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礼之年(全三册)
  • 巡礼之年(全三册)
  • 巡礼之年(全三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巡礼之年(全三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3.74 6.8折 108 全新

库存2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志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40432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08元

货号29524424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从现在算,这套散文集是我较晚在大陆出版的书,从写作而言,却是比较早的,在台湾曾分别出版过,是我较早出版过的文字。

    但取名叫《巡礼之年》是新的,内容包括之前出版过的四本书,本叫《三个贝多芬》(1995),后来三本分别叫《冷热》(1997、2011)、《布拉格黄金》(2003)与《风从树林走过》(2007),除了本《三个贝多芬》是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的之外,后面三本都是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

 

    我写作的时间算起来并不短,在中学任教的时代就开始写作了。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吧,我曾应邀在台湾的几个报纸写专栏,专栏通常是理性的,但登在副刊上的,可带点文艺气质,无须正经八百,出些怪论也无所谓。我曾热衷艺术,也写过一些不成熟的艺评,当时写作多用笔名。我对自己不善顾惜,知道自己的东西属于“敝帚”一类,没有“自珍”的理由,报纸看过就算了,事后没有收集,久了就找不到了。这习惯很好,因为那时候写的,现在要再看到,只有羞愧跳海的分。多年之后有两篇写我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作者亲访我时往往问我早年写作的经过,我搪塞说,你要是知道详情,就万万不会写我了。

 

    我记得我早出版的书是一本小说集,书名是《日升之城》(1987,圆神),出版时用周东野的笔名,看起来像古人一样,里面的几篇短篇小说,大约是逃避自己写博士论文的压力而陆续写成的吧,大多刊登在当时的《中外文学》月刊上。《中外文学》是当时“比较文学学会”办的学术性刊物,由台大外文系主编,有趣的是除了硬邦邦的学术论文之外,每期都会刊登一两篇小说或现代诗。我投稿时,《中外文学》的执编是才气纵横的诗人杨泽,那时他还是外文系的助教,而我在中文系读博,在学校我们应是见过面的,但我投稿总用邮寄的方式,用的又是笔名,弄到很多年后他从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学位回来,才知道写小说的是我,也算有趣的事。

 

    除了《日升之城》外,之后我还出过一些时事评论集,就是《在我们的时代》(1990)、《瞬间》(1992)两书,由三民书店出版的。两书文章是我在报社任主笔时写的,文章发表时有些具名,有些不具名,具名要“文责自负”,不具名就代表报社意见,“文责”就由报社来负了。我任主笔的报纸是民办的,老板又是自由主义的信仰者,充分尊重主笔的意见,所以当时我很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想写的题目,文章也容许我发挥自己的看法。

 

    之后出的如上面所说四本书都是散文,不是小说与评论了。我对自己的事总不善经营,包括写作。对我而言,写作虽然严肃,但我在处理的时候总不免率性,难免自以为是,有时又“幽独”了些,出了书,只想藏起来,不会主动示人,我知道这是不讨人喜的。小说家水晶(杨沂)曾批评我,说我文章写得不错,可惜在文坛没有名气,曾说文学要互相帮衬,劝我多参加点文友的活动。他说我文章不错我不敢承认,但说我没名气倒是真的。每听他这样说,我总想起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杜诗来,尽管杜的“千秋万岁名”指的是李白,一般人是担当不起的。但即使像李白一样有名了,身后不也一样寂寞萧条吗?那名声又有什么用呢?

 

    这都是闲话,都可以不说,只是得知道,有时不经意的事反而更“正经”些。现在转过头来谈这一套小书。

   .................................



