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师者之道 给教师的50个叮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5.14 6.9折 65 全新

库存16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9276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9605605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为师有道,道在何处?
“道”本义为道路,由道的本义引申出抽象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师者之道,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艺、规律、主张和理念等。

为师有道,道在何处?

道在“教精其术”。

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而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教精其术”是“正确地做事”,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

书中之文《选题:策略、方法与经验》《被“逼”的阅读也精彩》《多媒体网络教学十问》《例析灯谜的教育功能》等,说的多为“术”。

道在“教明其道”。

道是道理、规律、理念等形而上的概念。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

书中之文《新高考呼唤“新教师”》《艺术教育的理性走向》《做步入新境的觉醒者》《师者育儿的辩证之道》等,说的多为“道”。

道在“教取其势”。

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师者,不仅要具备形于外的“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这个“度”的把握,就是“取势”。

书中之文《教师要学会“弹钢琴”》《时间管理的“经意”与“不经意”》《适度顿感是一种无痕境界》《常态课与公开课的理想样态》等,说的多为“势”。

道在“教有其思”。

“教有其思”,说的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教学的独特视角,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的基石。教学主张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寻求过程,在寻求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形成了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反思内化的意识与能力,这会不断促使教师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

书中之文《“设计”诚可贵,“实施”价亦高》《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让学生考老师》《研名师之征,悟优秀之道》等,说的多为“思”。

道在“教专其业”。

教师要不断涵养自己的专业底气。教师的专业底气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学科思维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学科文化熏陶的,则是大师。教师的专业底气,可以在向同行学习中得以提升,可以在向专业报刊学习中得以提升,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提升,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快速提升。

书中之文《教师要有怎样的课程理解》《胸中有“标准”,进取无止境》《学科竞赛学习指导的若干原则》《“教学”诚可贵,“写作”价亦高》等,说的多为“业”。

其实,上述五个“道在”,仅仅是我的一点思考。师者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是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梳理一遍,遴选出觉得可以给老师们学习、思考、借鉴、启发、反思的50篇文章,集成此书。文与文之间一些文字略有重复,全书编排基本尊重发表时的体例;有些文章改了标题,有些文章略有增删。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并道说得出来的,但这些真理并非永恒的。时代在发展,“师者之道”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有道之师,当做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当做有理性思辨的教育,当做有诗意追求的教育。

师道探索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 勇

2023年2月9日



导语摘要

《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系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来的切身感悟,以“师者之道”为主线,从“做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做有理性思辨的教育”“做有诗意追求的教育”三个维度,给出教师专业发展的50个建议。这些建议围绕课程、课堂、德育等教育要素,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给广大教师朋友理性而又不乏深情的叮嘱。



作者简介

任勇,原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巡视员,原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已编写和参与编写《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觉者为师》《为发展而教育》等105部著作,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教育 部教师“国培计划”和教育 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全国“书香家庭”、“当代教育名家”称号。



目录

序 为师有道,道在何处? 1


上 篇  做有生命情怀的教育
01.足与不足 3
02.与书结缘  10
03.如何让师者更有魅力?  15
04.多听讲座,智做明师  23
05.选题:策略、方法与经验  26
06.教师自我减压之道  33
07.学习指导与德育渗透  38
08.阅读让我看到了远方  44
09.被“逼”的阅读也精彩  49
10.“设计”诚可贵,“实施”价亦高  56
11.新高考呼唤“新教师”  63
12.让生优雅的师者之道  71
13.教师要有怎样的课程理解  75
14.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88
15.“研”途风光  95
16.教师发展之道  105


中 篇  做有理性思辨的教育
17.教师要学会“弹钢琴”  117
18.女教师更要学会“弹钢琴”  121
19.多媒体网络教学十问  127
20.艺术教育的理性走向  134
21.时间管理的“经意”与“不经意”  141
22.为师当如张远南  148
23.胸中有“标准”,进取无止境  153
24.适度顿感是一种无痕境界  158
25.精修数学专业功底之名师  164
26.让学生考老师  167
27.“冷”要共治理,“热”当多弘扬  171
28.青年教师如何规划教育人生?  176
29.常态课与公开课的理想样态  181
30.“力”之修炼的四块基石  188
31.魏书生老师一次次震撼了我  192
32.学科竞赛学习指导的若干原则  196
33.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202


