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92 5.0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苏〕卡维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5102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408598
上书时间2024-12-16
译 序
(序文作者:伊孔尼科夫娃·叶莲娜·亚历山大罗夫娜,萨哈林国立大学俄语语言文学教研室教授、语文学博士;译者:赵晓彬。)
《维尼阿明·卡维林:一部并非名著中的名著》
关于卡维林著名的小说《船长与大尉》
卡维林(1902—1989)的创作闻名于俄罗斯内外,主要表现为小说《船长与大尉》及其在苏联时代的两次电影改编:1955年由导演弗拉基米尔·温格洛夫执导的电影首次被搬上大银幕,导演叶甫盖尼·卡列洛夫的六集电视连续剧于1976年同观众见面。人们对维尼阿明·卡维林这部小说的兴趣在后期一直未消失:2001年电影音乐片《东北》于莫斯科上映,该音乐片的题材即为《船长与大尉》的艺术—音乐文本。然而,一些灾难性事件,如发生于莫斯科杜布罗夫卡的恐怖活动(2002年10月23—26日)使该音乐片后续的舞台活动被迫取消。
卡维林这部著名的小说中有一些独立的、极具号召力的诗行:“奋斗、寻觅、发现、永不屈服”。在俄罗斯读者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格言来源于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卡维林在创作小说《船长与大尉》之际提到了丁尼生的这一文学遗产。
《船长与大尉》见证了20世纪几代俄罗斯读者的成长。但如今卡维林的小说并未被列入中学的文学大纲中:仅有少数教师关注这部小说。在一些中学里,《船长与大尉》被列入选修(附加)阅读大纲,以及暑假期间(俄罗斯暑假较长,孩子们在夏天的休息时长可达三个月)由教师推荐阅读的俄罗斯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清单中。而在高校文学大纲中,卡维林的文学遗产通常不会得到完整的呈现,只是在介绍“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中已有名望的成员(叶甫盖尼·扎米亚京和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及通过严格程序加入该团体的成员(米哈伊尔·左琴科、马克·斯洛尼姆斯基、康斯坦丁·费定、弗谢·伊万诺夫)的文学活动时才被概括性地评论。
当然,卡维林的小说《船长与大尉》并非作家的创作,卡维林在当时已因《如愿以偿》《一本打开的书》《双重肖像》及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等史诗般作品而闻名。
谁是爱吵架的人?“爱吵架的人”一词是否适用于这位创作了有关萨恩·格里戈利耶夫浪漫故事的《船长与大尉》,并在其中鼓励人们建立功勋的作家呢?而在电影院及剧院里,维尼阿明·卡维林的著名作品也是基于这样一个争吵的情节:揭露导致北极探险队队长塔塔里诺夫牺牲的中学校长的可怕行为。
卡维林传记《爱吵架的人》
以维尼阿明·卡维林为名步入文坛的作家的真实姓氏并非如此,且其真实姓氏源自英语。若是用“西尔贝格”这一姓氏,或许不见得能够在俄罗斯获得声望。将姓氏卡维林作为笔名,容易使人联想起因决斗和放荡而闻名的骠骑兵彼得·卡维林(1794—1855)。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一些诗歌(《请忘记吧,我亲爱的卡维林》《他充满着战斗和美酒的烈焰……》)便是为其而作。同时,普希金在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也对这一姓氏有所提及。与彼得·卡维林交好的不仅有普希金,还有其他文学家,如亚历山大·格里鲍耶陀夫和彼得·维亚泽姆斯基。
在俄语中,“Каверин”这一姓氏的发音同单词“каверза”(诡计、把戏)及“каверна”(因枯竭而造成某个器官上的空洞)相似。这样一个较为“有声”的姓氏(从历史及词源的角度来看)出现在印刷品中便已是一种潜在的挑战(自由的放肆,其用意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熟悉)。
维尼阿明·卡维林和他的朋友、作家、文学家及翻译家尤里·特尼扬诺夫
尤里·特尼扬诺夫著有与亚历山大·普希金时代相关的作品:《丘赫利亚》(1925)、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普希金》(1936)等。(1894—1943)都是爱吵架的人,尤里·特尼扬诺夫迎娶了维尼阿明·卡维林的姐姐叶莲娜·西尔贝格,而尤里·特尼扬诺夫的姐姐利季娅·特尼扬诺娃则嫁给了维尼阿明·卡维林。与此同时,利季娅的母亲和哥哥对于维尼阿明·卡维林进入家族表示不满。但婚礼仍然如期举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这样一种能够转变成紧密亲属关系的友谊。顺便说一下,维尼阿明·卡维林的妻子也是一位女作家:儿童历史小说作者。除此之外,根据维尼阿明·卡维林创作的研究人员的观点,其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即是以其妻子为原型,如卡佳·塔塔里诺娃(《船长与大尉》)和塔季雅娜·弗拉先科娃(《一本打开的书》)
关于这一点,娜塔莉亚·斯塔罗谢利斯卡娅在系列图书《名人生活》之《卡维林》(2017)一书中有所提及。。
