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
  • 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22 5.5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勋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150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225301

上书时间2024-11-1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子产: 孔子的义兄(前言)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本书的时代背景,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天下”由名存实亡的周王室,晋、楚、齐、秦四大国,郑、宋、鲁、卫、曹、陈、蔡等主要诸侯国,以及大量小国组成。如果用一场大戏来比拟春秋史的话,那么四大国就是主角,各主要诸侯国就是配角,而大量的小国则是群演。

西周分封形成的这些国家构成了一个国际社会,而这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秩序是由称为“霸主”的负责任大国来构建和维护的。当时天下有两个霸主——晋国和楚国,他们分别管控北方和南方的国际秩序,并且在南北方向上展开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军事斗争,史称“晋楚争霸”。

晋楚争霸常见的斗争形式并不是直接交战,而是争夺中间地带诸侯国的归属,而这两个超级大国撕扯得激烈的一个国家,就是本书详细讲述的郑国。然而,就是这个长期深陷地缘政治困局的郑国,在晋楚停战后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局面、走向中兴,它对外与大国巧妙周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内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主要诸侯国中受尊重的“模范国家”。而郑国中兴奇迹背后的头号功臣,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执政卿子产。

 

子产: 孔子为推崇的义兄

 

春秋时代的人物中,受后人推崇的是谁?对这个问题,我想从汉朝开始,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 孔子。那么,孔子自己推崇的同时代人物又是谁?我认为,这个人非子产莫属。

首先,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孔子严谨事奉的六位同时代的君子: 在周王室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子,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这条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六君子”短名单。

那么,在这六君子之中,孔子看重谁呢?我们知道,孔子贯穿其一生的身份,就是一个兴办私学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讲了很多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其中孔子为推崇,鼓励学生效仿的应该是子产。这个判断是基于如下三方面的证据: 

,孔子晚年“作《春秋》”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左传》是根据孔子向七十子传授《春秋》的课堂讲义编辑而成的传记。任何一位通读过《左传》的人都很清楚,子产是《左传》中记载得为详细的春秋时期卿大夫(其次是晏子),而且都是从正面角度记载他的嘉言善行。

第二,子产也是《左传》中得到孔子评语多的一位春秋时期卿大夫。通观《左传》中孔子对春秋时期政治人物的评价,其他人物均为一人一条,评价有正面有负面;而子产一人独占五条,而且都是正面评价,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第三,众所周知,《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学语录。子产是《论语》中得到孔子评语第二多的春秋时期卿大夫(三条),仅次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四条)。重要的是,孔子对与他同时代的子产的评论全是正面的,而对春秋早期的管仲的评论则是三条正面、一条负面。

孔子之所以大讲特讲子产,而且鼓励弟子学习效仿他,与他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从孔子弟子的就业情况来看,他的弟子学有所成后,要么是去鲁国或其他中小诸侯国担任卿大夫,要么是去卿大夫家族担任家臣辅佐卿大夫。非常对路的是,子产正是郑国这个中等诸侯国的卿大夫,而且是孔子同时代成功的卿大夫: 他以“救世”为总目标,以“崇礼与改革并重”为总策略,通过实施积极稳妥的内政改革,开展刚柔并济的新型外交,带领郑国抓住晋楚停止争霸后出现的“战略机遇期”,摆脱困境,实现中兴,成为受晋楚两大国尊重的中等诸侯国。特别重要的是,子产在为政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德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和“道中庸”的基本方法论,而仁爱、中庸正是孔子所推崇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子产的成功证明孔子的这套学说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而是真能产生实效。

总而言之,一方面,子产是与孔子政治理念合拍的同时代成功政治家(不过他们仍然“和而不同”有政见分歧,详见下文“铸刑鼎”);另一方面,子产恐怕也是弟子想听想学的明星政治家,因此孔子在《春秋》课上大讲、特讲、正面讲子产,也就不奇怪了。孔子讲唐尧、虞舜、夏禹、文王、武王、周公,是想要在弟子心目中塑造一批让他们终生仰慕和追寻的完美圣人;而孔子讲子产、晏子、管仲、狐偃、子文、华元等人,是想要在弟子心目中塑造一批可信、可学、可及的同时代榜样,其中的“头牌”自然是子产。可以这么说,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为政之道是尧舜之道,而孔子心目中的务实为政之道就是子产之道。