下 篇 做有诗意追求的教育
34.贵在听者心悟  207
35.坐拥书屋  211
36.名师群起托起好教育  214
37.执着的“追星”人  220
38.期盼寒假作业多样化  222
39.研名师之征,悟优秀之道  225
40.“教学”诚可贵,“写作”价亦高  229
41.将“共同体”进行到底  234
42.做步入新境的觉醒者  237
43.一路“读”来  240
44.踏实“学、思、研、行、著”的一年 243
45.学生教我当老师  247
46.北师大“国培”之得  250
47.亦师亦友四十年  257
48.例析灯谜的教育功能  261
49.师者育儿的辩证之道  270
50.80分与智力开发 274



内容摘要

《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系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来的切身感悟,以“师者之道”为主线,从“做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做有理性思辨的教育”“做有诗意追求的教育”三个维度,给出教师专业发展的50个建议。这些建议围绕课程、课堂、德育等教育要素,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给广大教师朋友理性而又不乏深情的叮嘱。



主编推荐

任勇,原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巡视员,原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已编写和参与编写《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觉者为师》《为发展而教育》等105部著作,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教育 部教师“国培计划”和教育 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全国“书香家庭”、“当代教育名家”称号。



精彩内容


人生之路,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生之路,也是伴随着足与不足的过程。
我常感到知足,又喜欢在足中寻找不足;我也常感到不足,但会静下心来,在不足中去感受足。足,是进步,是收获,是成功,是令人快乐的;不足,是缺憾,是失去,是差距,时常会有几声叹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从一个角度看是不足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已经很足了;但一味“知足常乐”,姑息缺点,宽恕懒惰,又往往会步入平庸。
足与不足,一切尽在认识自我、战胜自我中。

小时候:足,是学习的快乐;不足,是买不成一个篮球 

记忆中,能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部队时,把我扔进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受到书的陶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对我说了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路过书店不进去,就等于犯罪。”话中饱含着他们那辈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后生所寄托的希望。
于是,小城的书店里常有我的身影。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0.42元的高玉宝著的《我要读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连环画,是我用少吃14根冰棍省下的钱买的。每逢出差,到一个城市讲学,其他地方我去不去关系不大,但至少要去一两家较大的书店,于是,我那不大的书屋里,已有一万余册藏书,我在书海中求知与探索,在知识的田野里耕耘与收获。朋友到我家,总爱在书屋里与我交谈;不少认识和不认识的家长,总喜欢带着他们的孩子到我的书屋里坐坐,就连我的女儿也喜欢在书屋的另一张办公桌上学习,说在这里学习效率特别高。
我读了三年的全寄宿制幼儿园,在农村小学读了五年(小学跳了一级),在城里中学读了五年。我们兄妹四人,我是长子,父亲对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所有的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回家必须干家务。所幸,那时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压力。我便练就了一身“本领”,能抓紧时间快速地在学校里完成所有作业,回家后能有条不紊地干完所有家务。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学习是非常快乐的,干家务也是非常快乐的。读了十年书,除了寒暑假,我几乎没有在家做过作业。现在的中小学生,哪有我那时的快乐?
我从小就爱打篮球,有许多玩伴。因为兄妹多,母亲是临时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自己没有篮球,所以每次打球,都要靠玩伴来叫。有时玩伴忘记叫我,径自去打了,我误了打球,一整天都不高兴;有时早早跑到球场,玩伴没来,我又没球打,更是伤心至极;有时玩伴输了球,就有意不让我打;遇到奇数个人,分组不平,我也要等哪个玩伴打累了才能打;更多的时候要讨好有球的人,比如帮提书包,帮占球场,才可能有更多的打球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不就是一个篮球吗?可我就是没有。从初一开始,我就想买一个篮球,一个篮球要8元钱啊,是父亲月收入的七分之一,父母亲都不让买。于是,我就省吃俭用攒钱,甚至收集牙膏皮、破铜烂铁之类的卖钱,一个铅制牙膏皮可卖3分钱,一个铝制牙膏皮可卖1分钱。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又常常被一些插队的事给耽搁了,比如要买一本好书,比如要装一个简易的矿石收音机,比如冬天放学路上“饥寒交迫”,看见同学买了个包子,自己也忍不住……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能买成一个篮球!
我现在在学校里每周要打两次篮球,每次打两小时左右,老师们问我为什么这么爱打球,我开玩笑道:“我要把小时候没打够的球补打回来!”