在娜塔莉娅·斯塔罗谢利斯卡娅的《卡维林》(2017)一书中可以了解到作家的一些不尽常规的观点及行为。该书的作者提到维尼阿明·卡维林对国际政治工作感兴趣:俄罗斯作家及外交官亚历山大·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悲剧性的死亡并未吓到他,而法国作家及外交官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1870)的生活却令他神往。维尼阿明·卡维林同时也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在不同时代曾先后被命名为彼得堡、彼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城市。也正是在这座城市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妻子。而坐落于现代圣彼得堡边缘的瓦西里耶夫岛被用作小说第二部分的题名。众所周知,维尼阿明·卡维林学习过阿拉伯语,但却被德国浪漫主义所吸引(首先吸引他的便是恩斯特·霍夫曼的创作)。
有一次,在愤怒地批评了初出茅庐的诗人根纳季·菲施(1903—1971)后,维尼阿明·卡维林在自己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写有“浑蛋”的小纸片。或许还有另一个令人吃惊的情况:1922年1月,即大学入学考试的前夕,作家要求与米哈伊尔·左琴科决斗。维尼阿明·卡维林整整四天在家里阅读《决斗守则》及罗马文学课本,未踏出家门一步。在“谢拉皮翁兄弟”之中,作家的绰号是“炼金术士”(该名字由康斯坦丁·费定给出)。
上了年纪后,卡维林来到《苏联作家》出版社同主编瓦莲京娜·卡尔波娃见面,但并未在其办公室与之交谈,而是在秘书办公桌旁的接待室。也就是说,不是他去找苏联著名出版社的主编,而是瓦莲京娜·卡尔波娃亲自找的他。否则谈话便不会进行。
维尼阿明·卡维林的学术选题在当时是颇具争议的。他学位论文《布兰波斯男爵奥西普·先科夫斯基的故事》(1929)后来则以专著形式被进一步深化。维尼阿明·卡维林选择奥西普·先科夫斯基(1800—1858)的批评遗产作为其研究对象,后者是以生活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布兰波斯男爵为笔名而闻名的。这些在维尼阿明·卡维林生平中体现的事件表明其对深入研究普希金时代的渴望,作家的文学笔名也正是出现于这一时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维尼阿明·卡维林仅仅生活在过去。作家在自己的时代尽力做到真诚与坦率。这里可列举一些20世纪50—60年代间作家的生平事实。所有这些事实都证实在那个艰难岁月中苏联知识分子及创作团体的勇气。
1958年,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遭受迫害,而维尼阿明·卡维林则是为数不多的未参与该行动的人之一。而在1968年,在完成了《一本打开的书》之后,维尼阿明·卡维林又公开与阻止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长篇小说《癌病房》(1963—1966)出版的康斯坦丁·费定决裂。
“争吵”一词的词源
在俄语中,“争吵”一词存在已久,其命运是华丽而多义的。在古希腊语(σκ
νδαλον)中该词意为陷进、引诱或障碍。在拉丁语中,该词沿袭了古希腊语中的含义,通常可联想到障碍、绊脚石等词。该词正是经由古罗马语而传入欧洲语言,随后从德语及法语中借用而成为俄罗斯文学语言,与耻辱、羞耻、可耻、侮辱、诱惑、引诱、辱骂或一些更为不体面的词汇为同类词。“争吵”一词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一系列同根分支:скандалист или скандалистка(名词,分别指代爱吵架的男性与女性),скандалить,поскандалить и оскандалиться(动词两种体的形式,意指多次行为或单次行为),скандальный(形容词),скандально(副词)。在这一系列同根词中,可以发现名词“скандальчик”的指小表爱形式,意为规模不大的吵架或简洁但耸人听闻的事件。而书面语“скандализировать”则与用某种方式而使周围人陷入难堪境地的能力有关。
在英语中,存在着与单词“скандал”发音相近的词汇,即“scandal”,该词可译为可耻、丑行及诽谤。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剧作家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1751—1816)的戏剧《造谣学校》(上演于1877年,出版于1780年)在俄语中被译为《Школа злословия》,并成为一种固定表达方式。在戏剧《造谣学校》的影响之下,观众获悉了闲话及故意使人震惊的行为或对周围人不友好态度的方式。
自2002年至2014年,俄罗斯电视频道、文化电视频道及独立广播电视台以俄语观众为受众目标播出了一系列电视栏目,而这些栏目的名称均与谢里丹喜剧《造谣学校》相呼应。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塔季扬娜·托尔斯泰娅(生于1951年)与阿夫多季娅·斯米尔诺娃(生于1969年)在节目中邀请了许多人(除文学家外,还邀请了演员、社会活动家,以及文化、科学及政治领域的著名人士),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着爱惹事的性格。主持人本身及做客嘉宾的行为中均带着这种有意的挑衅,并常伴随争吵。出于争吵的原因,观众们无法观看记者列昂尼德·帕尔菲奥诺夫及艺术家亚历山大·希洛夫所参与录制的电视节目。
