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21.28 7.2折 168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7231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5278522

上书时间2024-11-2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一)致中国读者/威廉•麦克尼尔

《西方的兴起》一书初是在1963年出版,也就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初构想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即20世纪30年代,而潜心撰写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史学状况。比如,本书很少论及早期非洲史,这是因为当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尚未展开。

《西方的兴起》出版后便引起很好的反响,但不久我就觉察到该书在全球史研究的某些方面存有欠缺。因此,我又写了两本书试图加以弥补,这就是1976年出版的《瘟疫与人》(Pleagues and Peoples)和1982年出版的《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前者讲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后者继续围绕技术与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主题并将叙述推进至20世纪。事实上,这一主题在整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多有阐发,但在对上一个千年的处理上却不甚明显。因此可以说,上述三部著作共同构成了我的世界史观。后来,我和我的儿子约翰•麦克尼尔一起撰写了第四部著作《人类之网》(2003年),试图总结我(和约翰)对世界史的总体思考。

在上述四部著作中,《西方的兴起》是初也是为详尽的一部,它反映出我的一种信念和主张,即所有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当然,这一认识在当今时代比在此前的数千年里更显真实,但在部分关联这一点上却是恒久真实的。这部书反映的我的另一个信念是,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这一强调不同社会、不同文化间关联(而不是彼此独立的发展)的研究思路在世界史学者间获得了不少认同。当然,许多史学家为发展这一研究范式做出了贡献,甚至迄今还在致力于完善它、细化它。我衷心希望《西方的兴起》一书能够推进这一研究范式。

