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75 7.4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国平 著 ,新经典 出品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22393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428326
上书时间2024-12-14
“生活的质量,取决于灵魂的在场。”
现代人生活在不安中,行色匆匆,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哲学家周国平亲自编选校订,精选历年散文中的精华篇目,辑录11个主题,从灵魂、孤独、幸福、人生、自我等多个方面,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困境。通过娓娓道来的哲学分享,让我们打开人生的B面——在繁忙中安静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澄明不焦虑的人生。
“生活的质量,取决于灵魂的在场。”
现代人生活在不安中,行色匆匆,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哲学家周国平亲自编选校订,精选历年散文中的精华篇目,辑录11个主题,从灵魂、孤独、幸福、人生、自我等多个方面,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困境。通过娓娓道来的哲学分享,让我们打开人生的B面——在繁忙中安静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澄明不焦虑的人生。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
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等。
辑 灵魂的在场
被废黜的国王
灵魂是一个游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灵魂的在场
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
人是有灵魂的
追求
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
第二辑 朝圣的心路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朝圣的心路
人所能及的神圣
目录信仰之光
勇气证明信仰
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有所敬畏
智慧和信仰
上帝眼中无残疾
信仰
宗教
第三辑 梦并不虚幻
梦并不虚幻
好梦何必成真
真 · 善 · 美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哲学、时代与理想主义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
哲学家或中蛊者
理想主义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
梦在人生中的价值
创造
天才
精神现象
第四辑 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角度
守望者的职责
重要的是做人
人不只属于历史
善良·丰富·高贵
“己所欲,勿施于人”
报应
何尝失落
救世和自救
坚守精神的家园
高贵者的道德
道德现象
论平庸和伪善
人品和智慧
第五辑 孤岛断想
灵魂只能独行
内在的眼睛
灵魂之杯
精神之树的果实
灵魂的亲缘关系
小爱和大爱
偶然性的价值
尘世遭遇的意义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
生活的减法
心灵的空间
丰富的单纯
自然、社会与人性的单纯
道路与家
信仰的价值
第六辑
不可发誓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天上的财宝
伺候哪一个主人
行淫的女人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奥秘和比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舆论的不宽容
小孩、富人和天国
狂妄者无信仰
不见而信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不仅是靠食物
神圣的休息日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种子和土壤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虔诚不是目的
耶稣的命运
第七辑 幸福和苦难
幸福是灵魂的事
快感离幸福有多远?
可持续的快乐
苦难的精神价值
面对苦难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
幸福
寻常的苦难
人得救靠本能
苦难与人的素质
第八辑 智者的心灵
智慧的诞生
哲学的魅力
哲学与随感录
寻求智慧的人生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哲学与精神生活
哲学不只是慰藉
孔子的洒脱
另一个韩愈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哲学是灵魂的追问
哲学与诗
哲学家
智慧
第九辑 希腊的智慧
玩骰子的儿童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第十辑 哲学和时代
哲学的命运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9
哲学与我们时代
轻视哲学的民族不可能优秀
谁来上哲学课
关于“纯粹哲学”
哲学是弃妇又是梦中情人
哲学与社会
第十一辑 传统与人文精神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李白与杜甫》内外
人类的敦煌
中国人缺少什么
为了把这一页翻过去
真正的学术要有恒久性和世界性
学者的使命
东西方文化
“生活的质量,取决于灵魂的在场。”
现代人生活在不安中,行色匆匆,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哲学家周国平亲自编选校订,精选历年散文中的精华篇目,辑录11个主题,从灵魂、孤独、幸福、人生、自我等多个方面,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困境。通过娓娓道来的哲学分享,让我们打开人生的B面——在繁忙中安静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澄明不焦虑的人生。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
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等。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灵魂只能独行
我是与一个集体一起来到这个岛上的。我被编入了这个集体,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在我住在岛上的全部日子里,我都不能脱离这个集体。可是,我知道,我的灵魂不和这个集体在一起。我还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和任何一个集体在一起。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令齐步走的时候,灵魂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不过,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灵魂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