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郦波语文启蒙课 2年级 上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8.1 5.2折 35 全新

库存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郦波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8401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8548648

上书时间2024-12-1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针对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逐一进行解读。全书共有40讲。
全书体例相对统一,每一讲都在正标题下添加一个对课文进行提炼而获得的副标题与前者形成呼应来表明主旨,加以引领。每讲基本上都是以课文为线索和依据,先从某个方面,比如字形、字义或全文意义等为切入点讲解课文,再以“启蒙小故事”引出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来佐证或补充、扩展,另有“跟郦老师学古诗”“美丽的汉字”“文化小知识”等,选取富有情趣、与课文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内在关联的古诗、典故、知识点介绍等,以图熏陶学生,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讲小蝌蚪找妈妈从局部认识总体

第二讲我是什么可爱的魔术师

第三讲植物妈妈有办法传播的魅力

第四讲梅花诗中的梅花

第五讲企鵝寄冰究竟是冰还是水

第六讲场景歌物以类聚

第七讲树之歌找寻优选的特征

第八讲拍手歌学会次序

第九讲田家四季歌四季的轮回

第十讲十二月花名歌奇妙的农历

第十一讲曹冲称象换个角度想问题

第十二讲玲玲的画硬币的正反面

第十三讲一封信人生的晴与雨

第十四讲妈妈睡了爱不是单向度的

第十五讲小儿垂钓童心、童趣

第十六讲王二小勇敢的小英雄

第十七讲登鹳雀楼人生要敢于攀登

第十八讲望庐山瀑布美,是没有极限的

第十九讲黄山奇石自然之美

第二十讲日月潭身临其境

……

内容摘要

本书针对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逐一进行解读。全书共有40讲。
全书体例相对统一,每一讲都在正标题下添加一个对课文进行提炼而获得的副标题与前者形成呼应来表明主旨,加以引领。每讲基本上都是以课文为线索和依据,先从某个方面,比如字形、字义或全文意义等为切入点讲解课文,再以“启蒙小故事”引出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来佐证或补充、扩展,另有“跟郦老师学古诗”“美丽的汉字”“文化小知识”等,选取富有情趣、与课文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内在关联的古诗、典故、知识点介绍等,以图熏陶学生,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主编推荐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精彩内容

第十一讲  曹冲称象

     换个角度想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的故事,估计许多小朋友都听爸爸妈妈讲过,或者小朋友们自己看过。那么,在语文课堂上的《曹冲称象》,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语文的学习,与一般的阅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要了解故事、懂得道理,还要学会掌握说明事物、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法。

个方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继续学习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过程。

还记得一年级学期学过的那篇《乌鸦喝水》的课文吗?与那篇课文一样,《曹冲称象》也是叙述了一件事的完整过程。

当然,与《乌鸦喝水》相比,这篇课文的情节要更丰富一些。

那么,小朋友们发现的不同点了吗?

对了,就是有对比。通过描写其他人所想到的不合适的方法,更加突出了小曹冲的聪明与智慧。对比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另外,因为课文比较短,所以这篇课文里特别生动的神态描写还不多,只有简单的像“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样的句子。但是,小朋友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要更好地表达,生动的神态描写以及精彩、传神的对话描写都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慢慢地积累和学习。

第二个方面,这一课还教我们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这也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收获。

如果只是单单纠结于怎样把那么重的大象搬到秤上,纠结于如何造得出那么大的秤,又如何找得到拿得起秤的人,那么就会陷入思维的死胡同。而曹冲则是打破了常规,走出了思维的死胡同,因而找到了好方法。

 

 

爱迪生巧算灯泡的容积

 

今天,郦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爱迪生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大发明家,他特别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他一生中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等都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是爱迪生的助手,他的数学特别好。

阿普顿看看梨形的灯泡,思索了片刻之后,就开始动手画出灯泡的图形,列出一道道算式。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是未得出结果。

爱迪生见阿普顿迟迟得不出结果,就拿过电灯泡,往灯泡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一个有刻度的量杯。不到一分钟,灯泡的容积就被“算”出来了。

这里,爱迪生用的也是和曹冲一样的方法——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说到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小曹冲想到的并不一定是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悟出的浮力定律,而是一种“等量替换”的方法。曹冲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画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称出石头的总重量,自然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而爱迪生也是如此,他是用一个有规则形状的量杯,来量那个梨形的灯泡,就很迅速地知道了灯泡的容积。

这说明有时候如果按照常规思路走不通,不妨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往往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十八讲  望庐山瀑布

     美,是没有极限的

 

庐山在今天江西九江的南边,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爱之一了。但自从李白吟咏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横空出世之后,似乎所有的诗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李白的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诗的题目中有一个“望”字,全诗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望”字来展开的。

什么是“望”呢?

