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18 5.4折 ¥ 52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罗锦堂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927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5065569
上书时间2024-11-01
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罗锦堂,字云霖,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台湾地区位文学博士,与胡适、于右任、张学良等有密切交往。罗锦堂于曲学研究造诣极深,几十年潜心学问,著作等身,享誉世界,被国际汉学界赞誉为“硕果仅存的元曲研究大家和佛教禅宗研究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各地讲学,为弘扬国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北曲小令谱
北曲小令谱例言
北曲小令谱叙说
一半儿
一锭银
人月圆
上小楼
大德歌
小桃红
小梁州
山坡羊
太常引
天净沙
水仙子
四块玉
叨叨令
步步娇
折桂令
沉醉东风
迎仙客
河西六娘子
凭栏人
青歌儿
刮地风
红绣鞋
胡十八
后庭花
清江引
寄生草
梧叶儿
干荷叶
得胜乐
朝天子
普天乐
喜春来
黑漆弩
塞鸿秋
落梅风
殿前欢
游四门
卖花声
拨不断
阅金经
满庭芳
寨儿令
碧玉箫
汉东山
庆宣和
庆东原
醉中天
醉太平
醉高歌
双鸳鸯
附录一 十二月带尧民歌
附录二 雁儿落带得胜令
附录三 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例言
南曲小令谱叙说
一江风
一封书
二犯傍妆台
二犯桂枝香
山坡羊
月儿高
月云高
玉交枝
玉抱肚
玉芙蓉
江儿水
皂罗袍
金络索
桂枝香
梧桐树
挂枝儿
傍妆台
集贤宾
黄莺儿
黄罗歌
驻云飞
驻马听
醉罗歌
懒画眉
锁南枝
附录一 于右任《论曲绝句》 罗锦堂笺注
附录二 卢冀野《论曲绝句》 罗锦堂笺注
附录三 任中敏《作词十法疏证》 罗锦堂校录
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罗锦堂,字云霖,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台湾地区位文学博士,与胡适、于右任、张学良等有密切交往。罗锦堂于曲学研究造诣极深,几十年潜心学问,著作等身,享誉世界,被国际汉学界赞誉为“硕果仅存的元曲研究大家和佛教禅宗研究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各地讲学,为弘扬国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序
罗锦堂教授小我六岁,又是甘肃老乡,自然感到亲切。由于他在新中国建立前就去了台湾,并在胡适先生主试下以博士论文《元杂剧本事考》成为台湾教育领域授予“文学博士”的人,他毕生从事曲学研究,著作等身,享誉中外。但因他的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大陆比较难找,时为大陆喜好其著作者感到遗憾。这次欣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即将出版其曲学著作,颇感高兴。余以为此可谓曲学界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翻阅厚厚的长达千页的书稿《元杂剧本事考》《中国散曲史》《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明代剧作家考略》,有如下感受:
首先,资料丰富、考证有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罗锦堂教授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他几十年潜心学问,尤其是对曲学的研究,更是造诣极深,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譬如他的博士论文《元杂剧本事考》根据剧本内容将元杂剧分为八类:历史剧、社会剧、家庭剧、恋爱剧、风情剧、仕隐剧、道释剧和神怪剧,对研究元杂剧的分类影响很大。更有价值的是他对现存一百六十一种元杂剧的本事渊源进行深入细致考证,像他在该书《自序》中说“参考群籍,搜索其渊源,辨析其同异,则不唯可以增加读者欣赏之兴趣,更可窥见作者剪裁穿插,处理剧情之用心”,对读者全面了解元杂剧的故事流变、体味文化精神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再如,他的《中国散曲史》特点是线索清楚,勾勒清晰,内容丰富,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之所以写《中国散曲史》,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整个散曲的发展情形给大家做一个概括的介绍。”再如他所搜集整理的《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南曲小令谱》,如今较少见,故其出版,对今人写作南曲小令有极大的帮助。《明代剧作家考略》材料丰富,考证精确,显现出先生扎实的文献学功底,故所得结论可信。
其次,论证充分,结论令人信服。罗锦堂教授不是抓住只言片语而加之主观的猜度性阐释,而是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对中国戏曲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可谓拉网式的梳耙,力图做到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后再充分论证,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故结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如《元杂剧本事考》在考述一个剧目的故事流变时,往往是在丰富的资料引证的基础上论证,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譬如在考论马致远的《黄粱梦》时,锦堂教授由《列仙传》卷六吕岩条引述,再说到《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所收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再由《文苑英华》本谈及《容斋四笔》卷一,从而对这一故事的演变作了清晰的勾勒:“以此推论《搜神记》及《列子》所记,源本佛经之可能性。再由《枕中记》敷衍而成《黄粱梦》杂剧,其渊源永可寻绎而得也。”再如《中国散曲史》里论述“散曲的起源”等问题都具有这一特点。
