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19 5.8折 ¥ 29.8 全新
库存52件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9097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29208732
上书时间2024-11-02
引 子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前624—前547年)[1]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前540—前480年)[2],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前551—前479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前722—前481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因此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的文化是被贵族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就要被迫改变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在这一改变中就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了广大人民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卓越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前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早的、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1] 参看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09页。
[2] 同上书,第673页。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全书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孔子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孔子的一个个侧面和形象:有上下求索的哲学家,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有问礼老聃、虚心向学的求知者,有生不逢时、被迫周游列国的政治家……这些不同的身份,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直率而又含蓄,热情而又严肃,活泼而不失分寸”的形象。全书语言通俗、史料翔实,仅注释达239条,参考书几十种,真正做到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同时本书还配以十余幅彩色插图,包括数幅经典字画,也包括此书和作者其他作品首版封面等。此外还附录了作者家属所撰写的长文《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后,这是一本配乐有声书,读者既可看也可听,对读者作进一步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全书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孔子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孔子的一个个侧面和形象:有上下求索的哲学家,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有问礼老聃、虚心向学的求知者,有生不逢时、被迫周游列国的政治家……这些不同的身份,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直率而又含蓄,热情而又严肃,活泼而不失分寸”的形象。全书语言通俗、史料翔实,仅注释达239条,参考书几十种,真正做到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同时本书还配以十余幅彩色插图,包括数幅经典字画,也包括此书和作者其他作品首版封面等。此外还附录了作者家属所撰写的长文《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后,这是一本配乐有声书,读者既可看也可听,对读者作进一步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县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冯友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主要著作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引 子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 /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 /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十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 /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十一 /孔子绝粮
二十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 /编写《春秋》
二十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 /孔子后的歌声
后 记
附 录 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全书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孔子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孔子的一个个侧面和形象:有上下求索的哲学家,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有问礼老聃、虚心向学的求知者,有生不逢时、被迫周游列国的政治家……这些不同的身份,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直率而又含蓄,热情而又严肃,活泼而不失分寸”的形象。全书语言通俗、史料翔实,仅注释达239条,参考书几十种,真正做到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同时本书还配以十余幅彩色插图,包括数幅经典字画,也包括此书和作者其他作品首版封面等。此外还附录了作者家属所撰写的长文《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后,这是一本配乐有声书,读者既可看也可听,对读者作进一步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县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冯友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主要著作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于是他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被认为是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522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子产是使郑国秩序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子产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既然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郑国在公元前536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早的成文法,这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子产初执政的时候,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提倡节俭,提倡节俭,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顿军事,整顿军事,
人要种地也没法子干;
谁杀子产,
我们心甘情愿!
可是过了三年,便流传了另一首歌。
我们子女,
是子产教育;
我们田地,
是子产开辟;
子产可别死!
死了谁继续?
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消息,也哭了。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在思想上,子产也是比较开明的。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子产正是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的一些健康的见解,正无疑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在同一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二十九 孔子后的歌声
孔子这时的生活露出了凄凉的晚景。现在只有子贡、子夏、曾子等这班年轻的弟子陪伴着他了。
一天,他对子贡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了解你呢?”孔子说:“我也不抱怨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一生刻苦学习,有了现在这样的成就,只有天知道罢了。”
又有一天,他又对子贡说:“我不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我们拿什么作为准绳呢?”孔子说:“天说什么来吗?还不是一样有春夏秋冬,有万物生长吗?天说什么来吗?”
子贡知道孔子的心情不同往日了。
现在到了孔子生命的后一年了。
这时是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在这年的春天,孔子病了。
一天清早,子贡来看孔子。孔子已经起身,正背着手,手里拿着拐杖,在门口站着,像是等待什么的样子。孔子一见子贡来了,就说道:“赐呵,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于是子贡听见孔子唱了这样的歌:
泰山要倒了,
梁柱要断了,
哲人要像草木那样
枯了烂了!