实际上,推崇和学习子产,可能不是孔子的个人癖好,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有一定普遍性的政治文化现象。2010年,清华简团队公布了一篇名为《良臣》的战国楚地出土文献,里面记载了上古到春秋时期辅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诸多贤良之臣。和我们在《左传》《论语》等传世文献里看到的情形完全一致,子产可以说是《良臣》全篇的重点。其他人——比如周公、管仲、狐偃等——作为良臣都是出现一次,露个名字;而子产则出现三次;简文不仅说子产是郑定公的良臣,还详细列举了子产的“师”——也就是顾问团队,和子产的“辅”——也就是执行团队。由此可见,在写作和传抄这篇简文的战国学者和政治人物心目中,子产是不仅“单打”出众,还带出了一个团队的稀世良臣,是他们重点学习和仿效的对象。

孔子崇敬子产,可不只是在课堂上将其树立为弟子学习的榜样那么简单。据《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子贡问孔子说:“您对子产和晏子,可以说是推崇到极点了。请问两位大夫的所作所为,以及您之所以赞赏他们的原因。”孔子说:“那子产在治理民众方面是善施恩惠的领导人,在学问方面是博学多知的君子;晏子在治理民众方面是尽心尽力的大臣,在行为方面是恭敬机敏的君子。因此我都以对待兄长的态度来事奉他们,而且比对待血缘兄长还更加爱慕和尊敬。”《史记·郑世家》也记载说,“孔子曾经路过郑国,和子产像兄弟那样相处(子产为兄,孔子为弟)”。根据上面这两条记载,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孔子是把子产当作自己的义兄来看待和事奉的,而且“比对待血缘兄长还更加爱慕和尊敬”。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孔子为推崇的这位义兄的为政之道。

 

德仁爱: 子产为政的核心价值观

 

子产为政的核心价值观是“德仁爱”,就是践行以“爱民”为宗旨的仁德。孔子称赞子产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仁爱之人”,是“能给民众带来实惠的人”,为子产辩护说“别人说子产没有仁德,我是不信的”;司马迁也说,子产“是一个有仁爱美德的人”,这些都是对子产为政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把握。

在本书的“评说”部分,笔者总结了子产的仁爱思想和实践,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子产爱民,就是要给民众带来实惠,这是他每一次改革的根本宗旨,所以孔子说子产是一位“惠人”。比如说,子产执政后轮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田制和税制改革,改革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将大量新增私田纳入到国家税收体系中来,从而能够征收更多田税;改革税制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了以前没有的资产税,总而言之就是大幅度地增加中央财政的税收。大幅度增加税负必然是不得人心的,因此改革开始后的年,利益受损的公邑庶人在来到国都服劳役时,唱起这样一支歌谣来发泄他们对于贪官子产的怨恨:“清点我的衣冠收财产税,丈量我的田地收田税,谁想杀了子产,我就支持谁!”

然而,子产增加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了给民众带来教育、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实惠,因此,年号称要杀了子产的庶人,到了改革惠民成效开始显现的第三年,又开始唱起这样一首歌谣,赞颂贤相子产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我有子弟,子产教他学文化。我有田地,子产让它长庄稼。子产要是死了,谁能接替他?”

