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42 5.1折 50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解振华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ISBN978711911426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元

货号25257167

上书时间2024-12-1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解振华   1949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环境法硕士学位。1982年起从事环境保护工作,1993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2015年3月任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2015年4月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共十五届、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六届、十八届中央委员。解振华先生长期负责中国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为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振华先生2002年获得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奖”,2003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联合国环境署笹川环境奖”及世界银行“绿色环境特别奖”,2009年获全球节能联盟“节能增效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世界自然基金“宜居星球领袖奖”,2017年获得“吕志和奖”。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应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讲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200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5)、“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和二等奖(2000、2016)、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1/12)、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



目录

序言


章中国经历发展之痛/l


    一、中国遭遇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3


    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7


    三、中国正走向绿色发展之路/l l


第二章生态建设/l 5


    一、中国的生态资源面临的巨大挑战/1 9


    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1


    三、中国生态建设的政策与行动/25


第三章循环经济/35


    一、中国迈向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7


    二、指导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47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和经验/49


第四章建设低碳韧性、智慧宜居城市/55


    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57


……



主编推荐

解振华   1949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环境法硕士学位。1982年起从事环境保护工作,1993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2015年3月任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2015年4月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共十五届、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六届、十八届中央委员。解振华先生长期负责中国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为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振华先生2002年获得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奖”,2003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联合国环境署笹川环境奖”及世界银行“绿色环境特别奖”,2009年获全球节能联盟“节能增效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世界自然基金“宜居星球领袖奖”,2017年获得“吕志和奖”。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应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讲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200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5)、“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和二等奖(2000、2016)、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1/12)、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



精彩内容
 虽然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未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
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上百年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集中显现,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
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和流域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自然区保护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保持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没有同步增加,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生
态保护和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在继续,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环境质量的改善与人民的期盼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距。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中国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后,资源消耗快速增长。从总量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不仅资源的品种丰富,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还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总的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为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3%。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淡水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55%、17%和28%,即使是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1993年,中国由石油的出口国变成石油的净进口国。2015年中国进口原油已高达3.34亿吨,对外依存度突破60%,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中国煤炭进口量在2015年已达到2.04.亿吨,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过第二名的日本近亿吨。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2015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4%,远高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总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②。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中国的大气和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带来雾霾、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灾难。
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同时,中国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14.84%,但能源的消耗却占全球的近21.8%,水泥、钢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