-------------

(二)推荐序

一、《西方的兴起》的学术渊源

西方史学自 19世纪起逐步形成了系统研究和有教学规范的一门学科,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也造成了其局限和缺陷,即“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国家立场。这种立场将历史学变成了西方发展、扩张和宣扬个别民族“优越性”的国别史,而漠视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和人类整体的历史,注重以文字材料为依据的政治史和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普通民众的历史。此后,由于社会科学和哲学在 19和 20世纪之交的迅速发展,也由于考古学、人类学在世界各地的新发现和新成果的陆续出现,在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批从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角度研讨论述整体世界史的著作。它们独特的历史哲学视角论述人类各个文明的历史进程,比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思想新颖、文笔生动的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威尔 •杜兰的《文明的故事》等。这些著作在西方思想文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在专业史学界却未被广泛接受。史学家们往往认为,这些著作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失之空泛或肤浅,不符合史学研究的规范,并且其论述多有偏离史实之处。他们中的许多人更认为从专业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除了教科书和多人合编的通史而外,撰写“整体世界史”是不切实际的。但麦克尼尔就是西方专业史学家中首先做了这种尝试并取得重大成就者。
麦克尼尔于 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其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后来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历史, 194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为荣誉教授。麦克尼尔于 1949年撰写的《西方文明史纲》,半个世纪以来多次修订再版,成为西方畅销的教科书之一。他有关中世纪欧亚大草原、中世纪威尼斯的商贸枢纽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三国的合作与斗争的专著,也为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经常引用。麦克尼尔从 1936年起就开始构思一部综述世界各文明自古至今相互影响的进程的著作, 1954年开始动笔,1963年,他的这部《西方的兴起》出版。这期间的27年,世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亚非众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和兴起,以及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等等,所有这些使全球各地的联系远比以往更加密切。在这种巨变形势下,社会科学的重大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史学研究,比如社会科学类型模式与比较方法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社会思想在学术界影响的增强,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西方专业历史学界如年鉴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等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等。在此背景之下,处于头号超级大国地位的美国有了对一部新的整体世界史的需求,《西方的兴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写了出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它一出版就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
二、全球历史观的学术源流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以及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显然有着某种渊源。麦克尼尔与汤因比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后来写过汤因比的学术思想评传。麦克尼尔对汤因比在大多数专业历史学者趋于专精之时,以文明的概念为世界史研究注入新活力所做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汤因比试图将世界所有文化融为一体,表现了从宏观角度探究历史的卓越洞察力。但麦克尼尔也指出汤因比《历史研究》的缺陷,他认为汤因比没有充分认识到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处于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接触是使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并且,他认为,汤因比过分依赖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模式,对其他文明尤其是非西方文明缺乏理解,因而对各文明的取舍过于武断,在分析其他文明时有许多明显错误。此外,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往往是先确定观点,再选择适用的史实材料支撑,这就难以为专业历史研究者所接受。 [5]正如汤因比要以英国的经验主义来弥补斯宾格勒德国的先验主义方法的不足那样,麦克尼尔要以美国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来弥补汤因比历史哲学方法的不足。他不但以相当多的各国史学权威著作作为注脚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同时也吸收威尔斯、房龙、杜兰等人著作生动新颖的特点,以大量的插图、地图和图解鲜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世界史构想。因而《西方的兴起》同时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思想文化界人士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兴趣。
曾对此书的写作提供意见的汤因比说:“《西方的兴起》是我所知道的这种形式的世界史中写得为清晰透彻之作。我确信任何读这本书的人,将会对造就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更深邃的洞察力。”而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持强烈批判态度的英国史学家特雷弗-罗珀(H. R. Trevor-Roper)也认为:“这不仅是一本有学识和有见地的书,也是曾经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书中吸引力的,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令人非常满足的体验。”《西方的兴起》的出版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开创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是专业历史学家撰写的部综合世界史。十几年后,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恐怕要以L. S.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的著作为著名。”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 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也首先提到了《西方的兴起》这本书的重要意义。 30多年来,《西方的兴起》多次再版,在西方众多的史学著作、史学评论和史学史中常常被论及和引用,有人将麦克尼尔与斯宾格勒、汤因比并称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 ”。
-----
三、“大生存圈”与西方的兴起