长大后:足,是考进了师专;不足,是没考进师大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就响应号召下乡到福建省龙岩红坊公社农林场“知青点”,有108个知青,号称“108将”。知青岁月是非常艰苦的。几乎所有的农活我都干过,农活中最累人的是开春的耙田,在结着薄冰的水田里,赤着脚,双手用暗劲将耙杆随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左手还要带着套牛鼻的绳,口里吆喝着,连干好几天,一天下来能挣9.5工分,一人干一天能拿这个工分是知青点里最高的,一个工分在年景最好的时候值0.48元。因为知青多,因为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和招工“上调”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大家干活都特别起劲,都想表现好,都想争取上学或“上调”。那时,我们都才十七八岁,瘦弱的身体承受了太多太多。知青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的文笔不太好,否则我能写出诸如《蹉跎岁月》之类的知青文学作品来。
1977年11月,从我那台简易的矿石收音机里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要恢复高考了。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盼望能读书的我决定回城复习参加高考,但当时正值秋收冬种,很难请假。为了能请成假,我想了各种办法,最后,我如愿回了城,复习迎考,终于考上了师专。能考进师专,在我们那个知青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我很知足。而两年九个月的知青生活,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学习、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与知青生活比算得了什么!这种精神将推动我的整个人生。
实话实说,在我填报的高考志愿中,没有一个志愿是师范类。那时没人指导,考虑自己曾当过化学课代表,且当知青“修地球”,所以第一志愿就填的“南京大学地球化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其他志愿也都是化学方面的。仓促复习,高考考出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我没有填师范类,却被录取到师专,我没有填数学,却被录取到数学系,我在不经意中当了数学教师。
那时能“上调”是很高兴的事,何况我还能当教师。因此我很珍惜这个不经意的机会,很用心地教书育人,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工作都做到最好,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然而,“师范专科”这个学历在重点中学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我不满足的,于是就有了漫长的在职提升学历和提升素质之路:函授本科→研究生→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条路走了很久,一走就是22年。
“求学”之路间接地使我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又整合成我的几种学习方式: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报刊学习,进修学习,课题学习,学术学习,追踪学习,阶段重点学习,网上学习,传播学习,参观学习。
讲了这么多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学会学习。
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人。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名词的变化,即“师范教育”正逐步被“教师教育”取代,这等于告诉所有教师:“学历社会”的终结,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人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在这种理念下学会学习。近来,有这样一句话被引用的频率颇高:“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你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是啊,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后来啊:足,是评上了特级教师;不足,是尚未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育才者 

教师要成才,就必须确定目标,并将实现目标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且持之以恒地奋斗。高尔基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试想,一个数学教师若只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没有远大的志向,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数学教育家的。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数学教育家,但我们应当向这个方向迈进,必然会有丰硕的成果。
初为人师,我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当时只有两个想法,一是用真诚的爱心来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育学生,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高水平地培养学生。
晓江同学在我们班只待了一天,第二天就到省体工队去了。作为班主任的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他召开了简短的欢送会,同学们说了许多激励的话,我也在其品德、学习、运动水平等方面提了些要求,接着是晚上家访,然后是长达三年的信件往来。为一个只待了一天的学生做了这么多的事,这就是我的育人观,这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育人,我充满爱心。“有爱便有一切”,这是我的育人观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就向你打开。数学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上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数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就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数学的执着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想,这就是师德。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好教师不易。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而且德能并重才能树立新世纪教师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
“德能并重”,我希望我能做到,我也相信我能做到。
于是,我又有了不断提高师能的教育之旅。
什么是师能?
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是师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懂微机、会电教、善科研,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是师能。

我探索,我努力。
会上必修课,是一个层次的师能;不仅会上必修课,还会上选修课、上活动课、开各种讲座,是高一个层次的师能。成为教学能手,是一个层次的师能;但要实现高层次的师能,教师还必须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即他必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我继续探索,我继续努力。
比如,当了校长还一直坚持上数学课;“学习指导课”一上就是15年;至今还坚持上数学奥赛课。1991年,我在哈尔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会原定一位专家给哈尔滨市高二学生进行半天的语文学习指导讲座,可专家临时有要事来不了,会议主办方着急死了。有人推荐我去,改讲数学学习指导,我去了,虽然事先没准备,但也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平时“摸爬滚打”的结果,这就是“机遇总垂青于为它而准备的人”。
1994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是当时福建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我很激动,但又深感不安,因为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发展到今天,“德能并重”还不够!你必须有师德、有师能、有师智、有师魂!
师智,就是教师的智慧。
由于教无定法,由于讲台虽小但含宇宙,由于我们面对着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教学情景多样,所以教学难以预测,所以教学异彩纷呈。
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这就是教师教育智慧。
现代社会,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师魂,就是教师的灵魂。师魂是教师综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