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62 6.0折 ¥ 46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萧致治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362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29251949
上书时间2024-10-31
引 言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在这场划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孙中山和黄兴是杰出的革命领导人,并称为“开国二杰”。孙中山早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早提出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早举起了革命的大旗,早建立了推进革命的团体,早发表了革命的理论,早策动了反清武装革命,先为振兴中国到处奔波,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和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可是,他自从1895 年策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清政府的严令通缉。从此时起,他无法在国内立足,长期流亡于海外,直到武昌首义胜利两个多月后的 1911 年12 月才得以回国。在整整 16 年的漫长时期内,除了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孙中山曾在关上住过一夜之外,不但未曾踏上中国领土,即使邻近的日本与东南亚各地,他也无法藏身。因此,国内各地的各种革命活动, 自从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起,主要是由黄兴主持。整个辛亥革命时期,黄兴为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呕心沥血,竭尽了全力。 在开创中国民主共和新时代、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中,黄兴立下了千古不朽的功勋。
正是由于黄兴在辛亥革命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当时在国内外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1911 年 11 月,辛亥武昌起义仅一个月,日本的《中央公论》连续发表了清藤幸七郎、内田良平和根津一等撰写的三篇评论中国革命的政论文章,标题都是把孙中山(或称孙逸仙)和黄兴(或称黄克强)并提。同月,国内的《民国报》在上海创刊。在创刊号上刊载了介绍黄兴革命历史的文章,也说黄兴“实为革命党中之实行家也,故革命党重黄之威望,可与孙逸仙齐驱并驾矣”。孙中山于当年 8 月 31 日复吴稚晖的信函中也说:“黄君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1912 年 9 月,宋教仁在《致北京各报馆书》中也说:“黄克强先生与中山先生同为吾党泰斗,关系之亲切,天下皆知。”1911 年末,日本还出版了两本介绍中国革命的著作:一本是宫崎寅藏编写、明治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孙逸仙与黄克强》;另一本作者是伊藤银月、武藏野书店出版,标题是《孙逸仙与黄兴》。1912 年 8 月至 9 月,袁世凯邀请孙中山与黄兴赴北京共商要政,接待规格完全一样:前往北京车站迎接的,都是国务院代总理赵秉钧。孙、黄应邀赴袁府会见,袁都是下阶迎接。孙中山在京期间,与袁世凯会谈 13 次,黄、袁商谈也是 13 次。孙中山在北京停留 25 天,黄兴同样是 25 天。1914 年,美国纽约出版了一本约翰·J. 莫路里写的《中国革命的启示》,共 142 页,约三分之二的内容为黄兴的传记, 书中盛赞黄兴是辛亥革命的“真正英雄”和“领袖”。1915 年,美国芝加哥出版了一本保尔·莫洛尼写的《欧战中我们在中国的机会》,称赞黄兴是“中国的华盛顿”。
1916 年 10 月 31 日黄兴去世后,黄蔡二公事略编辑处编印了一本《黄克强先生荣哀录》,章介绍黄兴生平说,孙、黄结识并建立同盟会后,“中山先生被举为总理,先生(指黄兴)被举为执行部庶务。执行部者即内阁之基础。庶务一职,即内阁总理也。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往南洋群岛谋划进行,先生即代理总理之责。本部一切计划,全由其一人主持,而杂志之《民报》,先生为主干焉。”《黄克强先生荣哀录》中刊载了挽联700 多幅,上自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肯定他的丰功伟绩。湖南各界的挽联写道:一声霹雳兮,震动万方。噩耗传来兮,云暗三湘。亘古一人兮,继起炎黄; 推翻帝制兮,建民主新邦;功垂亿世兮,史册流芳。礼隆国葬兮,天下悲伤。 章太炎的挽联写得为明快: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1920 年,当黄兴逝世四周年之际,青年在长沙《大公报》9 月6 日、7 日发表连载的文章《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实证明之》中说:“湖南出了黄克强,中国乃有实行的革命家。”就是说,中国有实行的革命家,是从湖南的黄兴开始的。因为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有明确革命目标的革命,严格地说,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首倡此次革命者,无疑是孙中山;而身体力行,亲自组织、推动这次革命一步一步地走向高潮,并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当首推黄兴。的评论 如此,国外的学者也有同感。1925 年,孙中山去世,曾经做过孙中山法律顾问的美国人保罗·林百克,在纽约世纪公司出版了一本《孙中山和中华民国》,1926 年由徐植仁译成中文,书中有一节专论《中山与黄兴》,作者说:“没有黄克强的武力运动,中山虽有他的才具,也很难说究竟能否推倒清朝。所以,我们大胆地说,没有中山就没有克强;没有克强,清朝有了外国帮助,也许到今天还是安然坐在紫禁城的龙位上受百官朝贺。”
