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孤独
  • 走出孤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出孤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04 5.4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著,胡慎之 译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50887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8470318

上书时间2024-12-1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一次偶然机会,在北京南站等车,身边一对夫妻模样的人在谈话,因为他们声音比较大,所以我听到了一些谈话内容。那个男人正在对自己的女人说一件他自己感觉非常自豪的事情。男人指着高铁的顶棚说:“你知道吗?我在这上面待了两个多月,安装的时候,因为工程师不在,我按照自己的经验让工友们装好了一个梁,省了很多时间。后来负责人给了我1000块奖金,就是给你买大衣的钱。”他说的那一刻,脸上是快乐的表情,甚至有种特别幸福的光晕,他身边的女人一脸满足地说:“我回去和姐妹说,我老公很有本事。”

这是这个男人为他人做的贡献,而这份贡献成了他“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接待一个来访者,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上市公司的老板,因为家庭变故和身体的原因,刚刚把管理权交给了副手。之后,他忽然感觉人生没有了意义,特别空虚,特别孤独,抑郁了8个月。我们聊了好几次,他一直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感觉自己变成了别人的累赘,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这让朋友和家人都很担心。

在对话中,他提到过去自己如何把公司做到了所在行业的NO.1。就在那一瞬间,他脸上突然涌现出的一种愉悦又带有炫耀的表情,被我捕捉到了。于是,我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自己现在发生的一切?你想怎么给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下一个定义?”他回答说:“带领公司走到今天的地位,我是很自豪的。但是现在公司没有我,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我忽然觉得没有人需要我了。”

我告诉他:“这就是你抑郁的原因。你感觉自己对公司没有贡献了,所以找不到自我价值了。”他很难过,一下就哭了。我们后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他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把目标从事业投向家庭和自己,他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华丽转身”。

这个重新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孤独感和抑郁的心境很快消失了。因为他在新的“贡献”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

我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人和人之间是需要联结的,而这种联结,往往建立在“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上。一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与他人之间的联结被切断,我们就会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网上曾有个“一个人做觉得孤独的事情网络排行榜”:

1.夜晚一个人坐公交,看路边不停变换的灯光、树木和行人。

2.听到一句熟悉的歌词,想起某个曾经说要守护你,现在却不在你身边的人。

3.情人节一个人看爱情电影、吃爆米花。

4.放假的时候,站在学校的某处天台上,看天空以及空无一人的道路。

5.路过一家曾经和喜欢的人一起去过的餐厅,餐厅正在被拆除,记忆也是。

6.夜晚一个人面对黑暗和空洞。

7.想对着喜欢过的人笑,结果却笑着哭了出来。

…… ……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带着淡淡的忧伤,很多网友却不满地说:“我就喜欢一个人不行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吗?孤独为什么不能是一种享受?”

孤独本身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孤独。有问题的是,你会介意别人看到你是孤独的。

被别人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这会让我们觉得难过、自卑又羞耻,所以我们会想要跟别人建立联结,想要走出孤独。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孤独心境呢?

阿德勒曾经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共同体”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但是核心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我们都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都更愿意成为对他人有贡献的人,在贡献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阿德勒的书,我推荐过两本。因为喜欢,也因为它们给过我很多启发。每次读他的书,都感觉是在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对话。

作为一个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者,一名从业 20 年的心理咨询师,我能够理解阿德勒的思想:人类的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人性。人人生而自卑,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尊重他人;人人都希望得到信赖,所以我们要学会信赖他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共同体中做贡献。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地得到滋养,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次编译阿德勒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希望能把阿德勒大师的思想精髓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喜欢阿德勒的读者。

《走出孤独》这本书字数不多,但很好地概括了阿德勒后期的很多心理学思想。用这些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解开人际关系中的那些困惑,让我们学会与世界相处。

此外,本着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精神,本书限度保留了阿德勒的原始观点以供读者欣赏研究。由于阿徳勒写作背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距今久远,国情、文化、价值观和我们也有所不同,个别观点在今天看来难免有失偏颇。望读者诸君鉴察。

后,感谢生命里所有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感谢所有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希望本书能帮助更多的读者走出孤独,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绽放自己,愿你们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愿你们待世界以温柔。

 

——胡慎之



导语摘要

【孤独是什么?】

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

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寂寞、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出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怎样才能走出抓独?】

答案在与他人的关系里。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为一个与他人有着良好联结的人。只有能和别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别人眼光的影响,塑造出健康而独立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而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独来独往,也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孤单寂寞。

【本书能提供什么?】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从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抽丝剥茧,把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逐步展现,使人学会平衡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弥补内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独感。

当你学会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主要著作包括:《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在社会活动中成就独立的自我,对现代轻人的自我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编译者简介:


胡慎之


著名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拥有20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中国心理学影响力人物TOP5O之一。


