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家给孩子的12封信•人"菌"恩仇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8.96 5.4折 35 全新

库存46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万儒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868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9189648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是一群神奇的“小精灵”,

你看不见它们,

它们却无所不在:

书本上、身体里、空气中。

 

它们很古老,

是地球生命的“老祖宗”;

它们很重要,

是维护生态健康的得力“保镖”。

 

有时,它们是“恶魔”,

让人生病,

让花儿凋落;

有时,它们又使人受益良多,

助患者抵御顽疾,

助庄稼结出硕果。

 

它们是微生物大家族,

 “明星”成员是细菌和病毒。

它们与人有着不解之缘,

它们的故事传奇满满。

接下来跟随孙万儒,

一起走进神秘的微生物世界吧!



导语摘要

病毒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让人生病的?自古以来人类采取何种手段与细菌和病毒“作战”?有哪些细菌可以用来制作美食?基因治疗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人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王国,时时刻刻上演着神奇的故事。对人而言,细菌和病毒是“敌人”,是“朋友”,是“亲戚”,是“邻居”。这本书带你全方位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知识,重新认识它们和自身。



作者简介

孙万儒,多年从事与微生物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几乎走遍全中国,已做1700多场科普讲座,深受各年龄段学生和教师、公务员等不同群体欢迎。获国家特殊津贴,全国、北京市、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个人奖。



目录

第1封信 地球生命


第2封信 微生物大世界


第3封信 “恋恋不舍”的细菌


第4封信 可怕的细菌


第5封信 细菌之恩


第6封信 细菌与病毒


第7封信 迟来的病毒


第8封信 你记恨的病毒


第9封信 病毒亦有益


第10封信 冠状病毒惹的祸


第11封信 细说新冠病毒


第12封信 对付病毒的难题



内容摘要

病毒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让人生病的?自古以来人类采取何种手段与细菌和病毒“作战”?有哪些细菌可以用来制作美食?基因治疗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人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王国,时时刻刻上演着神奇的故事。对人而言,细菌和病毒是“敌人”,是“朋友”,是“亲戚”,是“邻居”。这本书带你全方位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知识,重新认识它们和自身。



主编推荐

孙万儒,多年从事与微生物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几乎走遍全中国,已做1700多场科普讲座,深受各年龄段学生和教师、公务员等不同群体欢迎。获国家特殊津贴,全国、北京市、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个人奖。



精彩内容
地球生命的演化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初期是个炙热的大火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火球慢慢地凉了下来,大量水蒸气冷却,落在地球表面,越积越多,各类无机盐溶解在水里,约42.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陆地和原始海洋。
刚刚形成的地球大气层
只有氮气、氨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高气温、频发的雷电等作用于还原性气体,为有机物的合成提供了能量。另外,紫外线直射、火山爆发、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引起冲击波释放能量等,都有助于水中的有机物、化合物的合成。
有机物不断积累,使原始海洋成了“生命的摇篮”。现在化学家通过实验已经验证了这个过程。有机化合物集聚形成大分子,它们通过漫长岁月的不断选择、优化,逐渐具有了复制、延续能力。形成的“胶团”进一步优化、复合、功能分化、组织化,逐渐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可分化、
繁殖的.原始的细胞型生
物。
地球上.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0亿年前,科学家推测它们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36亿年前,蓝细菌出现,它们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得地球的大气层逐渐有了氧气。随着蓝细菌大量繁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氧气不断增加。大约25亿年前,陆地上也出现了具有光合作用的藻类,使得大气中氧气的浓度快速增高;至大约18.5亿年前,大气中的氧气浓

媒体评论

在我们周围,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却通常不为肉眼所见,难免有点神秘。实际上,微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生物维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少数致病微生物却让微生物整体或多或少地背了“黑锅”。《人“菌”恩仇》以谈天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展示奇妙的微生物世界,解答他们的疑问。我相信,看完这12封信之后,孩子们一定会形成对微生物的全新认识。

——黄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细菌和病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人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让孩子们感兴趣?《人“菌”恩仇》这本书很巧妙地抓住了儿童读者的心。它采用书信的形式、谈天的口吻,自带亲切感;重点讲述了孩子们熟悉、关心且易懂的知识,如一些常见的疾病、日常防护等,在一些难点处还配有小漫画。这本书将成为孩子们打开微生物宝库大门的钥匙。

——白逢彦(中国菌物学会秘书长、国际酵母菌委员会委员)

 

《人“菌”恩仇》这本书并非冰冷、深奥的科普,它以书信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人类与细菌、病毒之间的“恩”与“怨”。书中涉及很多关于病毒和细菌的有趣知识,每一个知识都有真实专业的科学依据。孩子们通过阅读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微生物世界的关系,不再谈“毒”色变。本书还普及了日常防护知识,配有精美图片,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严景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