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村庄的食单
  • 一个村庄的食单
  • 一个村庄的食单
  • 一个村庄的食单
  • 一个村庄的食单
  • 一个村庄的食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个村庄的食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95 6.5折 48.8 全新

库存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孝纪 著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108956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8元

货号28516943

上书时间2024-12-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序: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黄孝纪

 

行年半百,自十八岁通过高考而离开乡村,在或近或远的城市学习和谋生已三十余年,吃过的饭菜也可谓多矣。只是许多时候,我总爱不自觉地将吃在嘴里的滋味,跟残存在记忆深处的旧时故乡经验对比一番,终究还是觉得旧时故乡的粗糙饮食味道更好,便有一缕乡愁暗暗升起。

我的故乡八公分村在湘南山区,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里还十分闭塞,交通不便。亦因此,这个上百户人家的村子,日常饮食所涉及的种种食材,几乎都是出自故乡自身的这方土地。那个时候,村庄除了种植稻米、红薯这两种主粮外,小麦、高粱、子、花生、豆子等杂粮也多,园土里的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冬瓜等四时菜蔬,品种就更加丰富。至于荤腥,猪是家家户户都养的,喂的是猪草和谷物,猪仔养到出栏宰杀需要一年多时间,完全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鸡、鸭、鹅的养殖也很普遍,它们完全是处于一种散养状态,活力十足;村前的池塘众多,平素都养了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家鱼,池水来自溪流或山泉,碧波荡漾;而在广阔的稻田,深水的江流和溪圳,野生的黄鳝、泥鳅、鲫鱼、田螺、虾子、螃蟹等也十分常见。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的食材,以如今的眼光看来,无疑是绿色无污染的。而在那时,村人的脑海里尚没有食材污染的概念,这一切食材的取得全是顺应着天道自然。

那时候,故乡人家的炊具也简单。煮饭用鼎罐,蒸饭用木甑或瓦钵。煮菜用的是小铁锅,配有木盖和长柄菜勺。这只小铁锅,也常用来炒豌豆、黄豆、花生、瓜子之类的应季土产,在夏秋晴好的日子,还会用来做烫皮。另有一只大铁锅用来烧水泡茶,蒸木甑饭、焖红薯、焖芋头、蒸馒头、蒸饺粑、做米豆腐也都离不开它。调味品也只有简单的几样:盐、辣椒灰、土酱油以及葱、蒜、香芹和姜。油则用的是自家熬的猪板油和打榨的茶油。一年中,绝大多数日子,灶里烧的是柴火,只有到了寒冬季节,才烧煤炭。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吃着母亲用这些天然的食材和简单的炊具烹制出来的粗糙却喷香的饭食、菜肴、点心、茶饮度过的。若是将这诸多的饮食分门别类列出一份食单,数量之多定然蔚为可观。

1969年,我出生,在家中排行小,上面三个姐姐,是家中的男孩。我自小就有一副天生的好胃口,出生不久,就因爱吃饭,得了个“鼎罐”的小名。在故乡,我的这个小名是人所共知的,除了我的父母、姐姐和老师,几乎所有人都这么称呼我,直到我成年后离开故乡。严格说来,我不曾经历过饥荒,虽然曾有很长的岁月,村里不少人家每到了农历四五月青黄不接之时就需要借米借谷,我家也不例外。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餐餐吃土豆煮腌菜汤果腹,让我很是厌烦,也愈发怀念诱人的米饭。好在缺粮的日子毕竟短暂,待小麦和早稻收割,肚中温饱便有了保证。以后随着分田到户,杂交水稻的推广,农田广泛增产增收,谷廒满仓、家有余粮、常年有饭吃的农耕盛况,终得实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了余粮的故乡人家,每逢四时八节,亲戚邻里之间多有礼尚往来,日子纵然简朴,却也过得有滋有味。而对于主妇们来说,制作各种风味小吃,展现手艺,更是有了物质保证。那时候,村子里有不少碓屋,里面安装有将谷物捣成粉末的青石臼及配套装置,尽管原始而粗犷,用起来却也十分方便。一年四季,尤其是遇着节日或家中有喜庆,常有村妇端着浸泡过的粘米、糯米或高粱,带着簸箕、粉筛等一应什物,来这里耐心地捣粉、筛粉,以制作诸如米饺粑、高粱饺粑、斋粑、兰花根、套环、花片等种种美食。村子里有专门制作豆腐、打糖的老工匠,他们的传统技艺让村人的生活更加丰富而多味。