曾担任《蔡康永情商课》首席专业顾问、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案。



目录

译者序: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01


讲: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001


第二讲: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    006


第三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022


第四讲:社会感是人性的选择 031


第五讲: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050


第六讲:虚荣,会架空你自己 068


第七讲: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096


第八讲:为何你如此感伤 122


第九讲: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135


第十讲:儿童时期的三种困境 173


第十一讲: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 185


第十二讲: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 206


第十三讲: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 232


第十四讲:分析一个人,要有全局意识 267


第十五讲:当孤独把人推向边缘 282


结语:唯有走出孤独,才能克服自卑    309



内容摘要

【孤独是什么?】


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


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寂寞、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出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怎样才能走出抓独?】


答案在与他人的关系里。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为一个与他人有着良好联结的人。只有能和别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别人眼光的影响,塑造出健康而独立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而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独来独往,也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孤单寂寞。


【本书能提供什么?】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从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抽丝剥茧,把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逐步展现,使人学会平衡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弥补内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独感。


当你学会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主要著作包括:《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在社会活动中成就独立的自我,对现代轻人的自我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编译者简介:

胡慎之

著名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拥有20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中国心理学影响力人物TOP5O之一。

曾担任《蔡康永情商课》首席专业顾问、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案。



精彩内容

金句摘录:

1、对于人类来说,比超越自卑更重要的,是走出孤独。

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正是一座孤岛,和他人产生联结很重要!离开了与别人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活死人。

3、很多人都误解了人格独立的含义,以为独来独往就是独立,以为隐居山野就是独立,以为自我封闭就是独立。其实真正人格独立的人,是内心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即便你孤身一人,独来独往,也一样能挑战世事艰难,活出自己的价值,精彩而自在。

4、世俗意义上的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

5、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寂、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会给人格不独立的人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6、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7、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为一个与他人有着良好联结的人;能和别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别人眼光的影响,塑造出健康而独立的人格。

8、人只有拥有了健康而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独来独往,也不会与社会脱,不会孤单寂寞。

9、一个人如果想要摆脱意义,只生活在极为单纯的环境里,他的人生必然充满苦难。因为那意味着他将失去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10、个人眼里的意义,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想让我们的全部行为和部分目标有意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们对别人产生意义。

11、决定成败的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无法真正决定人的行为,我们只会选择性地用经历来支持自己的目标。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12、优越感是孤独的牢笼,优越感必然是一种极为隐秘的目标,因为社会感不允许它公然发展壮大。换句话说,它必须潜藏在暗处,在友善的面具后面发挥作用。

13、没有谁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感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感。

14、社会感是正确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思想行为的标准。

15、所谓社会适应和社会感,就是对自卑做出正常的补偿,或者说正确的补偿。

16、如果一个人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能把优越感和社会感结合在一起,那么他多半能在人生有意义的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

17、我们从天才的言行和态度中,也许看不出太多的合作能力,但只要你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是擅长合作,也喜欢合作的人。

18、年轻人啊,千万别在需要建立社会关系的时候选择自我封闭,那是在把自己的人生推向绝路。

19、所谓走出孤独,不是让你硬逼着自己去进行无意义的社交,而是要学会择良友、择良师,从人格独立的人那里获取内心成长的营养。

20、人生的高级境界,是独自一人时充实快乐,身处人群时淡定从容。

 

 

 

第五讲: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红尘中的遁世者看起来不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其实带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这种隔离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不只出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社会组织中。他们的敌意、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背后隐藏着孤独、怯懦、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而孤独与隔绝,只会使消极状况越来越糟糕——封闭的个体或群体将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

 

“远离尘嚣”的危险

有些人就像一只踽踽独行的刺猬,虽然没有明言自己敌视人类社会,却给人一种敌对、孤独的感觉。这种敌视如同山谷间的溪流,迂回曲折、隐蔽难辨。这样的人虽然不会伤害别人,却会想方设法回避社会,不和任何人来往。因此自然无法和人建立合作关系。可是,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不与人合作是解决不了的。这要怎么办呢?

不是只有离群索居才叫遁世,遁世有很多表现方式。有遁世倾向的人大多沉默寡言,不能正视别人的眼睛,也不喜欢聆听他人说话。他们拒绝一切社会关系,不管这种社会关系有多简单。如果可能,他们希望不跟任何人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无论是握手的方式,还是说话的语气,或者打招呼、不打招呼的方式,都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冷硬和拒绝,像是在用每一个姿态和人拉开距离。

冷漠和孤立的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的身影。他们强化自己和社会的差异,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崇高的优越感。可惜,他们多也只能得到想象中的胜利。

这些红尘中的遁世者,看起来不会伤害社会和他人,其实带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这种隔离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不只出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社会组织中。我们知道,整个家族都和外界断绝来往、谢绝拜访的情况,在社会中并不少见。他们的敌意、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这种表现中已经是再明显不过。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也会出现在阶层、宗教、种族和国家身上。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也许会发现,单单从房屋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样式就能看出屋主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

在社会文化中,把人分成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阶层的风气,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隔绝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使封闭的个体或者群体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使各个封闭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故意挑起各个群体间的争端,使其兵戎相见、争斗不休。这是一种恶劣的做法。以此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人或阶层,通常对自己的道德操守评价极高,自认为十分优秀,会用各种手段证明别人的错误。这些好战分子千方百计地煽动不同民族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获得更高的优越感。就算全世界都因为他们的煽动而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所、人间血流成河,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愧疚之心。由于缺乏安全感,这种人特别喜欢挑起事端,企图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孤傲感,进而消除心里的不安。可是他越是这么做,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就越大,孤独感就越强,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毫无疑问,这种人在社会上通常都发展得不太好。

