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作为季羡林的人生传记,《大器行天下——季羡林的前尘后影》全景式呈现一代大师的人生图景,还原一个见证历史、治学严谨、历经苦乐、有血有肉的文化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本书共分六辑,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物的治学精神为纬线,双线交融,脉络清晰,内容新颖。作为季羡林的学生,作者卞毓方回顾与季先生师生结缘44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终成此书,讲述了他眼中的季羡林在治学、交友、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同时将视野放大到其朋友身上。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季先生的学识、风度、性情一如往昔,大器行天下。
作者简介
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苏,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早年攻读日文,转事国际新闻,长期服务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中年后皈依文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
著有《岁月游虹》《妩媚得风流》《雪冠》《长歌当啸》《煌煌上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是明天的心跳》《千手拂云,千眼观虹》《金石为开》《千山独行》《寻找大师》《浪花有脚》等作品。尝谓少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问,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
目录
第一辑 早年的人生雨巷
1.兼祧多家的野孩子
2.才华舒展。意气昂藏
3.一个人的德文专业
4.后退。是为了前进
5.对于家,他选择的是“逃离”
6.运动是抵抗沉沦的最好武器
7.傅斯年、汤用彤、胡乔木
8.怅望千秋许大千
第二辑 留德岁月
1.留德日记:只是为自己而动笔
2.季羡林的“一塌糊涂”
3.季羡林的加减乘除
4.“红豆无根种不成”
5.书癖。书狂
6.以洋制洋,以夷制夷
7.老君炉里的裂变
8.李长之·张虎文
9.季羡林与乔冠华
10.夫子自道,留学生涯的N个最
第三辑 程门立雪
1.季羡林是怎么做学问的
2.没有新意,决不写文章
3.蔼蔼绿荫
4.季羡林风景线
5.季羡林书画收藏一瞥
6.“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7.荷姐·马理·俞大缜
8.陈寅恪的气场
9.清华老友胡乔木
第四辑 苍龙日暮
1.清新俊逸,沉郁顿挫
2.季先生心目中的季先生
3.站在胡适先生的墓前
4.欧阳中石夫妇与季羡林
5.字积于学,好风如水
6.文有根,悟无涯
7.学问的主峰与侧岭
8.嬉笑诙谐,皆见性灵
第五辑 老树著花
1.谁说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病榻杂忆》前记
3.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4.言出行随,表里澄澈,
5.医院内外,访客如云,剪影朦胧
6.从兔子到猫咪。童心未泯
7.“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8.“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第六辑 大器晚威
1.从《春满燕园》到《春归燕园》
2.域外骋笔
3.海内行脚
4.人到古稀,他刚刚进入途中跑
5.耄耋之年的冲刺
6.九十述怀
7.晚年生命之最
8.回看季羡林
附录
1.读季承《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2.用清凉的沉默,熨帖浮躁的红尘(臧小佳)
3.阅水而成川,阅人而成世(贾秀全)
内容摘要
作为季羡林的人生传记,《大器行天下——季羡林的前尘后影》全景式呈现一代大师的人生图景,还原一个见证历史、治学严谨、历经苦乐、有血有肉的文化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本书共分六辑,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物的治学精神为纬线,双线交融,脉络清晰,内容新颖。作为季羡林的学生,作者卞毓方回顾与季先生师生结缘44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终成此书,讲述了他眼中的季羡林在治学、交友、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同时将视野放大到其朋友身上。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季先生的学识、风度、性情一如往昔,大器行天下。
主编推荐
本书观点冷静客观,把季羡林的一生和中国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有历史厚重感,有人文情怀,更有思想价值,是一部研究季羡林治学精神的精品图书,激励读者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精彩内容
兼祧多家的野孩子2005年底,笔者着手撰写《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首节从2005年7月29日写起,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301医院探望,提前为季羡林先生祝寿,计划写到2006年8月6日,即季先生95岁寿辰,取个前后衔接,首尾呼应。2006年8月2日,笔者去医院看望季老,和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约定,待他们忙过这阵生日庆典,10日左右,我再来,为传记《百年回眸》章节做最后的采访。
孰料风云不测,8日,李玉洁突然病倒,计划遂告夭折。于是我当机立断,传记就写到8月2日为止,例行加个跋,题为《篇末说禅:期望和读者共同演奏》。
书稿杀青,写作的意绪并没有消失,相反,因为传记的粗线条,若干细节没能用上,或者虽然点到了,但没能从容展开,又涌起继续采访、探索的冲动;于是决定,干脆再写一本,关于季先生的晚年。
多年来养成的急脾气,说干就干。2006年9月4日,笔者再次前往301医院,探望老人家。是日下午3点30分,我如约来到病房。季老很远就伸出右手,我略作犹豫,然后快步迎上去,与老人紧紧相握——以往碰到这样的事,倘若李玉洁在场,她会坚决制止,因为老人免疫力低下,担心病菌传染;今天破例,没有李玉洁圆场,总不能让季老
热情的手虚悬在半空。相握的刹那,我注意到老人神清气朗,精神愉悦。老人示意我在他左边的椅子落座,这是专为客人设的(身后的台案摆着一帧他与温家宝总理的合影,宾主采取的也是这方位)。我今天来,有一点公事,为敝乡阜宁县的散文活动求季老题字,季老二话没说,欣然应允
;公事之外,就是采访,因为写作那本传记,勾起了许多新的疑问,今日正好当面讨教。
话题从季老的父亲谈起。老辈人提到尊长,不能直呼
其名,在名前要加一讳字,如季老父亲名嗣廉,惯例作父讳嗣廉。我问:“此书要不要遵循旧例?”答:“是以你的口气,还是我的口气?如是你的口气,当然不必。如是我的口气,两可。”又问:“您父亲死于1924,那年,您十三岁,按此推算,他的寿命也就30岁出头,不会超过40岁。”答:“那时太小,实在记不得了。反正,母亲活过了40岁。”说到这儿,季老的右眼角流出一行浊泪,他从桌上拿起一张手帕纸,轻轻揩拭。
老人恋旧,回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如潮水般汹涌。季老谈到他的父亲和叔叔,在老家混不下去,跑到济南城打工。打工卖的是苦力,卖得好,可以混张嘴,仅此而已,想发达,是没门的。但奇迹出现了:季老的叔叔交了大运,买一次奖券,关于湖北水灾的,用的是身上仅剩的五角钱,居然中了头奖,赚得明晃晃的几千两纹银,兄弟俩一
夜之间成了暴发户。老人强调,这奖券是他叔叔掏钱买的,这中奖获得的银子,按说,也都是他叔叔一人的,难得的是叔叔和父亲手足同胞,不分彼此,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兄弟俩把银子运回官庄,穷人有了钱,第一个念头,就是置地置房,地要带水井的良田,房要砖墙瓦盖的大屋。那时兄弟俩尚未成家,尽一份农村单身汉的虚荣,把家业置得风风光光,有声有色。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