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27 5.4折 ¥ 7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温铁军主编 何慧丽 许函诚 王思贤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993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29497608
上书时间2024-11-01
2005年,国家层面开启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中国乡村发展便进入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也带领着一批当代知识分子和志愿者躬耕于乡野,在主动实践中接续了民间传承百年的新乡村建设。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 为完成本书,何慧丽教授带领学生走出高校“象牙塔”,走进乡建理想国,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前乡村建设的行动方向,为更多有志于乡建的读者提供一些真实的经验,以便后来人在参与乡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依据的参考。
|
2005年,国家层面开启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中国乡村发展便进入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也带领着一批当代知识分子和志愿者躬耕于乡野,在主动实践中接续了民间传承百年的新乡村建设。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
为完成本书,何慧丽教授带领学生走出高校“象牙塔”,走进乡建理想国,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前乡村建设的行动方向,为更多有志于乡建的读者提供一些真实的经验,以便后来人在参与乡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依据的参考。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民政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重庆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导,农民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教学和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农民组织化与城乡合作、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生态社会学等。曾挂职兰考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务,在豫东、豫西等地农村主导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试验工作,在研究上力倡“用行动做学问”,并从中提炼出在全球视野下具有本土现实价值和中国主体性特色的相关研究。曾在《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发现》《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等刊物发表文章70余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首席专家,主编《新时代乡贤》(2018)、参著《乡村振兴十人谈》(2018)、《大国三农》(2021)。
|
章望首都:北京的跨界人与他们的乡建事业
引 语 / 一、从小毛驴到爱故乡,再到国仁——年轻人与黄志友的对话 / (一)乡村建设的初心来自故乡和亲人 / (二)理想青年的知识田野:求学西北、保水治沙、热衷社团 / (三)全球化问题的地方化化解:从生态化CSA到爱故乡行动 / (四)社会力量与政府的紧密协作:以国仁来链接各方力量 / (五)年轻人要抓住机遇到乡村成才和创业 / 二、博士“海归”农民的理想与实践——年轻人与石嫣的对话 / (一)种地是心的修行:在偶然与巧合中走向农业 / (二)分享收获:农场的管理与魅力 / (三)道阻且长:不同阶段总有不同挑战 / (四)推动改变发生:乡村建设不等于建设乡村 / 三、乐和不是梦——年轻人与廖晓义的对话 / (一)乐和梦的追寻和叩问 / (二)从西方哲学到中国传统文化:廖晓义女士的环保之路 / (三)乐和试验的实践形式:植于社区的学习方案 / (四)乐和家园的“三院六艺” / (五)乐和不是梦 /
第二章来河南:黄河边的农业生态化与农民组织化 引 语 / 一、小农户的生态化农业探索——年轻人与赵泽民的对话 / (一)坚守在农村:“没有农村就没有生活” / (二)走上生态农业的道路:“以不变应万变,以变而应万变” / (三)土地生产大学问:“土壤改良是一方面,更需要改良的是人心” / (四)文化组织灵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由内及外,推己及人” / 二、从村支书到引领生态合作事业的新农人——年轻人与张砚斌的对话 / (一)走上合作之路:年富力强的书记改变贫弱的村庄 / (二)自下而上的城乡互动尝试:在千锤百炼中屹立 / (三)三位一体的县级联社:生产服务、内置金融与统购统销的成功实践 / (四)乡村建设的想象力:文化搭台引导农民“唱戏” / 三、在黄河滩内搞有机农业的日本老人——年轻人与川崎广人的对话 / (一)只身跨越千里奔赴中国:“这里是我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 (二)坚定地选择有机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可持续社会” / (三)日本有机农业的发端与发展实践:政府支持下的农协生协与全球化挑战下的新型农民 / (四)在中国推广有机农业:“不要让读书优秀的人不做农业,做农业的人却看不懂中文” /
第三章探山西:三亲教育、大学生返乡与乡村复兴 引 语 / 一、从生态文明到三亲教育的乡村复兴梦——年轻人与张孝德的对话 / (一)童年乡村生活奠定了一生的思想基础 / (二)青年时期的参军经历与大学生活 / (三)“弃官从学”与《文明的轮回》背后的故事 / (四)重新捡起生态文明的研究,发起乡村文明论坛 / (五)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三亲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 二、蒲韩乡村社区的大学生新农人——年轻人与梁少雄的对话 / (一)家、社团、梁中心——走向乡建 / (二)青年教育是重要工作,振兴生活方式是核心 / (三)放下“光环”与“悲情” / (四)乡建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 |
2005年,国家层面开启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中国乡村发展便进入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也带领着一批当代知识分子和志愿者躬耕于乡野,在主动实践中接续了民间传承百年的新乡村建设。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 为完成本书,何慧丽教授带领学生走出高校“象牙塔”,走进乡建理想国,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前乡村建设的行动方向,为更多有志于乡建的读者提供一些真实的经验,以便后来人在参与乡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依据的参考。
|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民政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重庆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导,农民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教学和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农民组织化与城乡合作、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生态社会学等。曾挂职兰考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务,在豫东、豫西等地农村主导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试验工作,在研究上力倡“用行动做学问”,并从中提炼出在全球视野下具有本土现实价值和中国主体性特色的相关研究。曾在《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发现》《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等刊物发表文章70余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首席专家,主编《新时代乡贤》(2018)、参著《乡村振兴十人谈》(2018)、《大国三农》(2021)。
|
序 温铁军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做了重要讲话,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并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思想,对“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任务做出了全面系统阐释。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