导语摘要

这是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写作的时间跨越十二载,所记大多是作者五十到六十这段人生岁月中的见闻与感悟。年逾八十的周先生回望这些文字,将它们集结出版,取名“巡礼之年”,既是他作为骨灰级乐迷对于李斯特的致敬,也是一位学人对于岁月的又一次朝圣。

 

在三册《巡礼之年》中,您既可以读到世纪之交台湾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亦可以读到作者访学行旅中的哲思感悟。从聆乐赏画时的纤敏体察,到世局转蓬下的深沉顾惜,从极其细小的日常见闻和身边琐事,到逐渐雄浑开阔的知性之美和庄严之思,周志文的笔大量触及生老病死、情感觉知、宗教艺术、行旅怀乡……一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幽人深情常常跃然纸上。毛尖老师在读到周先生的这些文字后写道:“周著《巡礼之年》,在生态的意义上,是对今天水泥社会的一次植树造林。而回到时间长河,《巡礼之年》则是对那些没有进入过文学史的人物的一次次回忆和拥抱。”

 

他的散文有些像一潭清泉,没有湍流、没有波涛,平平静静的,但一方面透明可析,一方面可以反映天光。而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时时刻刻,是潜入时间长河的魔法一场,也藉由周志文的笔,使我们的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商品简介

这是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写作的时间跨越十二载,所记大多是作者五十到六十这段人生岁月中的见闻与感悟。年逾八十的周先生回望这些文字,将它们集结出版,取名“巡礼之年”,既是他作为骨灰级乐迷对于李斯特的致敬,也是一位学人对于岁月的又一次朝圣。

 

 

 

在三册《巡礼之年》中,您既可以读到世纪之交台湾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亦可以读到作者访学行旅中的哲思感悟。从聆乐赏画时的纤敏体察,到世局转蓬下的深沉顾惜,从极其细小的日常见闻和身边琐事,到逐渐雄浑开阔的知性之美和庄严之思,周志文的笔大量触及生老病死、情感觉知、宗教艺术、行旅怀乡……一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幽人深情常常跃然纸上。毛尖老师在读到周先生的这些文字后写道:“周著《巡礼之年》,在生态的意义上,是对今天水泥社会的一次植树造林。而回到时间长河,《巡礼之年》则是对那些没有进入过文学史的人物的一次次回忆和拥抱。”

 

 

 

他的散文有些像一潭清泉,没有湍流、没有波涛,平平静静的,但一方面透明可析,一方面可以反映天光。而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时时刻刻,是潜入时间长河的魔法一场,也藉由周志文的笔,使我们的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作者简介

周志文  1942年生于湖南,祖籍浙江。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


 


在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之外,痴迷西方古典音乐,尤擅散文创作。


 


除学术著述外,文学作品尚有:


时事文化评论:《在我们的时代》《瞬间》;


小说:《日升之城》《黑暗咖啡厅的故事》;


聆乐札记:《冬夜繁星》;


散文:《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家族合照》《有的记得,有的忘了》等。


 


近年来在大陆亦出版古典文化普及读物《论语讲析》《阳明学十讲》等。



目录



内容摘要

这是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写作的时间跨越十二载,所记大多是作者五十到六十这段人生岁月中的见闻与感悟。年逾八十的周先生回望这些文字,将它们集结出版,取名“巡礼之年”,既是他作为骨灰级乐迷对于李斯特的致敬,也是一位学人对于岁月的又一次朝圣。


 


在三册《巡礼之年》中,您既可以读到世纪之交台湾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亦可以读到作者访学行旅中的哲思感悟。从聆乐赏画时的纤敏体察,到世局转蓬下的深沉顾惜,从极其细小的日常见闻和身边琐事,到逐渐雄浑开阔的知性之美和庄严之思,周志文的笔大量触及生老病死、情感觉知、宗教艺术、行旅怀乡……一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幽人深情常常跃然纸上。毛尖老师在读到周先生的这些文字后写道:“周著《巡礼之年》,在生态的意义上,是对今天水泥社会的一次植树造林。而回到时间长河,《巡礼之年》则是对那些没有进入过文学史的人物的一次次回忆和拥抱。”


 


他的散文有些像一潭清泉,没有湍流、没有波涛,平平静静的,但一方面透明可析,一方面可以反映天光。而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时时刻刻,是潜入时间长河的魔法一场,也藉由周志文的笔,使我们的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主编推荐

周志文  1942年生于湖南,祖籍浙江。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

 

在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之外,痴迷西方古典音乐,尤擅散文创作。

 

除学术著述外,文学作品尚有:

时事文化评论:《在我们的时代》《瞬间》;

小说:《日升之城》《黑暗咖啡厅的故事》;

聆乐札记:《冬夜繁星》;