《西方的兴起》采用了从古到今的叙事史结构,将全球文明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并以“比较宽泛的唯物主义立场 ”,认为农业、战争以及其他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各个文明的比较和兴衰的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应以此为出发点。麦克尼尔认为,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文明的演变首先是由于生态、人口变化的推动,接着是同拥有较高阶段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促进,只有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从世界史的高度考察,才能明了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只有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史观,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所造成的多样化事实。
《西方的兴起》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全书对西方读者较为熟知的西方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史实只是简约叙述,而对世界其他非西方文明的演变与成就的阐述却较一般西方通史系统详细,这使作者认为“西方的兴起”这个题目也许会造成读者的误解,但他希望这种“误解 ”会使读者通过思考而掌握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即“西方的兴起 ”只是人类漫长文明史进程中经历了各文明的交替兴衰之后,在近 500年才出现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全书分为三篇 13章,译为中文近百万字,篇为《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 500年);
第二篇为《欧亚文明的均势》(公元前 500—公元 1500年);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 1500年至今)。全书布局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生存圈 ”(Eurasian Ecumene)的观念,书中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几千年来各个文明相互影响、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篇论述了原始社会人类从采集、狩猎到游牧、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村落与部落关系开始形成,使文明有了产生的条件。文明首先在中东特别是两河流域获得突破,在约公元前 1700年至公元前 500年形成了中东占统治地位的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的世界性文明。本篇强调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古代城市的形成是文明创立的标志和传播的条件,城市成为商贸、文化交流的出发点和中心枢纽。这些枢纽的联结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往往超越政治权力控制和某一文明范围的“大社会 ”。在中东周边,中国、印度、希腊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与中东一起组成了欧亚大陆(及北非)大文明圈。这个大文明圈中各个文明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通过游牧、农耕、工商等不同生活、生产方式和技术交流、人口增长迁徙、生态变化、商贸和战争各种途径得到实现。
第二篇论述的是公元前 500年至公元 1500年这段欧亚文明的“均势”时代,在欧亚大陆形成了希腊—罗马、中东、印度、中国几个主要文明中心,并且都有伴随着军事—政治扩张和相互之间的贸易而带来的经济文化圈的扩大与相互碰撞交叠,特别是这个大生存圈游牧、农耕与工商三种地带及生活、生产方式的相互吸引与碰撞,较广泛迅速地刺激了技术、工艺、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欧亚大陆北部大草原地带对文明中心的一系列大冲击,其中包括日耳曼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的冲击,使各个大帝国统一和分裂的混乱局面在整个欧亚大陆交替出现。本篇分章论述了希腊及希腊化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草原游牧帝国蒙古、欧洲“远西”文化各自占优势的时势,却唯独没有专章总论中国文化,只在各章中有分散的论述。麦克尼尔后来自己也承认此为本书的失误,它破坏了
“生存圈”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他有关“欧洲在 1500年之后的世界性成功首先是从中国得到借鉴”的看法,在实际上并没有做出充分的论证。
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 1500年至今)。这才到了此书的点题之笔—西方的兴起,即论述欧亚大陆位于“远西”的这一小部分向全世界扩张的进程。步的扩张是 16、17世纪,欧洲初的航海与发现在美洲和俄国形成了其外围地区,并渗入了亚洲、非洲的边缘,开始改变了世界平衡的格局,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和中国等仍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和农耕世界中保持着已呈不稳的均势。在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后,凭借其工业、科技带来的军事优势和经济力量,原有的游牧、农耕世界及一些保留着原始文化的角落都被陆续纳入其体系之中,从约 1850年起,西方的急剧扩张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 ”。这种“西方的兴起”的扩张模式虽然较以往著作对其他地区的历史演变予以更多的关注,但实际上仍是将世界“非西方”各部分视为先进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被动的接受者以至“受惠者 ”,而忽视了这些地区人民对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对于这个模式,作者后来也做了反思,尤其是在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写出了《现代世界体系》(三卷)之后,认为将现代世界只看作西方文明的扩张是片面的,同时麦克尼尔也认识到古代各文明也常常形成类似的跨文明世界体系的形态,只将文明的世界整体性限于各文明交合处与商贸、征战方面的相互影响是不全面的。
书中后一部分概述当代形势时,没有摆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两极思维的模式,而忽视了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独裁统治的斗争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虽然作者也认识到这种“冷战”形势未来会发生改变,但认为这类变化必然会建立在“西方的兴起”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基础之上。总之,《西方的兴起》仍然没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甚至被批评带有某种形式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以文化渗透的概念理解世界历史,反映了当时美国的自信及扩张主义,麦克尼尔后来也承认也许是受了当时美国人的情绪和时代的不自觉的影响。但这本书毕竟为整体世界史研究开创了新局面,预示了此后西方史学界及历史社会学界整体世界史著述的繁荣。正如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所言: “‘宏观历史’长时间失去信誉,如今又恢复了有利地位,但不是我们惯于将其与阿诺德•汤因比相联系的那种。今天它以长篇的、学识高深的著作的形式出现…… W. H. 麦克尼尔在多年前称之为‘西方的兴起 ’,但新模式实际上是由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分析开创的。 ”
------
四、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在近年的发展