喜爱喝茶、饮酒是故乡人的风习。村里人家,差不多都有喝早茶的习惯。在我们家,这种喝早茶的风气尤烈。每天早上起来,母亲件事就是生火烧水,涮壶泡茶。自然,茶叶也是母亲自己采制的,且品种多样,有正茶、枫树叶茶、山苍子茶、金银花茶、野菊花茶,全是来自故乡的山野林间。泡茶的铜茶壶造型精美,也是由乡村匠人手工打造,差不多是家里贵重的器皿。佐茶的茶点,或简或繁,因四时而异,冬春的焖红薯、腌咸菜,夏秋的煨烫皮、炒花生,全是自家物产。热茶香浓,一家人围坐而喝,而嚼,呼呼作响,津津有味。酒则是男子的杯中爱物,多为自家所酿。故乡人家日常所饮白酒,基本上都是红薯烧酒。到了临近过年的日子,各家则会酿糯米酒,或者用糯米酒液与红薯烧酒及米汤,共同勾兑成一种名为胡子酒的混合酒。这种酒香甜,好入口,能不知不觉让人喝醉,在劝酒风气浓烈的春节期间,是宴席上待客的佳酿。

时光推移,世事演进。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农耕的乡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故乡的农民不再局限于土地上的耕种,进城务工成了大势所趋。耕种的收益既已低于进城务工所得,一些土地的抛荒就在所难免。影响所及,故乡的耕牛少了,养猪的人家少了,甚至鸡鸭鹅都少有养殖了。缺少了这些家畜家禽,供给农田园土的有机肥也就少了,土地不及先前肥沃,地力变得贫瘠,即便是维持耕种,也多是依赖着农药与化肥。对于饮食而言,原先丰富的野生水生食材少了,谷物和菜蔬的品种少了,各种肉食又主要依靠从市场购买而来,且多来源于速生饲养场。以这样有限且品质降低了不少的食材制作的一日三餐,难怪故乡人们又反过来,常勾起对以往良好生态环境及绿色无污染食品的怀念。

再说,随着我们父辈们的逐渐逝去,随着那些磨坊、碓屋、榨油坊、豆腐坊的倒塌拆毁,许多传统食品的制作技艺和用具也随之消亡。那些曾经的美好味道,已经难以重现。即便模拟,也终究不及原先的地道风味。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周礼·天官》记载,周代贵族的膳食,分为食、膳、馐、饮四个主要部类,食为谷物所做的饭食,膳为肉制的菜肴,馐是粮食加工精制的点心,饮为酒浆之类的饮品。自古以来,各种文献记载的美味佳肴不可胜数,这其中又以记载帝王将相及官宦富商人家的精美饮食为多。而真正将乡村饮食作为中华饮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考察并详细记述的,并不多见。其实,一定历史时期的乡村饮食史,更能真切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

那么,就让这本小书做一个专门的尝试,以我的故乡为一个点,截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二十余年时间,陈列出一道道简朴的食材,细述一个个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为故乡的饮食立传,留下那段真实的生活,记住那片难忘的乡愁。

 

