特征。作者的诗歌批评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前瞻意识,在汲取西方诗歌批评理论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方面把握到位。同时,作者具备批评家的个性、勇气和直觉,对顾城、舒婷、杨炼等“朦胧诗”诗人的诗歌文本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辨析力。本书中的观点在当下仍闪耀着理性和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李黎,当代诗歌评论家,美中基金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5年8月于沈阳中学毕业后,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插队,期间发表长诗《朝阳初升》。
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三年级时,在《文汇报》发表《“朦胧诗”与“一代人”——兼与艾青商榷》一文,之后发表数十篇评论文章和多首诗歌作品。
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授诗歌美学。其间先后出版《诗与美》、《中国当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赏析》等著作。
1986年被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录取,成为F·杰姆逊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陆续在海外与港台发表多篇论文,致力于介绍中国当代文化。
“诗歌中国”前言(代序)
解开诗学上的司芬克斯之谜
——对诗歌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
人类精神情感意境之中的缪斯
——对诗歌审美创作主体的探讨
诗歌,期待着美学的批评
审美意象初探
审美直觉与抒情诗的创造
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与局限
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
——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审美意象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诗是什么
“诗中自我”与“诗外功夫”
“朦胧诗”与“一代人”
——兼与艾青先生商榷
新时期诗歌的主要美学特征
新诗“民族化”之我见
审美规律与民族精神
还人情美于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的审美意象特征
主客观世界的意象式展示
——舒婷诗歌研究之一
诗歌直觉意象的新拓展
——舒婷诗歌研究之二
意象的并列与印证
——舒婷诗歌研究之三
意象的流动转换
——舒婷诗歌研究之四
向着自在的艺术空间
——杨炼诗歌评述
中国当代文坛的奇观
——近年来新诗潮运动述评
在融合中重铸东方的现代诗魂
独特的诗歌之路
——读非马的诗集《路》
附录:
《诗与美》·序李泽厚
李黎和他的《诗与美》何慧
在诗与美的园圃中袁济喜
后记·诗是什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诗坛兴起“朦胧诗”这一诗歌艺术潮流。李黎是较早关注的学者之一。本书为其诗歌评论集,探讨了“朦胧诗”等诗歌创作和作品的一些本质特征。作者的诗歌批评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前瞻意识,在汲取西方诗歌批评理论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方面把握到位。同时,作者具备批评家的个性、勇气和直觉,对顾城、舒婷、杨炼等“朦胧诗”诗人的诗歌文本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辨析力。本书中的观点在当下仍闪耀着理性和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李黎,当代诗歌评论家,美中基金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5年8月于沈阳中学毕业后,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插队,期间发表长诗《朝阳初升》。
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三年级时,在《文汇报》发表《“朦胧诗”与“一代人”——兼与艾青商榷》一文,之后发表数十篇评论文章和多首诗歌作品。
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授诗歌美学。其间先后出版《诗与美》、《中国当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赏析》等著作。
1986年被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录取,成为F·杰姆逊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陆续在海外与港台发表多篇论文,致力于介绍中国当代文化。
“诗歌中国”前言(代序)
李黎
在二十一世纪高新科技与现代商业之大潮气势汹涌,仿佛欲将远古的温情与诗意扫荡一空、吞噬殆尽的今天,“八〇”后与“九〇”后,是否还知道华夏神州曾经是世界上伟大的一个诗的国度?
从《诗经》、《楚辞》、《乐府》等数千年前不绝如缕的吟唱,至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经典的传颂不衰,拥有数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中国确曾是一个诗歌大国;我们的祖先之中,曾出现过无数伟大的诗人,为人类抒写过数不清的绝妙佳句。
也许是屈原当年用滔滔汩罗江水写就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华之诗魂;也许是李白狂放不羁、笑傲王侯的浪漫情怀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年轻的仁人志士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终“换了人间”,成就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或是古乐府凄美婉约、透着淡淡的却是深刻的伤感;或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浪漫派诗人潇洒挥手,带走了天边的后一抹云彩;或是北岛、舒婷、顾城们的朦胧月色,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预先洒下了无尽的遐思;中国的诗歌作品虽然各有千秋,却因诗人们的独抒性灵,赋予了诗歌长久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至今。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运昌盛,民族崛起。在中国又一次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随着“中美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无数事实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才具备在世界舞台上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因而,诗人也理应以其心琴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奏出独特的诗之旋律;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华夏臣民,也应该像我们的先人一样为后人留下这个时代特有的诗的日志与诗歌精神。因为诗,永远是人性的不泯之光;她所抒写的永远是人类与他的子民心灵深处的对白与独白……
当海外华侨幼小的孩童在远离祖国、远隔万水千山的异国他乡,用稚嫩的童音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华夏子孙无论身在何方,均永远是龙的传人与诗的传人。此刻,我们呼唤诗的回归,奉献出了“诗歌中国”的篇章,推出了“诗歌中国”的系列活动。因为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伟大、丰富、代代相传的诗歌艺术财富必将陶冶并激励我们海内外的每一个炎黄子孙:不仅要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更要勇于担当为一名21世纪中华新文化乃至世界新文化的创造者。
作为“诗歌中国”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这套丛书与我们的相关活动能使更多的人沐浴、享受诗与美的洗礼,并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和永不迷失的精神家园,从而以诗歌的复兴带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带动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创造出既无愧于前人、也无愧于后人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新文化,为人类文明再次做出我们应有的重要贡献。
二〇〇七年深秋草毕;二〇一三年春夏润色于京华
李黎的书不但批判了多少年来文艺评论那种没出息的依附性格和棍棒作用,而且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设性的庄严任务:强调诗歌评论要从感受出发,要分析意象,强调审美评论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反对以“民族化”的名义排斥吸收外来东西等。——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