这是孔子后的歌声,“哲人”是孔子后对自己的形容。孔子唱着唱着就流下泪来。子贡感到孔子已经病重了。
子贡赶快扶他进去。这时又听见孔子说:“夏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东阶上的,周代人的棺材是停在西阶上的,殷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个柱子中间的。我昨夜得了一梦,是坐在两柱间,受人祭奠呢。我祖上是殷人呵,我大概活不久了。”
孔子从这天起病倒在床上,再也没起来。经过七天,孔子在弟子们的悲痛中离开了他们。
鲁哀公亲自为孔子作了祭文,那祭文上说:“上天不仁呵,连个老成人也不给留下。剩下我一人在位,孤孤零零,担着罪过。咳!尼父(指孔子)呵,我今后向谁请教呵!”
孔子死的时候是七十三岁。他的遗体葬在现在山东曲阜城北泗川旁边,就是被称为“孔林”的地方。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像失掉了父亲一样的哀痛,有很多人在他坟上搭棚,住了三年。过了三年,在分别的时候,大家又都哭了。子贡还不忍离开,又住了三年。
此后,弟子们还是常常思念孔子。他们觉得他们之中的有若很像孔子,便想拿有若当孔子来侍奉。子夏、子游、子张都赞成这样做;但是曾子提出不同意见。曾子说:“这不成。我们谁能比老师呢?老师就像江水洗过、太阳晒过那样的洁白光明,谁也比不上呵!”
孔子死后,弟子们常常清晰地回忆起孔子日常为人的态度。孔子是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他本来每天唱歌,但是逢到这一天有吊丧的事,他就停止了歌唱。他见到穿孝服的,见到盲人,就是年轻的,见了也一定起坐,路上碰到也是赶快迎上前去。而且即使是很亲昵的朋友,如果有了丧事,也一定表示严肃的哀悼;即使是日常可以开玩笑的,假若是穿上丧服或者眼瞎了,那就一定对他们保持礼貌。
有一次,一个盲人音乐师叫冕的来见孔子。他走到台阶,孔子就告诉他:“是台阶。”他走到屋子里席子上,就告诉他:“是席子。”等他坐下了,又介绍给他屋里的人:“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等他走了,弟子子张便问道:“这样不太琐碎吗?”孔子说:“接待盲人,是应该这样子的。”
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了人没有?”不问伤不伤马。
孔子的弟子公冶长不幸被捕入狱,孔子发觉不是他的过错,不但丝毫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而且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孔子对于人的同情和关怀就是如此。
孔子也很爱动物。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去埋起来,并告诉他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穷得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去把狗盖了吧,别叫它的脑袋露着呢。”
孔子对于老朋友,每每一直保持着友情。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也不肯轻易绝交。他有一位老朋友叫原壤,原壤是随随便便的人,孔子曾挖苦他说:“年轻时就不规矩,长大了也没有出息,你这老不死的,真是一个贼呀!”说着便用拐杖照他的大腿敲了几下。
可是原壤死了母亲,孔子还是帮助他收拾棺材。原壤却疯疯癫癫似的跳在棺材上,打着棺材板儿,冲着孔子笑嘻嘻地唱起来。
孔子像没有听见一样,不理他。跟随孔子的弟子却忍不住了,说:“这样的朋友,还不该绝交吗?”
孔子微笑着说:“不是说,原是亲近的还应该亲近,本来是老朋友的也还是老朋友吗?”
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但是他对于认为该做的事,又是坚决地去做的。他曾说:“看见应该做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又说,“对于应该做的事,就不用客气,就是老师,也要和他比赛比赛。”他还说,“早上明白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值得!”
他说过的那句话,“到寒冬,人们才知松树和柏树是不易凋零的”,可以看作是他晚年的自赞。他又说:“我到了七十岁上,才做到无拘无束,可是一举一动,也都离不了谱儿。”可以看出他是无时不在努力,年年有进境的。
这些片段印象,常常泛上了弟子们的记忆,也就被记录了下来。
和弟子们对于孔子的崇敬相反,鲁国的贵族还是像从前一样毁谤孔子。子贡说:“没有用呵。孔子是毁不掉的。这能对孔子有什么损害呢?这只是表明他们太不自量力罢了。”
从事教育四十年以上的孔子,就在弟子心目中留下了这样深刻而难忘的影子。
我读李君的文章留下印象zui深的一点是他对于儿童的关切。
—— 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 周作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