2019年11月18日写于义乌



导语摘要

《一个村庄的食单》是“中国乡存丛书”第二部,是《瓦檐下的旧器物》姊妹篇。在本书中,知名乡土散文作家黄孝纪以精美的笔触对七十余种南方乡村食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配以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彩色插图和精美版式,真实再现了一个舌尖上的南方乡村、一个南方村庄的炊烟岁月,是为南方农耕乡民的饮食立传。全书文风亲切温和,故事娓娓道来,维系着中国南方乡村几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寄寓着几代人浓浓的乡愁。作者以其出生地八公分村为样本的写作已形成系列的影响力,其作品不仅深受读者好评,而且也多次入选新浪好书榜、百道好书榜、华文好书榜、《新京报》好书榜、《中华读书报》好书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榜、探照灯书评人奖2019年度好书推荐榜•年度十佳散文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2019年度“阅读推荐十佳书目”等权威好书榜榜单。



商品简介

作者简介

黄孝纪,1969年出生于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孙犁散文奖等奖项。近年以出生地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在全国各级期刊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著有“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多部,已出版《瓦檐下的旧器》《一个村庄的食单》《八公分的时光》等。新作“中国乡存丛书”着眼乡村旧器物、食单、农事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旨在为一个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为中国南方乡村立传。



目录

  • 目录


辑 食 


002   鼎罐饭


007   甑蒸饭


010   钵子饭


013   糯米饭


017   甘沫


020   焖红薯


025   土豆


028   麦面


第二辑 膳(上篇) 


034   猪脑壳


040   猪杂


044   猪肉


050   鸡公


054   鸡婆


058   土鸭


063   洋鸭


067   鹅


071   蛋


第三辑 膳(下篇) 


078   鳙鱼


082   草鱼


087   鲢鱼


091   鲤鱼


095   泥鳅


099   黄鳝


103   田螺


108   水蚌


111   螃蟹


115   团鱼


119   虾公


第四辑 馐(上篇) 


124   米豆腐


127   米饺粑


134   粽粑


137   高粱饺粑


140    子饺粑


143   花麦饺粑


146   斋粑


149   糍粑


153   烫皮


157   粉皮


160   打糖


163   爆米花


第五辑 馐(下篇) 


168   炒豌豆


173   炒花生


177   炒瓜子


180   兰花根


184   套环


187   油糍粑


190   红薯丁


194   油豆腐


198   腌辣椒


202   腌豆角


206   腌风菜


210   腌芋头婆


214   腌萝卜


218   腌豆酱


第六辑 饮 


224   红薯烧酒


228   糯米酒


231    缸酒


234   酒药


237   正茶


241   枫树叶茶


244   金银花茶


247   凉茶


250   山苍子茶


253   野菊花茶


256   姜汤


259   冰棒



内容摘要

《一个村庄的食单》是“中国乡存丛书”第二部,是《瓦檐下的旧器物》姊妹篇。在本书中,知名乡土散文作家黄孝纪以精美的笔触对七十余种南方乡村食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配以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彩色插图和精美版式,真实再现了一个舌尖上的南方乡村、一个南方村庄的炊烟岁月,是为南方农耕乡民的饮食立传。全书文风亲切温和,故事娓娓道来,维系着中国南方乡村几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寄寓着几代人浓浓的乡愁。作者以其出生地八公分村为样本的写作已形成系列的影响力,其作品不仅深受读者好评,而且也多次入选新浪好书榜、百道好书榜、华文好书榜、《新京报》好书榜、《中华读书报》好书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榜、探照灯书评人奖2019年度好书推荐榜•年度十佳散文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2019年度“阅读推荐十佳书目”等权威好书榜榜单。



主编推荐

黄孝纪,1969年出生于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孙犁散文奖等奖项。近年以出生地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在全国各级期刊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著有“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多部,已出版《瓦檐下的旧器》《一个村庄的食单》《八公分的时光》等。新作“中国乡存丛书”着眼乡村旧器物、食单、农事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旨在为一个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为中国南方乡村立传。