换句话说,有了黄兴的革命实行,清朝的专制统治才得以推翻,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才得以实现。 黄兴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概括地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孙中山团结一心,创建联合全国革命志士的中国同盟会,为推进辛亥革命提供组织保证。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由分散走向联合的新阶段,是辛亥革命进入高潮的起点。同盟会是以孙中山和黄兴为轴心建立的。当时孙中山是海外华侨和广东地区革命力量的代表,黄兴则是两湖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留日学生的代表。孙黄联合象征着全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孙中山和黄兴会晤前,黄兴的组党活动,至少可追溯到建立华兴会。1903 年末成立的华兴会,虽然以湖南人占多数, 但成员还包括湖北、安徽、浙江、贵州、四川、福建、直隶(河北)、江西等共 9 省,实际是一个全国性组织。长沙起义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又即刻开展组党活动,联合各地留日同志,建立革命同志会,参加者包括湖南、 云南、直隶(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到 1905 年春天,联络同志日渐增多, 他准备正式成立政党,后来接受程家柽的建议,才决定推迟,等待孙中山抵日以后再议。
同盟会的建立,孙中山有首倡之功,黄兴更有无私赞助之力。从 1905年 8 月同盟会正式成立,到 1912 年 8 月改组为国民党,整整 7 年,黄兴在发展、壮大和巩固组织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在实现全国革命力量大联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为同盟会成立后,黄兴在留日学生中积极发展会员,在各地建立起同盟会的分支机构,使同盟会的组织很快遍及全国。这些分支机构散布于全国 21 个省区,为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后是长期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为同盟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精心组织,付出了无法计量的辛勤劳动。
二、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维护革命团结,保证各项革命活动在同盟会领导下顺利进行。众所周知,同盟会成立时,80% 以上的会员,是与黄兴早前联系的。但黄兴从不居功自傲,一心一意拥护孙中山作同盟会的领袖。同盟会成立时,黄兴主动提议,由孙中山出任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得到大家鼓掌赞成。同盟会成立后,前进过程中的路途并不平坦。 1907 年,先有旗帜之争,接着因经费分配问题,章太炎等掀起倒孙拥黄风潮,公开提出要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同盟会总理。1909 年,陶成章等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倒孙拥黄风潮,要求罢免孙中山,选举黄兴为总理。
那时黄兴只要有丝毫权位欲望,就可顺势把孙中山罢免,自己当上总理。 但黄兴以大局为重,从维护革命团结出发,坚决抵制,既维护了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又巩固了内部团结。经过两次“倒孙风潮”,孙中山不免有点心灰意冷,1910 年曾萌发了另组中华革命党的思想。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兴仍然毫不动摇地拥护孙中山作中华革命党领袖。1911 年武昌首义成功后,全国各地纷起响应, 急需建立统一全国革命力量的中央机构。国内各方力量经过协商,决定在中央政府成立前,先成立大元帅府,举黄兴为大元帅。黄兴先是坚辞不就,后来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同时议决黎元洪暂驻武昌,由副元帅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12 月 23 日,正当筹备工作准备就绪,黄兴即将由上海赴南京组织中央政府之际,突然接到电报,孙中山即日回国。黄兴立刻改变主意,暂停前往南京,待中山抵沪后再议。12 月 25 日,孙中山抵达上海。经过黄兴等向党人疏导,孙中山回国不到一星期,即被举为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大总统,并于 1912 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即使 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黄在政见上发生分歧,黄兴拥护孙中山为领袖的志向仍丝毫未改。1914 年 6 月 30 日,黄兴避居美国后,仍然向外界表示,“领袖惟中山,其他不知也”。(《近代史资料》1962 年第 1 期,第 13 页)黄兴这样竭诚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实为古今罕有。
三、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的后胜利铺平了道路。武装反清是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斗争形式。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和发动者。他自从立志革命起,即弃文习武,不顾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带领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向清朝反动统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为推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辟了道路。其中突出的贡献:一是提出反清武装起义的正确策略,为争取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还在华兴会成立会上,他就总结了中外历史上武装起义的教训,提出了“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方法。在力量的组织上,他主张军学界和会党互相应援、联为一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结各种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同心协力,与清朝专制统治做斗争。后来的实践表明,辛亥革命基本上是按黄兴提出的方略取得胜利的;反袁护国的斗争, 同样是靠联合一切反袁力量获得成功的。在反清斗争实践中,他又总结了在粤、桂、滇边境多次发动起义失败的教训,就发难地点的选择上,进一步提出“由省城下手、由军队下手”的新方针,认为“省城一得,兵众械足,无事不可为”。(《黄兴集·一》第 33 页)把发难地点由边远地区转到中心城市,把起义动力由依靠会党转为主要争取新军反正,这都是重大而正确的转变。在事关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上,他及时做出了英明的决断。同盟会成立后,留学日本的陆军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为了保密,陆军中同盟会员的盟书由他亲自保管。而且从中选拔了一批革命志向坚定的同盟会员组成“丈夫团”,为未来各地的反清武装斗争准备了大批军事骨干。这些人后来在革命斗争中大多成了各地重要将领。在领导反清武装斗争中,他先是紧接同盟会成立之后,于同年末亲自潜入广西桂林,深入虎穴,动员广西巡防营统领郭人漳反正,以后又亲赴前线,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并且亲自组织、部署各地响应起义,从而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铺通了将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