散文:《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家族合照》《有的记得,有的忘了》等。

 

近年来在大陆亦出版古典文化普及读物《论语讲析》《阳明学十讲》等。



精彩内容
  • 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人就逐渐走入历史,走入历史不见得都是名人,一般的人也都会走入历史,只是很快就被所有的人遗忘,像书页化成破碎的纸片,飞散在黄昏的天空中,有点像蝴蝶般的,但一下子就都不见了,大地即将沉入黑暗。——《像蝴蝶般飘散的故事》

 

  • 浪漫也许不合潮流,但确实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就好像三叶庄的三层红砖房,曾经在台北存在过一样。——《随想曲》

 

  • 经历过的灾难与贫困,使他们在创作时比时下人具有较多的理想,较深的坚持。他们的殒落,是时代的损失,而他们如徒具形体地活着,放弃了理想与坚持,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谁杀死了老画家》

 

  • 在浮华的城市,尔虞我诈欺骗词语充斥的世界中,静默与笨拙,有时反而令人珍惜。——《皮匠与理发师》

 

  • 有时候,知识是人类的累赘。道家常以人之形体为人之大累,庄子说:“至人无己”,意思是伟大的人是没有自己的,唯独没有自己,才能踪迹大化、神游六合。但人没有知识,便无法发觉自己被自己的形体所累,就好像其他生物,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因而“不觉”被自己所累,它们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而生存罢了。所以要扬弃自己,得先扬弃知识。——《文法学家》

 

  • 在三十年代的作家中,张爱玲是作品中流露出多中国感情的作家,她的中国,不是歌颂赞美,也不是谩骂批驳,而是一种深深的惋惜,一种无法说,说出来也不见得有人听的绞痛。——《张爱玲》

 

  • 生命经过淘洗,困局形成动力,越缺少自由,越会去追求自由,越丧失尊严,越渴望去找到尊严,就在这状况下,惊奇的艺术产生了。鸟以高飞来显示自由,而鸟总趁着逆风才能高飞。有人问我,你的自由在哪里?答案是:我受阻越多,自由就越多;而尊严呢?我想,我真正的尊严,总是藏在生活中不起眼的似乎一无尊严之处。——《我的尊严》

 

  • 一些智慧是天生的,但是还是有一些智慧,是要通过许多寒来暑往,是要经历一些木枯崖落的生命的历程,才能真正体会得到。——《落木》

 

  • 特殊的光造出特殊的文化,造出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学和艺术,它们又影响了哲学家的玄想,形成建筑师的幻梦……幽暗地方的光,特别值得珍惜。——《寻找光源》


媒体评论

台版名家推荐:

《巡礼之年》(全三册)曾分别以单行本《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风从树林走过》在台北出版发行,亦得到诸家赞誉。

 

  • 儒者的风骨,艺术家的气质,宗教家的温柔,志文兄的生命异常丰富。——高柏园

 

  • 周先生一直在冷热交织的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先生“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的思维之中”。——康韵梅

 

  • 他所描述的现代生活,虽然也就是我们每天过着的生活,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务,但经他如此写出,不经意的寻常感受,乃竟陌生了起来,犹如初相见,或如久别离而再相逢。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事、小感慨,亦遂鲜生活漾,在眼前浮现了。看着他的文章,偶或怔忡,便会想起自己的城市、自己的生活,看见自己的泪水、听到自己的歌声。——龚鹏程

 

  • 有些人生长在动荡的环境,早早识得时代之轮的威力,辗过处新换旧不留痕迹,大部分的人因为活得够长,在一件件活生生的经验中,丧失原有的认知和价值,感受到自己所熟悉的时代远扬而去,文学艺术作品竟多半在这样的“迟暮”中,捕捉宁取“格格不入”的风景。……也许,在周志文心里,未说出来的比已说出的还多得多。——沈冬青

 

  • 叙述这个时代是困难的,这需要有热切的心灵和冷静的智慧,热切的心灵使人体会社会的脉搏,冷静的智慧使人不随波沉浮。周志文有一种经过大哀大乐之后的不哀不乐的淡泊,甚至有时有一种近乎自毁的沉郁气质。世界的运行,有时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深山中的花开花落。——周彦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