第二,“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子产爱民,促使他作出了一些超越自己政治信仰和阶级立场的举动。比如说,前五三六年,子产启动了中国法治史上划时代的“铸刑鼎”改革,就是把先前一直掌握在各级卿大夫贵族手中、秘而不宣的刑律铸在一系列铜鼎上,向全社会常年公开。这项改革举措让全国民众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触犯刑律的罪行,每种罪行将受到怎样的惩罚,要求各级刑狱官吏依据同一部刑律断案,并允许民众援引刑律条文进行抗辩诉讼。

子产的这一石破天惊的改革举措立刻引来了晋国贤大夫叔向的激烈批评。由于先前子产一直致力于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重振周礼权威,同样推崇礼治的叔向曾经在子产身上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如今,叔向认为子产已经背弃了“崇礼”的初心,他在写给子产的信中痛陈自己对子产的失望,声称公开刑律将激发民众“争心”,引发各种狱讼乱象,导致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礼治体系加速崩坏,并且预言郑国将在子产去世后迅速陷入混乱。

子产在回信中就说了小标题里的那段话:“道理的确像您说的这样。我没有才能,管不了子孙后代,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挽救当下的乱世。”子产的思路很直截了当: 我仍然像以前那样,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公开的礼治 不公开的刑罚”的先王之治,然而,公布刑律是民众渴求已久的东西,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削弱官与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处于社会大转型期“乱世”中的民众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促使官府更加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刑狱案件,达到“约束”政府、“赋能”民众的效果。民众既然渴求,那我就给他们什么,先拯救了我治下这批民众再说。

也许是出于对子产“爱民”本心的体谅,孔子只是平实地陈述了叔向和子产的这次思想交锋,却并没有公开指责子产的“铸刑书”改革。然而,孔子对二十三年后的晋国效仿子产推行的“铸刑鼎”改革进行了激烈批判,表明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孔子认为,公开刑律会剥夺贵族在司法领域的自由裁量权,让贵族世代保守的政治权威失效,从而破坏贵族被民众敬畏的威权基础,造成“民在鼎矣,不必尊贵”“贵无业可守”“贵贱无序”。因此,包括晋国在内的各国贵族绝不能因为短期现实需要去“铸刑鼎”、推行“刑治”,因为这样做终会反过来革了贵族自己的命,终导致封建制国家的崩溃。

从叔向、孔子的角度看,子产的做法“欲速”“欲见小利”,不仅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而且后患无穷。然而,从民众的角度看,子产的做法自然是真心爱民、务实惠民,这也就是为什么子产在去世之后,民众表现出来的哀痛比自己亲生父母去世还更加强烈。

第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子产爱民,使得他在推进利国利民的改革时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和勇气,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必有勇”。比如说,前五三八年,子产启动“作丘赋”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直接向居住在郊野地区贵族私邑里的野人征收军需物资和兵员,用于增强郑国的国防能力,从而保障全体国民的福祉。这一政策损害了私邑所有者——国人贵族的利益,因此国都内又开始出现当年推行轮改革时类似的威胁性言论:“子产他父亲当年横死在路上,现在他自己又要做那蝎子尾巴,在国都内发号施令,国都里的人该拿他怎么办?”

然而,这一政策将使得郑国能更好地保护郑国全体民众的安全和利益,是对民众真正负责任的政治家在战略机遇期应该去啃的硬骨头,因此子产全然不顾国人贵族的“民意”,以“杀身以成仁”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当国人贵族的“民意代表”浑罕向子产转达国都内针对他的死亡威胁时,子产说出了上面小标题里写的那句话:“只要对国家有利,死生都由它去!”

对于这样一位真心爱民的执政卿,民众对他的爱戴自然也是情真意切的。据《史记·循吏列传》《孔丛子·杂训》等书记载,民众得知子产去世的消息后,青壮年放声号哭,老人像孩童那样啜泣,男女都取下身上的佩饰,各种娱乐活动销声匿迹,街巷里的哭声三月不绝。民众发出这样的悲叹:“子产扔下我们走了啊!我们今后该依靠谁啊?”