四、运筹帷幄,驰骋疆场,为建立共和民国立下了殊勋。创建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中华民国,乃辛亥革命的成果。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中,黄兴作为革命主帅,筹谋划策,奋力拼搏,为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早在武昌起义前夕,他根据“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 的既定方针,即具体布置了 11 省同时并举的计划,通令各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刻把自身掌握的精锐部队组编成三个军:以一个军的力量守卫京城北京;以两个军的兵力猛扑武汉,妄图一举消灭武汉起义的势力。从 10 月 18 日到 28 日,起义民军在汉口前线指挥作战的主将,先后三次更换:或者因伤退下火线,或暗地与敌人勾结,或借故返回武昌。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正是在这“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的紧急时刻,黄兴于 10 月 28 日下午抵达汉口,几乎没有喘一口气,即过江拜访都督黎元洪,复亲临汉口前线视察,再回到武昌与黎元洪商量战守,当夜即带领参谋人员赶赴汉口前线,设立指挥部,亲临阵地组织力量,组织反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势下,他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 长达一月之久,尽管没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敌人的大量精锐部队,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到汉阳 11 月 27 日失守时,继湖南、陕 西首先响应之后,一月之内又有山西、云南、江西南昌、上海、贵州、苏州、浙江杭州、安徽、广西、镇江、福建、广东、山东、四川重庆、成都等地区得以乘机起义,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终以一隅之失,换得了全局的伟大胜利。
各省起义独立之后,为了全国革命力量统一协调行动,急需建立中央临时政府。黄兴为了组建临时中央政府,在地点、人选、经费等问题上, 与各方协商,同样煞费苦心。地点由于南京攻克虽然很快定了下来,人选则因牵涉到方方面面,不能不慎重考虑。比如部长人选,有人曾主张都用革命党人。而这样会导致与党人愿意合作的各方人士离心离德,很不利于各种反清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过折冲樽俎,后来才定为多安排社会名流出任部长,由党人任副部长辅政。又如孙中山当选总统后,考虑到首义的湖北在临时政府中的人员较少,于是提议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这样安排,无疑大大有利于团结。至于经费问题,当时简直无从措手。原指望孙中山能从国外筹借一点钱,以解燃眉之急。可是,孙中山回国时却一文不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除由张謇担保,向三井洋行借得 30 万元外, 另靠胡汉民向旅沪之广、肇、潮、嘉四乡募捐,得军资 70 万元,才算暂时应付过去。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期。
从创建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只有六年多。在这期间,黄兴出生入死,不仅本人全力投入革命斗争,变卖家产支援革命,还把年仅14 岁的大儿子黄一欧也交给革命。这段时间,他奔走于中国南部各省、日本和东南亚,不辞辛劳,不顾生死,全心全意为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因此,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开国二杰”,是当之无愧的。
五、民国建立后,矢志不移,为维护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奋斗终生。
黄兴从 1900 年秋矢志革命起,到 1916 年 10 月 31 日逝世,前后共为革命奋斗了 16 年多,大体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从 1900 年到 1912 年 4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主要是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奋斗;后段从 1912 年 4 月起至去世,主要是为维护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操劳。1912 年元旦,孙中山莅临南京,正式就任中央临时政府大总统,开始组建政府各个部门;除旧布新,发表各项政策法令;订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编军队等。建国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十分繁忙。黄兴身任陆军部长、参谋总长,除管理军队事务、筹备北伐外,还得协助孙中山处理对内对外各项政务。可以说,当时他是忙碌的一位日理万机的要人。那时北京的清朝政府尚在,袁世凯利用南北对峙局势,左右开弓,攫取权位。经过南北议和,南方革命党人在军力不足、财政困窘的时势下,
为了实现民主共和,不得不向袁世凯作出让步,同意在清政府交出政权后, 把临时大总统这个要职让给袁世凯。1912 年 3 月,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继任临时大总统。正直和忠厚的革命党人, 开初多轻信袁氏的虚伪诺言,以致 1912 年八九月间,孙、黄应邀相继北上。
在袁世凯极富欺骗性的表演下,两人都一再公开表示,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孙中山公开宣布,要让袁世凯当总统 10 年,自己则全力投身实业, 修建 10 万公里铁路。黄兴表示“避政界而趋实业界”,将全力投身开发祖国矿藏,为修筑铁路提供养料。然而,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野心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不到一年的工夫,随着宋教仁遇刺身亡,革命党人的梦幻很快破灭。孙中山和黄兴等许多革命党人,很快识破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为了维护苦心奋斗,来之极不易的民主共和制度,他们即刻由拥袁转向倒袁, 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在这两次维护民主共和、反袁专制独裁的生死斗争中,黄兴都倾注了全部心血。直到袁世凯死后,黄兴在生命的后垂危时刻,还在继续为共和出谋划策,真是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民主共和事业。