《西方的兴起》问世以来,麦克尼尔又以一系列著述与学术活动,发展、补充和修正了此书的学术内容与思想观点。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的基础上,于1967年写出了更为简要的《世界史》。有的评论认为其显著特点是能摆脱西方人的观点,相当客观地描述亚洲社会的发展。有的华人史学家认为麦克尼尔“关于世界史的讨论比较不一样,他比较能将中国历史纳入其他的历史圈中 ”。这些华人史学家还发展了麦克尼尔有关欧亚大陆的“脉动”作用来说明中国早期的商周文化的来源。麦克尼尔也进一步注意到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历史,于 1970年主编了《古典中国》一书。1971年麦克尼尔在《学派中的世界史》中认为,犹太人、中国人与希腊人自古就有从“世界性的”历史视野持续叙事的传统,“希罗多德纵览他所知道的整个世界,作为其论述波斯战争的背景。中国学术性史学传统的奠基者司马迁,较之希罗多德更进一步,对他所见所闻的一切进行了远为系统化得多的考察”。在讨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时,麦克尼尔认为:“忘记中国的过去,或憎恶中国的过去,就如同20世纪初传统中国显著衰微时有些人所做的那样,我认为这与盲目固守陈腐的信仰是同样可悲的。儒学就像英国的辉格派传统及许多其他褪色的信仰一样,需要以我们现代的环境与我们应用的好逻辑标准予以重新考虑和重新评价。简单地拒绝与盲目的信仰同样是没有答案的。 ”由此可见,在《西方的兴起》发表后,麦克尼尔加深了对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地位的认识。他曾说如果有机会改写世界史,就应“将欧洲中世纪贵族之间的争吵放在历史舞台的边缘,而以公元 1000年前后的中国作为论述的重心”。菲利普 •柯廷( Philip D. Curtin)的《种植园经济的兴起和衰落:大西洋历史论文集》,提出了关于大西洋沿岸地区一体化的分析,奴隶贸易是随着蔗糖和其他日用品的贸易、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这本书把大西洋世界的所有人群的生活复杂地交织连接起来。柯廷在另一部著作《世界历史中的跨文化贸易》中,分析了散居的犹太人的贸易现象,商人、代理商、经纪人和其他为了远距离贸易的利益而跨越文化边界的人的社会生涯,指出远距离贸易和商人的作用是世界历史中有效的跨文化经纪人。由此从大范围特定的经济社会研究出发,勾画出与此相关的人类发展模式。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研究了随哥伦布等西欧冒险家而来的毫无限制的生物流通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欧洲与美洲的不同农作物和牲畜的大交流,欧洲人带来的疫病对美洲、大洋洲居民的毁灭性打击,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全球的经济社会进程。克罗斯比的另一部著作《生态扩张主义:欧洲 900—1900年的生物扩张》中,试图解释为什么欧洲的植物、动物和人能够在世界不同的广大地区立足并发展,欧亚大陆的疾病给美洲和大洋洲居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使欧洲人“发现”的大片土地向他们以及他们带来的庄稼、牲畜及非洲黑奴开放。这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使欧洲物种在当地物种衰败的条件下繁衍起来。在 1500年至 1900年,这些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过程导致“新欧洲”在遍及世界的温和地带建立起来。《世界史杂志》主编杰里 •本特利的著作《旧世界的冲突:前现代时期的跨文化接触与交流》《传统的碰撞:从全球视角看历史》,对于全球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接触、交流与冲突产生的种种历史事件及影响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从这些史学家的杰出成就可以看到,《西方的兴起》所开辟的全球史研究之路正在不断获得更丰富的成果,向着更为深入的层面发展。《世界史杂志》以鼓励全球史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为己任,主要刊登从全球观点分析历史的论文和书评,对推动整体世界史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这份杂志在第 2期就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文章,对我国近年的世界史研究成果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24]主编本特利教授于 2004年秋再次访问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史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2003年,麦克尼尔与他的儿子、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共同出版了新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这本书纵览了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自然界获取营养、能源和财富起,人类就形成了村庄、城市这种密切接触和信息交流的网络。随着人口增长,个人和人类团体之间的接触互动越来越紧密,形成了集体性的技艺与共识不断强化的过程,也就是早期文明的出现。早期各个文明又在世界范围的人口增长、生态变化的压力和推动下相互间结成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广泛的信息网络,在每个文明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领域中,实际上都有着其他文明逐步渗透的痕迹。在近 500年来,这种“人类之网”已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有效率的趋势将地球上所有的社会联结起来。这种人类之网的迅速发展远远超过了如历史上那样形成新的和谐共识的进程,因而避免规模空前的生态破坏和毁灭性的高科技战争,是当今人们必须达成的共识。这部著作在 21世纪初继续发展了《西方的兴起》的主要思想。
对于《西方的兴起》,今天我们研读时当然不应限于了解和接受,更需要的是获得启发和深入思考。除了此书的论述、观点和理论体系外,大量的注释和注释中的说明也是值得重视的。书中各章各节都引用了研究各时代、各地区史的多种权威著作,并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予以比较分析,印证了《西方的兴起》这样一部宏观世界史著作是以严谨的史学著作为基础的。鉴于这些著作多写于 20世纪前 60年这段世界史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了解这些著作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对深入理解世界史今天的发展与成就是不可少的。书中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简要的资料来源。《西方的兴起》的另一个特点,如麦克尼尔所说,书的正文、照片、地图和图表如同一个凳子的三条腿不可或缺,这些照片和图表将各文明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经典思想、文化模式、“生存圈”与“扩张体系”的形成、特点、兴衰变化等,予以形象鲜明的呈现和说明(尽管也许某些图表会被认为过于简单化或是不够准确)。这将使读者对本书论述的巨大历史时空能有系统清晰的理解。当然如前所述,这部著作有着明显的不足与不当之处,对中国史的史实与中国文明的了解也有欠准确之处,并且这部著作的一些主要论点,比如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具体史实和脉络,文明诸重要因素起源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论,文化扩散论或传播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的真实,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大文明“生存圈”的形成是否具有普遍性,西方现代化的“兴起”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等,都还是处于探讨之中的重大问题,有待于继续研究和论证。在研读《西方的兴起》这部著作时,更应借鉴和反思的是,在进入 21世纪的今天,如何修正世界史研究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而又能避免狭隘的封闭的治史态度,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以全球的宏伟视角全面研究世界史,并能透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把握影响全球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趋势。而且,当代史的实质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历史,只有以世界性的眼光察古知今,以古为鉴,才能理解世界史未来发展的总趋向。

郭 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导语摘要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之际,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寄语复兴中的中国,专门撰写《致中国读者》,将这部历史杰作献给希望以新颖路径洞悉人类历史的中国读者。

现今蔚然成势的全球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著作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从1936年开始构思,1954年动笔,1963年出版,麦克尼尔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史学佳作。面世后,立即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特雷弗-罗珀高度评价,更荣获美国 国家图书奖。

《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麦克尼尔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疾病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编织成了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极具吸引力的整体世界史,带给读者史诗小说般的阅读体验。

《西方的兴起》确立了麦克尼尔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