精彩内容
 鼎罐饭这辈子注定与鼎罐有缘,才刚出生,就得了个“鼎罐”的外号。
母亲告诉我,我大概是1969年农历二月初十子时生的。那时,在湘南山区八公分村这样一个青砖黑瓦的偏僻村庄,大概不会有哪家阔气得有一个时钟,因此,我究竟是哪个时辰来到这个世界的,母亲也拿不准。她只是一遍一
遍地说过,是初九的那个半夜里,鸡叫了头遍,估计是子时了。后来母亲给我算过许多回八字,请算命先生定时辰,也是子时。如此,我的生辰八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我的饭量大得惊人,是母亲说给我听的。在襁褓里,我就爱吃饭,母亲一口口喂给我吃,我张着贪婪的嘴,像饥饿的黄口乳燕。同住一个大厅屋的对门老奶奶,是我的接生婆,笑呵呵地抱着我说:“这个蠢子啊,怕吃得完一
鼎罐饭哩!”老奶奶这金口一开,我从此就有了“鼎罐”的小名。村里的鼎罐多,可唯独我一人被冠以这个称呼,男女老幼,无不这样叫我。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鼎罐,大的、小的,好的、破的,一律黑乎乎的。有的鼎罐,上面有固定的鼎罐桥,用来在灶口提上提下;有的则是在鼎罐的两侧耳孔里穿上铁丝做提手;也有的人家,将一口没有提手的鼎罐埋在灶面下,里面斜通一孔,连接灶膛,用来温水。
鼎罐煮饭,曾是村人日常三餐最主要的方式,我家自然也不例外。记忆中,我家煮饭是一个小鼎罐,带铁丝耳的,底呈锥形,上面是一块小圆铁盖。母亲煮饭时,先洗净鼎罐,用竹勺从瓦水缸里舀水添上,置于灶口,而后用手捞盆里淘过的白米,放进鼎罐,盖上盖子。那时,村人的燃料,主要是柴火,烧炭的时候少,且多在寒冬。其实,对于鼎罐煮饭来说,炭火大,火温恒定,反而不好,易烧焦,锅巴又厚又黑,米饭变黄。倒是柴火煮鼎罐饭,成为佳配。初时猛火烧煮,火舌熊熊,从灶口周围窜出,舔着罐体。不久,鼎罐水沸,咕咕有声,渐有热气从铁盖下冒出,带着白色的米沫,屋子里顿时有了一股米饭的香气。这时候,柴火要烧得小一点,若是米沫不断溢出来,则需赶紧揭开盖子,任其热气上冲,待饭水略略平息,方重新盖上。之后,柴火越烧越小。及至饭水收干,停火煨焐。这样煮出来的饭,白白亮亮,松松软软,锅巴少而偏金黄,十分清香可口。
鼎罐饭宜适量煮,最好是三餐三煮,趁热吃。若是剩饭,则味道要差很多。剩饭也不甚好炒,炒时满锅黏附。
尤其是盛夏,隔夜的鼎罐饭易馊。不过,在我的童年里,纵是馊了的隔夜饭,母亲也不轻易拿去喂猪。有时她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洗,自己吃了;有时则是洗后晒干,成了干饭粒。干饭粒坚硬如铁,干锅炒成焦黄,喷香,能当农家夏日的茶点。
小鼎罐轻巧,霜降后摘油茶时,村人多提了上山煮饭。干柴山上有的是,灶则往泥土里挖一小坑即成,煮饭的水自然是山问溪涧的泉水。每当晴朗的中午,绿色的油茶林里,但见炊烟袅袅,升腾于各处山峦之间。在山上吃饭

媒体评论
主流媒体推荐:

★ 新华网“为你读书”

★ 学习强国推荐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月畅销榜

★ 孙犁散文奖获得者

——食、膳、馐、饮,一个村庄的酸、甜、苦、辣、咸,道不尽的舌尖记忆,诉不尽的乡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