纵观中国古今历史,在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孙中山和黄兴,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孙中山的功绩在首倡民主共和制,并为建设民主共和提供了切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同时为了宣传革命,筹集革命经费,五次环游地球,争取广大华侨和世界各国进步人士的支持。黄兴则在建立革命组织、开展国内革命宣传活动中呕心沥血,奔走于南洋各地,筹集革命经费,特别是在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正是由于孙中山与黄兴的紧密配合,战胜千难万险,在全国人民和革命志士的共同努力下,才推翻了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制度。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奋斗史上,先后曾经涌现过三对领袖人物,即: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与杨秀清;戊戌维新时期的康有为与梁启超;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黄兴。洪秀全与杨秀清携手合作,发动和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把中国农民起义推向了。遗憾的是,在革命取得巨大胜利之后,两人很快争权夺利,互争权位,结果弄得刀兵相见,天京(即南京)城内互相残杀,血流成河,致使太平天国事业半途而废。他们自己也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康有为与梁启超有师生情谊, 应该可以长期友好相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不能与时俱进,康有为在通过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之后,仍然痴心妄想,阴谋复辟帝制;梁启超与康有为由于政见分歧,终于分道扬镳,两人善始却没有善终。
只有孙中山和黄兴,由于黄兴不争权位,一心拥护孙中山,并且牢记太平天国失败教训,不恋权势,始终维护革命团结。两人总的来说相处很好。 即使“二次革命”后,曾一度产生政见分歧,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一直保存。 待到护国运动开展,政见分歧消除,两人又团结一心,继续为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携手并进。算是善始善终,是中国近代好的一对领袖搭档。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黄兴》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1902年,黄兴留学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发起创立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后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赴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与孙中山呼应。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 本书将黄兴的革命踪迹融入中国近代革命大潮中, 再现了一位近代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黄兴》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1902年,黄兴留学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发起创立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后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赴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与孙中山呼应。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 本书将黄兴的革命踪迹融入中国近代革命大潮中, 再现了一位近代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引 言
黄 兴
章 家世和早年生活
一、华夏望族
二、黄兴的家庭
三、师从萧举人与周翰林
四、肄业城南书院
第二章 就读湖北 留学日本
一、两湖书院的高才生
二、渴求新知 决志救亡
三、赴日本考察学务
四、入日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
五、投身爱国运动45
第三章 创建华兴会 策划长沙起义
一、明德学堂教员
二、创建华兴会
三、联络会党 策划长沙起义
四、功败垂成 避难日本
第四章 孙黄合作建立中国同盟会
二、孙黄合作 建立中国同盟会
三、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
第五章 武装反清斗争主帅
一、统筹全国武装反清起义
二、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
三、指挥粤、桂、滇边地起义
四、庚子广州新军起义
五、准备工作
六、精心统筹黄花岗起义
第六章 在革命高潮中
一、香港养伤 策划暗杀
二、风暴来临中的新筹划
三、临危受命 汉口督战
四、尽心竭力 保卫汉阳
第七章 筹建中央临时政府
一、主持南北议和
二、筹建南京临时政府
三、主持陆军部、参谋部工作
第八章 从南京留守到“二次革命”
一、临时政府北迁 出任南京留守
二、应邀北上 商议要政
三、为巩固民国 需要建设一个极大政党
四、荣归故里 考察矿务
五、支持国会选举 宋教仁被刺
六、采取多种措施 穷究刺宋元凶
七、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第九章 流亡日本 远走美国
一、辗转流亡 暂居东京
二、创办浩然庐与政法学校
三、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四、离日赴美 坚持反袁
第十章 回国讨袁 病逝上海
一、策划倒袁护国
二、争取各种力量 联合倒袁
三、暂留日本 决志讨袁到底
四、围绕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的斗争
五、回到上海 继续为国事操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