再次,丰富的阅历、海外汉学的视野,增加了其著作的文化意义。罗教授1927年生于甘肃陇西的一个书香门第,1948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海国立复旦大学,旋即转赴台湾大学攻读中文,从而与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又是台湾地区个文学博士。因为曲学研究,他与国学大师胡适、大书法家于右任、爱国名将张学良等有过密切交往。他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学任教,后被聘为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如是的丰富阅历,增加了他的知名度,尤其是他长久的海外学术生涯使之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掌握了海外汉学的动态,这些对促进国内的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不管从学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罗锦堂教授的曲学著作都值得在大陆出版,故在此我也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我更坚信,其在大陆出版,必将惠及读者,也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
霍松林
2016年7月于陕西师范大学唐音阁
郑骞教授序
行世南北曲谱,可分两类:取传唱之曲,标注工尺板眼以供嘌唱者,谓之唱法谱,又曰音乐谱,如《遏云阁曲谱》《集成曲谱》是。按调列曲,分其句读,示作者以规模。不注工尺板眼,或仅注板眼而无工尺者,谓之作法谱,又曰文字谱,如《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词新谱》等是。今罗君锦堂之《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则作法谱而兼备曲选之用者也。旧有作法诸谱,皆仅有例曲,别无注释。一调之中共若干句,每句各若干字,某字应平,某字应仄,某字平仄不拘,仄声之中或应作上或应作去,某句协韵,某句则否——凡此诸端,不仅为操觚之准绳,亦为上口之途径。旧谱既未详细说明,学者亦唯有执例曲而反复揣摩之,暗索冥搜,事倍功半。向来作曲者之所以常感无所适从,读曲者之每觉棘喉涩舌,正为此耳!罗君此书,于前述诸端,析订正确,解说详明,纲举目张,洪纤悉备;而定格之外,广收例曲,不唯求其规律之谨严,尤注意其文字之美妙。是即予所谓作法谱而兼备曲选之用者也。初学之士,手此一编,细心阅读,则无论写作吟讽,自然如履康庄,有得心应手之乐矣。范围所及,虽仅小令部分,而津逮初学,即此已足;他日倘能遍及诸调,撰成全谱,以进于专门之业,则尤予所企望者!罗君英年嗜学,锲而不舍;十余年来,由学士而硕士而博士,予皆忝任导师,应求濡呴,谊兼师友,于其书之成也,固乐为之序。
癸卯岁暮序于台北寓庐
北曲小令谱例言
一、本谱计收北曲小令的五十个曲调,并附录通常所习见的三支带过曲。
二、每一个曲调,举出四个小令,以为例证;总共有二百支小令,十二支带过曲。全部分开正衬,俾便学者比较研究。
三、本谱原为作者近年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散曲时的讲义,旨在给初步作曲者提供参考,并非替专家订谱,故所收各调,力求简明易知;每一个曲调的字数,以不超过六十字为原则。
四、本谱每调排列次序,按照句法、谱式、题解及曲例等四项加以说明。
五、
本谱所用符号,大致依郑因百(骞)师《北曲新谱》之例。说明如下:
平(表示必用平声。)
仄(表示上去声均可。北曲无入声。)
上(表示必用上声。)
去(表示必用去声。)
丄(表示平上声均可,但不可用去声。)
十(表示平仄通用。)
◎(表示押韵。)
。(表示不押韵。)
·(表示押韵与否均可。)
、(表示半句,例如上三下四或上三下三之类。)
六、本谱以外,作者另有《南曲小令谱》及《散曲小令选》,学者可取以参看。
七、在《南曲小令谱》后,附录于右任《论曲绝句》、卢冀野《论曲绝句》及任中敏《作词十法疏证》等三种,无论今人写作南曲或北曲,都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北曲小令谱叙说
曲是元代的新兴文学,它的体裁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种: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歌,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带过曲、集曲和套曲四种,杂剧则是由套曲连缀而成。通常在一本杂剧里有四个套曲,以一折为一套,所以每一本杂剧为四折。
不论散曲或杂剧,在元明两代的文坛上,曾经光焰万丈,大放异彩,但到了清代,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考据和诗词,以为作曲是雕虫小技,非庄人雅士所为。《四库全书》提要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从此,许多很有价值的作品,在这种歧视下湮没无闻。
后来,经过王国维先生治以考证之法,以及吴梅先生的极力提倡,研究元曲的风气,开始大盛。数百年来埋藏在灰尘蠹朽之间的宝贵资料,也被陆续发现。加以任中敏、卢前、赵万里、郑振铎以及我的老师郑因百(骞)先生等的努力搜集、编选、校注,把曲在中国文学园地中所占的地位,重新予以估价,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先生们的努力代表着当代的文学精神。这不能不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王国维先生说:
元杂剧之为一代绝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赏之,至有以关汉卿比司马子长者(韩邦奇)。三百年来,学者文人,大抵屏元剧不观;其见元剧者,则无不加以倾倒,如焦里堂《易余龠录》之说可谓具眼矣。焦氏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余谓律诗与词固莫胜于唐宋,然此二者,果为二代文学中之作否,尚属疑问;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王氏又说道: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曲的写作,究竟何以能够趋于自然?如何可称为有意境,而能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固然所应具备的条件很多,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我以为就曲的本身来讲,在用字、造句与押韵上,都与前人的诗词不同,而具有根本的差别,现在分开来说:
一、用字方面
无论作诗作文,起码的条件,便是要懂得用字,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又是人的心声;不懂得用文字,语言无由记录;语言无由记录,则人内心的欢乐与悲哀,也就没有办法表达了。所以刘彦和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可见懂得用字,是作诗文的基本功,基本功弄不好,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动人的作品产生。孔子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老子说:“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教人做任何事情,要从基本功做起。至于曲的用字,有两个特征:一是衬字的增加,二是叠字的运用。
(一)衬字的增加
曲中的衬字依照我个人的意见,应分为定格衬字和不定格衬字两种。定格衬字用得很有限,暂且不谈;不定格衬字,则用得比较广泛一些。所谓不定格衬字,就是在每句散曲的固定字数之外,由作者格外所增添的字。曲中的衬字,诗中绝无,词则在词体尚未达到定型的创作阶段时,偶尔有之,然而到了定型以后,便限定字数,不能随意添加了。但在曲中,衬字几乎是无处不有;无论散曲或戏曲,如果没有它,句子便不生动、不流利,成为死句了。如张养浩的一首《庆东原·失题》,它的句法是“三?三◎七◎四◎四◎四◎三?三◎”共八句,三十一字,照正格写出来,是这样的:
花边玉?树杪弦◎沙鸥也解相留恋◎冲开锦川◎啼残翠烟◎飞上青天◎欲成时?云烟乱◎
这样写,无论句法,字数,完全与原调相合,但我们并不了解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极不明显。如果按照原调顺序,分别在每句加上“鹤立”“莺啼”“喜”“一个”“一个”“一个”“诗句”“满地”等八组十五个衬字,就成为:
“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烟乱◎
如此,句子便完整,意思也就清楚了。衬字的妙用,就在这种地方。又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折【梁州第七】,借汉元帝之口,描写王昭君的美貌道:
体态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温柔◎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脸儿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流◎
此外像王实甫的《西厢记》,在第二本第四折中,写张生因老夫人悔婚,满怀幽愤,于是在月下弹琴以寄意,莺莺跑去偷听时所唱的【天净沙】一曲: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玎◎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晚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再如钟嗣成的《醉太平•写乞儿》自述道:
风流贫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以上三曲,前一支的小字:“体态是”“就的”“姻缘是”“下的”“脸儿有”“尽的”等;次一支的小字:“莫不是”“得”“莫不是”“得”“莫不是”“儿”“骤”“莫不是”“吉”等;以及后一支的小字:“贫”“沙”“拾”“了”“开一个教”“裹一顶”“穿一领”“系一条”“做一个”“月”等,都是格外加上的衬字。有了这些衬字,句子就显得活泼有力,与口语极为接近,曲折复杂的情感也就容易表达出来。如果缺少了这些衬字,无形中意思晦涩不明,味同嚼蜡了。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的【黄钟煞】里,叙述他自己的行藏,全调的正格字,只有九十七个,而他竟然用了八十六个衬字,几乎与正文相等,如云:
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碗豆◎谁教你子弟每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令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这烟花路儿上走◎
像这样的句法,不但诗中没有,词中也绝无,就是由于衬字的使用,才造成了如放连珠炮似的奇妙句法,句句起伏不平,跌宕生姿,实开前人未辟之境。任中敏的《散曲概论》说:
衬字之法,在词为偶见,在曲则为常有。于是本来双数字句,于必要时可以单之;本来单数字句,于必要时可以双之。要仍不失其本来之句法与音节,而行文之间,虚处既得转折贯串之施;实处又得提挈点醒之用。牌调谱式之限制,至是虽严而实宽,拘束之中,旷然有伸缩回旋之余地,作者乃有意无不达,而出语无不安矣。
看了任氏这段话,我们对于曲中衬字的妙用,可以思过半矣。虽然在曲中增加衬字,原则上固可自由运用,但非毫无规律,大概说来,北曲可多,南曲宜少;戏曲可多,散曲宜少;套数可多,小令宜少。所以作《中原音韵》的周德清,因为贯云石在小令《塞鸿秋•代人作》末句有:“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以其用衬字加倍而斥为刺眼,其实贯氏此曲之美,却完全得力于衬字的运用,详解见于拙著《南曲小令谱》附录《作词十法疏证》用字节中,兹不赘。
又所用衬字,大多数是虚字,加在句头或句中,仅有极少数曲调可加在句末。总而言之,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