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充分领略瀑布的全景。

这个“望”,它不是瞥了一眼,不是瞅了一下,而是专心的,是主动的。它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的一些曲折微妙之处,正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与精巧构思。 

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就是香炉峰。香炉峰上,雾气笼罩,就像飘着烟的香炉一般。

写瀑布,却先从香炉峰写起,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李白在另一首名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里说,“香炉瀑布遥相望”,还有一首《望庐山瀑布》里又说,“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可见,瀑布就在香炉峰的对面。或者说,香炉峰是庐山瀑布的观景台。

写壮美的庐山瀑布,之所以无人能够超越诗仙李白,是因为李白不仅抓住了瀑布的神髓,还对它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就是一个“望”字,突出了全诗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

作者仿佛站在山峰之外,看到了紫色的烟雾,从香炉峰袅袅升腾。于是,整座香炉峰都在李白的笔下鲜活跃动起来。

那么,李白又是如何描写瀑布的呢?

优秀的诗人,懂得怎样一张一弛,既要充分调动读者的心绪,但又不能过早地造成审美疲劳。所以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似乎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一方面交代了西登香炉峰的结果,这是承上;另一方面又明确给出了瀑布的整体形态和印象,这是启下。

第三、四两句,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气势非常之大,但细细读来,还是有波折、有递进的。

李白经常喜欢用一些神奇之笔,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都是极度的夸张。而这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用了极度的夸张,但仍是实写,仍是把“挂”字写足。如何挂?是“飞”,是“直”。飞是飞腾、舒展的形态,这是瀑布的上端,刚冲出悬崖的时候;而“直”既表示笔直的,也表示一览无余,这是瀑布的下端,即将落入河道的时候。所以“飞流直下”是一个完整的水流下落过程。

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那都是信手拈来。吹牛谁都会,但为什么李白的夸张,就这么夺人眼球呢?其实,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之后,都能拉得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然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上的跌宕。“飞流直下三千尺”,看上去很夸张、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你看天上的银河,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不过分吧,所以这又在情理之中了。

李白的诗,给世间万物披上了浪漫奇幻的色彩,他这神来一笔,惊天动地。香炉峰前,飞瀑之上,李白用这千古一喻,展现出一个超然世外的灵魂。

 

 

我们总对天才有一些误解,觉得是天赐才华,天纵奇才,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吟出千古绝唱,仿佛如探囊取物一般。

事实上绝非如此。

《望庐山瀑布》原来是有两首诗的,我们今天赏析的这首是第二首。首是五言古体诗,非常准确地记录了李白构思的轨迹,让我们能够充分地领略到千古名作诞生的艰辛过程。

首五言古体诗的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chuā)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这一大段,几乎就是第二首的脚本、草稿。

“西登香炉峰”太实在吧?

后来就改成了亦真亦幻的“日照香炉生紫烟”。

“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这三句怎么样?

太啰唆了,后来就压缩成了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而这个“三百丈”后来换算成了“三千尺”,数值不变,但字面上更夸张,视觉冲击力更强大。

“欻如飞电来”,这以下四句是费斟酌之处,本来李白已经想了三个比喻,“飞电”“白虹”“河汉”(就是银河),后来决定舍二保一,穷尽笔力描绘银河的从天而落之势。为了烘托这个比喻,他又加了一个“飞流直下”。这一笔白描强调落的姿态,为后的“落九天”做足了铺垫。

由此可见,李白应该是先写出这一首五言古诗,后来觉得没有尽兴,再不断加工、锤炼,才写出了后面的千古名作。

由此可见,即便是天才的名作,也有它的局限;只有美本身,是没有极限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当然,也有人认为首中,仍有掩饰不住的光芒。那就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这两句的境界,要超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家也可以仔细读一读,比比看,看看聪明可爱的你们,更喜欢哪一句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