如此一来,英语单词“scandal”便可被译为诽谤,而爱吵架的人则可被看作是挖苦他人的人、说他人坏话的人、诽谤者、爱造谣中伤他人之人。
对“争吵”一词的详细整理,可用于解释小说题目《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的前半部分,也可用于解释小说中所产生的争吵氛围,但有时这种争吵氛围并非在小说中引发(比如小说第九章开篇的引文:这个房间对于争吵是太客气了)。
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的故事
维尼阿明·卡维林的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1928)在当代俄罗斯主要为文学领域专家所熟知。但小说在维尼阿明·卡维林生前及逝世后均有大量发行。如1929年该小说于《激浪》杂志发行了六千册,1991年该小说同《如愿以偿》(印有尤里·伊格纳季耶夫[生于1930年]的插图)于《真理报》共同发行二十万册。
在苏联读者阅读该小说完整版之前,其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便在报纸及杂志(《星星》《红星》《列宁格勒真理报》《红色大学生》)上分别以不同篇名被部分刊登:《大学里的夜晚》《学院圈》《文学晚会》。而在该小说完整出版之前,也已出现了与之有关的不同传闻及言说。维尼阿明·卡维林本人在自己的《工作纪事》(1954)中如此谈及自己小说的出版:1928年的冬天,我在尤里·尼古拉耶维奇·特尼扬诺夫的家中认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虽才能初露,却深信自己熟知文学的一切奥秘。我们谈论了长篇小说的体裁,这位文学家指出,这种体裁是连契诃夫都力所不及的,因此其无法在现代文学中立足便也不足为奇了。我对此持反对意见,而他带着那种异常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对于我处理这一复杂问题能力的怀疑。我大怒,说道:明天我就坐下来写长篇小说,而且是关于他的小说。他尽情地嘲笑了我,但不过是徒劳。第二天我便开始着手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的创作。
多年后,为了不引起争吵,维尼阿明·卡维林将作家、文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称为“一位文学家”,并在小说中为其起名为维克多·涅克雷洛夫。当然,作家的同时代人都已猜到小说《爱吵架的人》中主人公的原型,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本人对此也有所知晓。
小说《爱吵架的人》的故事情节通过维尼阿明·卡维林与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之间的争斗而展开,而长篇小说本身也被看作是“语文体小说”(小说中不仅涉及语文学,还涉及二人之间有关语言科学的观点与争论)。长篇小说中有许多会说话的细节,它们都有利于将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藏于维克多·涅克雷洛夫——“一个作家、爱吵架的人、语文学家”的面具下。在维尼阿明·卡维林小说题目前半部分就是一个直接的参照。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没有加入“谢拉皮翁兄弟”,但却拥有两个绰号:一个是爱吵架的人,另一个是大发脾气的人(引发阴谋的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文学的尖锐批评及主张常被维尼阿明·卡维林记录于自己的笔记中。
总体来说,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中有着丰富的格言、三段论及箴言。如小说章中有这样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有家室的人活得像一条狗,死时却像个人样;单身汉活得像个人样,死时却像条狗。”以及成为小说中一个篇章题目的句子:“她曾经讨人喜欢,他曾经爱过她。但他不曾讨人喜欢,她也不曾爱过他。”
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的语文学结构是由众多文学家及语言学家名字的文学背景而得到补充的,而他们的名字通常都是在不同场景中被提及的。从历史层面看,被提及的不仅有俄罗斯姓名(尼古拉·卡拉姆辛、亚历山大·拉吉舍夫、亚历山大·普希金、尼古拉·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亚历山大·波捷布尼亚等),还有欧洲姓名(威廉·莎士比亚、达尼埃尔·笛福、乔治·拜伦)。在维尼阿明·卡维林同时代的老一辈人中有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阿列克谢·沙赫马托夫、伊凡·博杜恩·德·库尔德内、韦利米尔·赫列布尼科夫、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等。
《爱吵架的人》中的中国元素
在维尼阿明·卡维林20世纪20年代末的多篇小说中均对中国有不同形式的提及。小说《爱吵架的人》中也存在着中国元素,尽管并不明显,且主要与鲍里斯·德拉戈马诺夫有关。这个有些古怪的、起居在宿舍并学习言语理论的33岁大学教授的原型便是叶甫盖尼·波利瓦诺夫(1891—1938)。在叶甫盖尼·波利瓦诺夫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中国色彩。众所周知,他写过有关中文语音特点的文章。他的朋友称其有个中国仆人。由于叶甫盖尼·波利瓦诺夫是一个通晓十余种欧洲及东方语言的人,因此他在创作诗歌时使用有着中文发音的笔名——鲍齐申。