 

焦虑的人容易成为遁世者

有遁世倾向的人,通常都有强烈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性格特征,人一旦陷入焦虑往往很难摆脱。他会因此备受折磨,既不能和他人正常来往,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就算想要为社会做些贡献,也多半是有心无力。一切活动中都可能含有恐惧,有人怕的是外部世界,有人怕的是内心世界。

如果焦虑感来自对社会的畏惧,人就会努力从社会中逃开。如果焦虑感来自对孤独的畏惧,人就会努力摆脱孤独。我们发现很多焦虑的人都有这样的倾向——相比于同伴,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越是不想在人生中面对阻碍的人,越容易焦虑。他们遇到每一件事的反应都是焦虑,即使这件事只是简单的离开家人、离开朋友、找工作、和人恋爱。因为和社会、和别人的联系太少,所以一点点小事都会使他们心慌意乱,唯恐遇到什么危险。焦虑会严重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为公共利益做贡献的能力。焦虑的人未必要紧张得浑身颤抖,立即转身逃走,他们只要尽量消磨时间,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就行了。这种人只顾着忧心忡忡,却没有想过,就算躲过这次,也躲不过下一次,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变化,焦虑就会重新降临。

我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有些人特别喜欢回忆过去或思考死亡问题。回忆过去是一种自我压制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引人注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害怕死亡或疾病,是寻找借口以逃避一切责任和义务的人的一个特点。他们大肆宣扬一切皆空、生命短暂、祸福难料等消极观点。天堂和来世也能带来相同的慰藉。对那些真正把目标放在来世的人来说,今生只是一场徒劳的挣扎、一个毫无价值的发展阶段。种类型(回忆过去)的人在虚荣心和野心的驱使下,会逃避一切考验,因为考验会暴露他们的真实价值。在第二种类型中,我们发现,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一个优越于他人的目标,一个飞黄腾达的野心,这使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生活。

我们可以在某些孩子身上看到焦虑初也是简单的形态:这些孩子只要身边没人就会害怕得浑身发抖。但是,即使有家人陪伴,他们仍然无法获得满足,因为他们的颤抖和恐惧都带着别的目的。如果母亲离开留下他一个人,他就要用焦虑的表现,逼迫母亲回到他身边。这意味着他真正想要的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对母亲的控制。这表示父母不仅没让孩子学会独立,还以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学会了控制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卑劣技巧。

大家都很熟悉孩子焦虑时的表现。在晚上或漆黑的环境中,由于看不清身边的人,感受不到和家人的联系,孩子会变得十分焦虑,他又哭又闹,以此来驱逐黑暗所带来的恐惧和沮丧。如果有人听到声音后,立即跑过去,他就会让那个人打开灯,陪他玩,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对方若是一一照办,他的焦虑就会马上消失。之后,只要他的优越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焦虑重新降临,他就会利用焦虑来增强自己的控制力。

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成年上身上。这种人很好辨认,因为他们言行举止异于常人。比如,那些不敢单独出门的人,他们走路时会警惕地四下张望,满脸惊慌。他们之中有些人不愿意到处走,会站在原地不动;有些人健步如飞,好像后面有追兵似的。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女人:明明身体并没有任何病痛,过马路时却一定要让人扶着走;她腿脚很好,身强体健,可是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焦虑不安、惊慌失措。有些人甚至一出门就会不由自主地惶恐害怕。有个例子很有意思,就是广场恐惧症。这是一种对空旷场所畏惧的精神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总觉得有人要伤害他,有东西把他和别人隔绝开了。他们害怕“跌倒”,可在我们看来,这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所以,在病理性的恐惧中,其实潜藏着追逐权力和优越感的目标。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把焦虑当成一种逼迫别人时刻陪在自己身边的有效手段。别人一离开房间,他们就会再次表现出焦虑的情绪,为此,人们只能寸步不离地陪着他们,听从他们的一切命令。就这样,焦虑者将个人的焦虑变成了别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每个人都要顾及他的想法,他却不用考虑别人的想法,可以随心所欲地差遣别人,因为他是他们的“王”。

想要战胜恐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只有那些把自己视为社会一分子的人,才能摆脱焦虑,心平气和地生活下去。

有个案例很有意思,是1918年奥地利革命时期发生的。那段时间,很多病人都宣称自己不会再去医院看病了。医生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现在的社会环境太乱,走在外面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穿得越好的人,越容易遇到危险。

当时,人们的心情都很沉重,悲观情绪普遍存在,可是这种结论只存在病人之中,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为什么唯独病人有这种想法?这不难理解。他们的恐惧主要是因为和外界、他人的联系非常少,所以在革命爆发的特殊时期,越发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别人却没有这种焦虑的情况,仍能像过去一样正常生活,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

焦虑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