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法课 行书的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0.25 5.5折 128 全新

库存4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建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0234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233310

上书时间2024-11-2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为方建勋老师编写的书法课程教材,全书从行书的发展,演变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详细讲述了行书这一重要书法的历史,从而呈现了行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文笔通畅朴实,生动有趣,同时配有丰富的图例,操作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
作者认为,书法的书写,根本是人的心意情性的舒展与表达。如果太注重华丽的衣装,看重形式过于内在,技法大于人的表达,则很有可能走向形式主义,本末倒置,失去书法的“灵魂”。经常回顾早期的行书,直面早期书写的率真与直接,正可以让今天的我们在精雕细琢技法时,警醒自己不会忘本,不会掉进“技法至上”的深渊。



作者简介

方建勋
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学术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专业博士、艺术史博士后 
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
著有:
《印境》
《书法课:临帖九讲》
《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与杨谔合著)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四十五例》



目录

一、初起
二、晋人潇洒
三、王羲之
四、王献之
五、唐人承晋
六、力量与气象
七、颜真卿
八、从杨凝式到宋人“尚意”
九、宋四家
十、赵孟頫
十一、与赵孟頫一起“复古”
十二、“逸士”行书
十三、吴门四家
十四、徐渭
十五、董其昌
十六、王铎与傅山
十七、晚明奇绝
十八、画家别趣
十九、碑帖融合



内容摘要

本书为方建勋老师编写的书法课程教材,全书从行书的发展,演变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详细讲述了行书这一重要书法的历史,从而呈现了行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文笔通畅朴实,生动有趣,同时配有丰富的图例,操作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
作者认为,书法的书写,根本是人的心意情性的舒展与表达。如果太注重华丽的衣装,看重形式过于内在,技法大于人的表达,则很有可能走向形式主义,本末倒置,失去书法的“灵魂”。经常回顾早期的行书,直面早期书写的率真与直接,正可以让今天的我们在精雕细琢技法时,警醒自己不会忘本,不会掉进“技法至上”的深渊。



主编推荐

方建勋
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学术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专业博士、艺术史博士后 
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
著有:
《印境》
《书法课:临帖九讲》
《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与杨谔合著)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四十五例》



精彩内容

胡即胡昭(162—250)。胡昭更接近老师刘德昇,钟繇则与他们“小异”。这种差异,或许就在于像《丙舍帖》的风貌所呈现的,一种从前人的质朴向妍美的变化。可见,钟繇在传承前人行书时,对“古法”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革”,也因此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远高于胡昭。王羲之从钟繇的书风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开创了自己书法的新风。钟繇的书法,包括行书与楷书,正是从汉魏质朴向晋人妍美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代表。王羲之是这一过程的接续者和光大者。


初起
说到行书,你也许会立即想到一些“范本”,如王羲之《兰亭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米芾《蜀素帖》、赵孟頫书《赤壁赋》等等。这些都是东晋以来行书走向成熟后的作品。那么行书起初的“样貌”是怎样的呢?是谁创造了行书这种书体呢?
一、行书的初起
许多人以为,书体的演变,是遵循着篆 —隶—楷—行—草的顺序。这个顺次,或许不失为学习书法的一条合理路径,不过却不是书法史上书体演变的历程。
是的,五种书体中,确实是先有篆书,而后是隶书。不过,接着隶书之后出现的,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行书、楷书是出现在草书之后。从隶书中先是演化出了草书,而后才有行书与楷书。隶书可以视作草、行、楷的“父母辈”,草、行、楷之间,则类似于“兄弟姊妹”。草书要比行、楷“年长”许多。大约在西汉晚期,草书就走向成熟了。不过,这时期的草书,与后来的草书 —东晋二王一路草书是有区别的。这时期的草书,大多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宽扁形体,部分笔画也存有隶书的态势,因此后人称它为“章草”。而我们更为熟悉的,纵向走势、飘逸潇洒的东晋二王一路草书,后人就叫它“今草”。
行书,同样是从隶书中孕育而来,时间大体是在东汉。当时,人们常用的书体是隶书。他们用隶书写信、抄录书籍时,往往行笔速度较快,因此字形也就自然会有些潦草。这种情况,你我可能都曾经历过。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一开始识字的阶段,写字大都一笔不苟,等到升了中学、大学,书写速度加快,就从一笔一画的端端正正走向了笔画连带、字迹潦草,于是就成了“行书”,甚至“草书”。隶书演变为草书的过程,与此有些类似。可想而知,我们若是生活在汉代的读书人,也当是推动隶书向草书、行书、楷书演变的参与者。
隶书在书写速度加快以后,变得“潦草”,产生了一些变化:一、笔画简省,字形结构简化;二、字势从横向变为纵向;三、横画的波磔减少,甚至消失;四、笔画之间,出现连带之笔。这些变化除了在西汉演变出草书,还在东汉孕育出行书和楷书。汉代的书法墨迹,除了有较为纯粹的篆书、隶书和草书外,还有一些则是草、行、楷、隶的“浑杂体”,如书于东汉熹平元年( 172)的《熹平元年陶瓶镇墓文》。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书”者,主要是指那些整体看起来“行书”字形占比重更高一些的书迹。
同样,早期的“楷书”,因为也是隶书“草写”的结果,所以有较多连笔与映带—带着较多的“行草笔意”,从而具有飘飘欲飞的“动势”。孙过庭《书谱》说“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又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这是对前人书法实践的归纳。楷书到三国时期,趋于完备,行草笔意进一步弱化,但是仍然“动感十足”,行草笔意清晰可辨,一直到了晋人楷书还是如此。到了唐代—楷书的高峰时代,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笔下,魏晋时期的“行草笔意”和“动势”就大大地弱化了。所以,唐代的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关联,远不如魏晋人的楷书与行书那样紧密。在魏晋人的笔下,楷书与行书之间,笔法是高度统一的。
在东汉的晚期,一些书法家或许对行书这种新体有更多兴趣,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习,从而推动了行书进一步走向成熟。刘德昇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刘德昇,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东汉桓帝( 147—167)、灵帝( 168—189)shi期。刘德昇的行书,在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被评为神、妙、能三品中的“妙品”,并赞为“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可惜今已不得一见。
张怀瓘《书断》认为:“行书者,刘德昇所造也。”说刘德昇是行书的创立者,未必符合史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行书演变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