维尼阿明·卡维林在其长篇小说中提到某个“没落”的英雄与中国女人(在社会上,人们悄声谈论这位无人知晓的女士,以防女士们听见这些诱人的细节)生活在一起。
小说以涅克雷洛夫前往莫斯科而告终,以成为广场和大街的瓦西里耶夫岛渐入沉睡为结局。只有德拉戈马诺夫清醒着:他为“五个中国流亡者”讲授俄语,“而他们身后的故土就寓于由俄语字母发出的象形文字里”。在这些话语的背后暗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隐喻,这一隐喻直至维尼阿明·卡维林去世后才在其新书中被揭示。
附言
与《船长与大尉》不同的是,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未曾被搬上银幕,但该小说的读者们可以通过小说人物走过的街道来改编他们自己的电影。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所展示的不仅有瓦西里耶夫岛,还有城市的不同角落。《爱吵架的人》中的主人公可以相遇在涅瓦河畔、10月25日大街(如今该街道已改回其旧称——著名的涅瓦大街)、果戈理大道(现称——小海洋街,俄文为Малая Морская улица),以及彼得格勒一侧的街道。
维尼阿明·卡维林也描写过1924年发生在涅瓦河的洪水。在九月份的那段日子里,局部区域的水量已达四米之高:瓦西里耶夫岛的狭长沙滩及海军部码头(当时还称作罗沙利码头)被淹没,共和国桥(如今是宫廷桥)也受到严重损失。湍急的水流迅速抵达了涅瓦大街(当时被称作10月25日大街)及宫廷广场(在那个年代被称为乌里茨基广场)。上述一些区域成为维尼阿明·卡维林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中有趣的文学路线。
当然,如果读者们想要去圣彼得堡旅行,则一定要参观那个被作家称为摩天大楼的地方。在这座房子里,如今坐落着名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博物馆。在这座房子里,曾经生活着维尼阿明·卡维林及其他许多俄罗斯名人。《爱吵架的人》及其他书籍的作者曾居住的房间号码为100号,如今在她的门后居住着的人,说不定,是会阅读和喜爱维尼阿明·卡维林作品的人。
2020年7-11月
维尼阿明·卡维林在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中,以文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原型,塑造了维克多·涅克雷洛夫这个角色。小说以列宁格勒老一代学院派教授洛日金返回列宁格勒,莫斯科年轻一代形式学派代表涅克雷洛夫前往列宁格勒参加文艺晚会并受到冷遇为主线,描写了新老两代语文学者的明争暗斗,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语文学者或作家们的众生相。
维尼阿明·卡维林在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中,以文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原型,塑造了维克多·涅克雷洛夫这个角色。小说以列宁格勒老一代学院派教授洛日金返回列宁格勒,莫斯科年轻一代形式学派代表涅克雷洛夫前往列宁格勒参加文艺晚会并受到冷遇为主线,描写了新老两代语文学者的明争暗斗,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语文学者或作家们的众生相。
卡维林(1902-1989),20世纪苏联*名作家、批评家,也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别具天赋而又信念坚定的作家。1920年以处女作《第十一公理》在彼得格勒的写作竞赛中取得名次,引起了高尔基的关注,从此高尔基成为他写作道路上的引导者。著名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成员。
爱吵架的人
目录
Contents
金色的“林中空地”(总序)/001
“谢拉皮翁兄弟”中译本总序/007
译序/017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维尼阿明·卡维林在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上的晚会》中,以文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原型,塑造了维克多·涅克雷洛夫这个角色。小说以列宁格勒老一代学院派教授洛日金返回列宁格勒,莫斯科年轻一代形式学派代表涅克雷洛夫前往列宁格勒参加文艺晚会并受到冷遇为主线,描写了新老两代语文学者的明争暗斗,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语文学者或作家们的众生相。
卡维林(1902-1989),20世纪苏联*名作家、批评家,也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别具天赋而又信念坚定的作家。1920年以处女作《第十一公理》在彼得格勒的写作竞赛中取得名次,引起了高尔基的关注,从此高尔基成为他写作道路上的引导者。著名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成员。
文学家们的命运沉浮是这部独具一格、由作家本人定义为“性格喜剧”作品的基础。对于他们而言,生活的意义和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nb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