一、在“三新”思想指导下推进乡村振兴 之所以用“三新”思想来解读中国的转型战略,是因为我们身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面对美国强拉中国纳入新冷战、叠加新冠病毒蔓延造成全球化解体的挑战,中国唯有打造乡村振兴这块“压舱石”,来有效应对这种长期存在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外部不确定性,这是中央确立的“底线思维”。 首先是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内涵。需要强调的是,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的确能加快沿海地区自身发展,体现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硬道理,但若按照过去那种“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依靠甚至一定程度地支撑着美元霸权,则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就搞不起来,国家与民族也无法实现“伟大复兴”。因此,自2012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且恰如其分地与此前的重大战略调整相辅相成。例如,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加强新农村建设,后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从发展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高度一致。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而我国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转型,则是中国“新发展阶段”——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内涵。过去新农村建设,主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让城乡居民都得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公平性”;现在乡村振兴,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振兴乡村产业要综合性地开发全域生态资源要素。 总之,新时代做出的一系列针对现阶段主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战略调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乡村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主战场。综上所述,如今的中国处在一个面对全球化挑战的新发展阶段,这和过去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叠加为主要内容的旧发展阶段相比,主要变化是发展方向转向了生态化、数字化的乡村振兴。 其次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去,工业化叠加城市化的发展方式,体现着资本增密规律的客观过程,由此而使过去的政策体系以资本为中心。诚然,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本要素极度稀缺。过去鼓励各地政府打造亲商环境,默许对外亲资本政策,强调发展壮大私人资本和放开外资进入条件的旧发展理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即便如此,我们国家的政策思想体系还是在强调为人民服务,中央领导也始终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实体经济领域大量引入外资造成产业资本过剩,遂有2015年提出的以“三去一降”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供给侧改革。既然资本不再是极度稀缺要素,那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应该及时调整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理念,要让人民富起来!由此而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下一个百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2021年确立。何况,现如今,中国面对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全球化挑战,国际形势严峻,在遭到全面制裁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不仅无法为人民造福,反而会让国家和人民背负他国次第转嫁于我国的外部性成本、承受负外部性恶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领导人敏锐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强调将“两山”作为“新发展理念”,同时也将政策要点转向以生态经济为中心,替代过去的以资本经济为中心。新理念针对过去反生态的现代化提出,只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而通过“生态资本深化”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才能为人民保住“绿水青山”,为国家保住长期发展资源。 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地形是三级台阶分布,山区面积约占七成,平原地区城市密布,大多数属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地区。而进生态化战略转型必须依托的“绿水青山”,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情禀赋。换言之,农村地区就是“金山银山”,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发展格局”。如今,国家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新理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期,应该进一步结合数据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新生产力要素的发展观,提出数字化生态经济、数字化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等概念,以此来带动城乡融合、社会参与式的乡村振兴需要的生产关系变革,这些都是今后的“新发展格局”。
二、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 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乡村振兴这么重要,尤其是用西方教科书培养出来的人,都认为对乡村的投入产出根本不合理。以西式教科书的理论来看,追求投入产出、追求投资收益公认无误。他们自认为对农村的投入与产出无法比之于城市。因为投资于城市,资本能在一年内流转十几轮,收益可能翻十几倍;可如果投资于农村,需要的资金量并不低,而资本流转次数却更少,投入产出收益更低。仅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投资下去只产生一轮收益,一般情况下收益不可能翻十几倍。因此,任何一位追求预期收益的资本投资人都不会选择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的农业项目。 但国家想要转型,就必须投资农村,这和中国现在的发展形势有关。现如今国家领导人提出“三新”思想,转向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与中国正面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密切相关。乡村振兴被我们当作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有利于“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世界发展并不是单线式思维能够解释的,如今的局面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想按照“勤劳致富”的哲学理念去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却一直在靠虚拟金融扩张来获取暴利。任何人都知道,金融不会直接产生收益,而是从实体经济中获得收益。西方就是通过金融虚拟经济从中国的实体经济中获取收益。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实体经济国家是中国,尽管工业大类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的GDP并不算高,但工业大宗产品的产量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是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