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1.9 7.2折 72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黄瑞城 译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40019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2元

货号28493276

上书时间2024-11-1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包括一个“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附录”。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阿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

       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



作者简介

[德]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影响。1927 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 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后期致力于艺术、语言与诗、技术之思,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其思想效应迄今仍未可限量。


黄瑞成,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德国哲学。译有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特西托勒《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合、校译)、葛恭《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合、校译)等十余部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典拉丁语汉语大辞典》编纂”。



目录

引言  本讲座课程预告: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 1


一、 本讲座课程预告 / 3


二、 科学的形而上学概念与庸常的形而上学概念 / 13


三、 自然的发现和数学物理学的建构 / 17


(一)对自然的科学发现和存在论思索 / 17


(二)数学的新含义 / 20


四、 研究的四个难题:存在——自然——人——真理 / 23


五、 哲学的概念和方法 / 25


(一)哲学作为关于存在的批判科学 / 25


(二)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 26


六、 前科学的和科学的生存 / 29


(一)与工具世界的环顾交往和科学研究 / 29


(二)环顾发现转变为理论活动 / 31


(三)主题化作为客体化的可能性条件 / 36


七、 实证科学与哲学 / 39


(一)实证科学源于哲学 / 39


(二)存在者指向的实证科学和哲学作为关于存在的批判科学 / 40


(三)哲学作为先验哲学 / 43


(四)在哲学的开端处一种方法性思索的必要性 / 45


八、 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 47


(一)何为现象学? / 47


(二)关于现象概念 / 51


九、 总结 / 52


 


部分  托马斯·阿奎那 / 55 


十、 任务与文献 / 57


十一、 生平与著作 / 59


(一)生平 / 59


(二)研究进程 / 63


(三)托马斯·阿奎那著作版本 / 63


(四)某一条目的方法论框架 / 66


十二、 Quaestiones disputatae de veritate[关于真理的辩难] / 67


(一)一般特征 / 67


(二)quaestio prima de veritate[关于真理的问]的奠基性含义 / 69


(三)比较De natura generis[《论属的本质》]中的划分原则 / 75


(四)对超越之物的先验演绎模式 / 78


十三、 veritas[真理](adaequatio[符合])的存在论意义 / 79


(一)真理的三个定义 / 79


(二)存在论的基本难题:人的认识的存在方式 / 84


(三)哲学作为神学 / 88


(四)适合(adaequatio[符合])作为真理的基础 / 90


十四、 重复 / 94


十五、 上帝与恶的原因 / 95


十六、 永恒与时间 / 101


(一)规定永恒之本质的途径:永恒高于时间,超越时间 / 101


(二)界定永恒与时间 / 108


(三)哲学的无—神性 / 113


十七、 感官的真理与虚假之物的存在 / 118


十八、 总结 / 122


十九、 Univocatio[单义性]——aequivocatio[歧义性]——nomen analogum[类比名称]/ 125


二十、 上帝存在的证明:中世纪存在论的真正基础 / 131


(一)一般特征 / 131


(二)逐一论述quinque viae[五路证明] / 136


(三)证明中对存在论难题的误判 / 140


二十一、 善与至善 / 145


二十二、 托马斯人类学的决定性特征 / 149


第二部分  勒内·笛卡尔 / 155


二十三、 弁言:以四个视角为定向 / 157


二十四、 生平——著作——版本 / 159


(一)传记资料 / 159


(二)主要著作 / 160


(三)版本 / 161


二十五、 笛卡尔与拉·弗莱什 / 162


二十六、 关于沉思的方法建构 / 165


二十七、 沉思 / 167


(一)可靠的认识的标准 / 167


(二)怀疑之进程 / 168


二十八、 第二沉思 / 171


(一)“我在”之真理性 / 171


(二)对精神之本质的限定 / 173


二十九、 第三沉思 / 180


(一)总体规则:清楚明白的经验通过我的精神获得 / 180


(二)证明上帝的存在作为任务 / 182


(三)理念的分级 / 183


三十、 第四沉思 / 193


(一)谬误之难题 / 193


(二)回顾到目前为止的进程 / 197


三十一、 第五沉思:上帝的存在再证 / 197


三十二、 第六沉思:论物质性事物的现成之在 / 200


三十三、 对笛卡尔的总结 / 203


(一)res cogitans[思维之物]在存在论上的不确定性 / 203


(二)通过可靠性来先行规定 / 204


(三)指示生存着的此在的存在状态 / 206



  • 笛卡尔遮蔽此在的原因 / 207


第三部分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 / 213


三十四、 生平——著作——版本 / 215


(一)传记资料 / 215


(二)著作 / 216


(三)版本 / 218


三十五、 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以几何学法则证明的伦理学》]泛论 / 220


(一)斯宾诺莎存在论的基本意图 / 220


(二)著作结构 / 221


三十六、 Ethica, pars prima[《伦理学:部分》] / 223


(一)存在论的基本概念 / 223


(二)逐一论述八项定义 / 225


(三)几条典型原理 / 231


三十七、 Pars secunda: De natura et origine mentis[《伦理学:第二部分:论心灵之本性和来源》] / 234


三十八、 Tertia pars: 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情感的本质和来源》](激情) / 236


三十九、 Quarta pars: De servitute humana seu de affectuum viribus[《伦理学:第四部分:论人的奴役或论情感的力量》] / 240


四十、 Quinta pars: De potentia intellectus seu de libertate humana[《伦理学:第五部分:论理智的潜能或论人的自由》] / 243


(一)对情感的规定 / 243



  • amor intellectualis Dei[对上帝的理智之爱] / 247


第四部分  戈特弗里德·威尔海姆·莱布尼茨 / 249


四十一、 生平,著作 / 251


(一)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介绍之错综复杂 / 251


(二)生平,著作,版本 / 252


四十二、 学说概观 / 255


四十三、 单子论存在论的基本特征 / 260


(一)基本倾向 / 260


(二)自然之存在论的取向的单子论进路 / 261


(三)单子作为形而上学的着力点 / 264


(四)实体性之单子论结构 / 267


(五)我们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原理与两种真理 / 271


(六)普遍和谐 / 274


四十四、 神正论 / 277


第五部分  迄今为止考察过的形而上学通过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及其学派的哲学努力直至康德的前批判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 279


四十五、 弁言 / 281


四十六、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 282


(一)生平 / 282


(二)著作 / 284


(三)沃尔夫的理论哲学 / 285


四十七、 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克鲁西乌斯(1715—1775) / 289


(一)限定形而上学的任务 / 289


(二)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 / 291


(三)符号性认识 / 293


(四)过渡到康德 / 295


四十八、 过渡到存在问题发端之难题 / 296


附录 / 299


增补 / 301


编者后记 / 349


译后记 / 354



内容摘要

       本书包括一个“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附录”。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阿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


       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



主编推荐

[德]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影响。1927 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 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后期致力于艺术、语言与诗、技术之思,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其思想效应迄今仍未可限量。

黄瑞成,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德国哲学。译有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特西托勒《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合、校译)、葛恭《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合、校译)等十余部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典拉丁语汉语大辞典》编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