导语摘要

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大国争霸,小国遭殃。在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武力争霸期间,夹在中间的郑国被迫沦为一个朝晋暮楚的“流氓国家”。然而,在晋楚停战后,郑国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局面、走向中兴,它对外与大国巧妙周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内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中原诸侯之中*受尊重的“模范国家”。郑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书以春秋晚期郑国抓住机遇迅速崛起为背景,刻画了子产这位特立独行的青年贵族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力挽狂澜的领导者,以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带领郑国逆袭成为“模范国家”的历程。

为什么子产能带领郑国成功逆袭?为什么子产是孔子*推崇的同时代政治家?为什么孔子相信“仁爱”和“中庸”是切实可行的救世方略?子产的为政之道是这一切的答案。



作者简介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传精读》《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并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发表春秋史文章多篇。



目录

子产: 孔子的义兄(前言)


 


序幕


僖公在外暴毙,穆族把持国政


深挖僖公—穆族诸卿交恶根源


重构僖公—穆族诸卿交恶历程


探寻中原诸侯国“君弱臣强”原因


参政


晋楚争霸 郑国蒙难


子产高调发言,子国怒骂调教


高明柔克: 贵族高官的教子之道


朝晋暮楚: 夹缝求生的无奈选择


六卿更迭 子产入局


西宫之难杀三卿,子产处置显英才


子孔、子明遭祸难,子产入局觅同道


跟定晋国 迎来机遇


一心跟定晋国,跳出外交困境


子产崭露头角,抗议盟主苛政


仗义讨伐陈国,雄辩重塑形象


晋楚讲和休战,子产低调周旋


伯有横死 子产上位


伯有专横跋扈,识者知其将败


伯有身死羊肆,子皮追回子产


执政


启动改革 全面破局


子产继任执政,祭品事件立威


全面推进改革,三年终见成效


大胆拆墙维权,外交取得突破


子产成功法宝(一): 知人善任


子产成功法宝(二): 广开言路


子产成功法宝(三): 团结领导


整肃大族 丰氏驷氏


楚国拉拢丰氏,子产严防死守


设局欲擒故纵,逼死驷氏子晳


子产谋略溯源: 郑国高层秘方


晋国拉拢丰氏,子产斩断联系


伯有鬼魂杀人,子产机智应对


重塑外交 晋国楚国


巧解晋侯病因,受赞博物君子


晋侯无奈让霸权,楚王会盟显败兆


解病因吹捧晋侯,骋雄辩捍卫国家


深化改革 丘赋刑书


作丘赋: 抓住机遇扩军备战


铸刑书: 顺应时势推进刑治


铸刑书的政治波谱分析


劝阻无谓浪费,培育礼治氛围


独掌国政 鞠躬尽瘁


子皮英年早逝,子产痛哭哀叹


孔张蹊跷失位,子产罕见发怒


晋首卿买玉碰壁,郑六卿赋诗和谐


四国火灾事件(一): 文献记载


四国火灾事件(二): 背景概述


四国火灾事件(三): 真相探寻


四国火灾事件(四): 灾后应对


末年威服内外,逝世倍受追慕


评说


崇礼与改革并重: 子产的为政策略


德仁爱与道中庸: 子产的为政理念


孔子心目中的子产: 弟子榜样,不完美改革者,义兄


出土文献中的子产: 屈居小国的稀世良臣


子产——孔子推崇的


稳健改革派能臣


附录


序幕


晋楚争霸,郑国蒙难


六卿更迭,子产入局


跟定晋国,迎来机遇


伯有横死,子产上位


启动改革,全面破局


整肃大族,丰氏驷氏


重塑外交,晋国楚国


深化改革,丘赋刑书


独掌国政,鞠躬尽瘁


评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大国争霸,小国遭殃。在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武力争霸期间,夹在中间的郑国被迫沦为一个朝晋暮楚的“流氓国家”。然而,在晋楚停战后,郑国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局面、走向中兴,它对外与大国巧妙周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内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中原诸侯之中*受尊重的“模范国家”。郑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书以春秋晚期郑国抓住机遇迅速崛起为背景,刻画了子产这位特立独行的青年贵族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力挽狂澜的领导者,以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带领郑国逆袭成为“模范国家”的历程。


为什么子产能带领郑国成功逆袭?为什么子产是孔子*推崇的同时代政治家?为什么孔子相信“仁爱”和“中庸”是切实可行的救世方略?子产的为政之道是这一切的答案。



主编推荐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传精读》《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并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发表春秋史文章多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