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8 5.2折 34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嘉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0837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4元

货号24014187

上书时间2024-12-1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要再版,出版社让我写几句话作点说明。这当然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再次学习老师著作的机会。
    老师是语言学家,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跟随老师学习以来,我却感到文化是老师研究语言的终极目的。“大革文化命”结束后,老师是早提出要关注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老师始终坚持以汉语本体为出发点,以古今礼俗为观照系,以既往与当代的史实为依据,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一方面在教学中以此指导学生,使一些后学深受启发而专心钻研,写出了一批汉语汉字与文化的著作,如《礼俗辞典》、《汉字文化》等;另一方面,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在一系列论著中专门探讨了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问题。《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其中较早写作的专论古人服饰、饮食、宫室、车马等生活的情况及相关文化现象的一种。
    度人金针、深入浅出、系统周密是我再读此书的深切感受,这也许就是出版社希望我说明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基本特色吧。


导语摘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和交通作了介绍,通过讲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构历史的氛围和图景。

作者简介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写在前面
编 服装和佩饰

(一)头衣

1. 冠

2. 冠的形制和部件

3. 冕、弁

4. 胄

5. 头衣的质料

6. 平民百姓的头衣

7. 妇女的头饰

(二)体衣

1. 衣与裳

2. 寒衣

3. 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4. 胫衣

5. 制衣的质料

(三)足衣

1. 鞋

2. 袜

附:寝衣

(四)佩

1. 玉

2. 其他

第二编 饮食和器皿

(一)主食

(二)肉食

(三)烹调

(四)酒

(五)食器和饮食习惯

第三编 宫室和起居

(一)宫室

1. 穴居与版筑

2. 城市布局

3. 庭院

4. 堂室

5. 其他建筑

6. 室内

(二)陈设和起居

1. 室内陈设

2. 起居习惯

(三)观阙园林第四编 车马与交通

(一)车与马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

1. 车的部件

2. 车的附件

3. 马饰(

三)乘车的礼俗

1. 立乘与驭马

2. 乘车位次

3. 超乘

(四)车的种类

1. 牛车、羊车

2. 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辇

(五)兵车

(六)步行

(七)道路


内容摘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和交通作了介绍,通过讲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构历史的氛围和图景。

主编推荐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精彩内容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二十
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冠”与“字”都是动词。冠读去声。字,另取别名。)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
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晏子春秋·内谏下》:“首服(元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晋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于是冠就成了贵族的常服。《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被对方杀死了。
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冠是“非礼”的。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闺:宫门。刖跪:因罪被砍去脚的人,这里指受过刖刑而守闺门的人。)不仅帝王将相如此,有“教养”的平民也如此。《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
这种规矩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陆游《老
学庵笔记》卷二:“先左丞平居,朝章(朝服)之外,惟服帽衫。归乡,幕客来,亦必著帽与坐,延以酒食。伯祖中大夫公每赴官,或从其子赴仕,必著帽,遍别乡曲。”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不应戴冠。所以当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得罪了信陵君,信陵君准备离开赵国时,平原君要“免冠谢,固留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摘去冠,以示自己有过错,自降身份。
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二十四:“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盖:车盖。)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称,“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当然也不是庶民)。《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沂:水名,在今山东省。风:吹风、乘凉。舞雩:祭神求雨的坛。)《曲礼上》又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意思是从十岁到不满二十是幼年,任务是学习;二十至二十九岁是弱年,进入这个阶段时要行冠礼。后代即以“弱冠”连称表示年岁。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按,《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谒者给事中,几年后,“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王勃所说的“弱冠”就是指二十多岁。同时,因为戴冠就要束发,所以古人又用“结发”、“束发”表示二十岁。如《史记·主父偃列传》:“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陈子昂《感遇》三十四:“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P4-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